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壮族农村成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7年1~3月纳入广西壮族农村成年人共1 973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疾病史,并依据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壮族农村成年人ICV...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西柳州市三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分析并比较两者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选取在广西柳州市某医院进行体检的年龄>35岁三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医护人员2423例。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生化检查,对其中35~59岁人群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评估10年ICVD发病风险。结果三级医院≥55岁年龄构成多于社区医院,而40~44岁,45~49岁的占比少于社区医院(P<0.001)。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多于社区医院(P<0.01)。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体质量、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及10年患病危险度水平,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社区人员(P<0.001)。三级医院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及≥55岁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10年ICVD发病风险均高于社区医院(P<0.001)。45~49岁年龄段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高于社区医院(P<0.05)。三级医院50~54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占比低于社区医院(P<0.001),同时,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5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组中,三级医院在各年龄段的绝对发病人数均高于社区人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柳州市三级医院医护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35~59岁人群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山东省潍坊市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方法 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对在我院门诊行健康查体的潍坊35~59岁市民2330例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评估发病危险度.结果 ①潍坊市35~59岁市民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低危),男性为95.76%,女性为99.39%.发病危险度≥20%者(高危),男性为1.52%,女性为0.09%.②中、高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与低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相比升高,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潍坊市民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较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余杭区4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以及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余杭区40岁以上居民6 470名,进行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风险预测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心血管风险预测。结果研究对象中吸烟、有糖尿病史、血压异常以及血脂异常暴露率分别为20.29%、6.72%、36.48%、22.84%;人群中具有≥1种危险因素的人群占61.81%,≥2种危险因素的人群占20.48%;人群中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比例达到了10.74%,男性较女性、年龄高者较年纪轻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概率高(P<0.01);年龄,SBP值、血总胆固醇,男性,吸烟以及有糖尿病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9、1.09、1.94、2.59、2.22及5.56,其中有糖尿病的人群在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最大。结论余杭区4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较高,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大,提示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尤其是聚集多个危险因素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并评估社区45~59岁年龄段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的发病危险。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上海市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59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上海市沪东社区33个居民委员会(居委会)中的5个,每个居委会选取符合标准的社区居民138例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90例。本研究由问卷调查(性别、年龄等及健康状况、既往史),体格检查(体质量、血压等),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等)组成。比较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ICVD危险因素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10年ICVD发病危险度得分与《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的对应参考值(危险评估参考值),评估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比较不同性别需干预率。结果 最终纳入636例,其中男262例(占41.2%),女374例(占58.8%)。男性BMI升高发生率和吸烟率均高于女性(P<0.05);其余危险因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控制不良发生率升高(P<0.001);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控制不良发生率和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升高(P<0.001)。男性50~54、55~59岁年龄段及女性45~49、50~54、55~59岁年龄段ICVD发病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危险评估参考值(P<0.05)。男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53.8%(141/262)和40.5%(106/262),女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79.7%(298/374)和13.9%(52/374)。男性需干预率为5.7%(15/262),女性需干预率为6.4%(24/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720)。结论 本社区中年人群中,除了45~49岁年龄段的男性,ICVD平均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参考值,提示将ICVD一级预防的防线前移,年龄段下移,将是今后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直公务员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状,评估该群体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VCD)发病危险度。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 211名35~59岁河南省直在职公务员体检报告,进行补充调查;对抽取人员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状调查分析,并使用"国人IVC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简易模型进行危险度评估。结果在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血压、糖尿病、吸烟5个危险因素方面,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健康状况差于女性;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两性ICVD绝对危险度平均值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两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绝对危险度<10%的占94.1%,≥10%的占5.9%;女性绝对危险度<10%的占96.8%,≥10%的占3.2%;危险度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VD各主要危险因素在绝对危险度≥10%和<10%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直公务员ICVD发病危险度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有效的健康管理。ICVD评估方法适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但在指标得分的权重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权衡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云南省玉龙县纳西族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402名≥35岁的纳西族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体检.结果该地村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盐饮食、被动吸烟、生活压力、情绪低落和缺乏体力活动的检出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6.0%、8.9%、39.5%、32.9%、24.5%、10.34%、27.4、21.8%、9.3%、5.2%、32.2%,26.2%和4.1%;仅有6.2%的纳西族居民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男性具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比例大于女性(P<0.01);户主、文化程度越高者和综合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者的纳西族居民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度越低(P<0.05).结论云南省纳西族居民存在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应重点加强低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低受教育水平纳西族居民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8.
《柳州医学》2009,22(3):196-196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基础病理是动脉粥样硬化,该病的发展可历经多年,通常在出现症状时已进入后期,通常见于中年人。急性冠心病事件(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卒中)通常为突然发生,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已诊断为心血管疾病以及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而处于高心血管风险者,可通过改变危险因素减少临床事件和过早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发病风险及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方法抽取某医院427名无心血管病史的医务人员(35~59岁)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最近一次体检报告,分析其MS及各组分发生情况。采用国人ICVD发病危险简易评估工具评估研究对象10年ICVD发病风险,分析MS各组分对医务人员ICV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共检出MS患者76名(17.8%)。除≥55岁女性外,其他年龄段的女性及各年龄段男性ICVD的发病风险均低于平均参考水平。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空腹三酰甘油升高者的ICVD发病风险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是ICVD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部分医务人员ICVD发病风险不高;但MS组分中,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可增加35~59岁医务人员ICV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老年综合评估(CGA)对医联体内高龄老年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医疗集团医联体内部分全科医学单位就诊的老年患者,观察非高龄(≥65岁~<80岁)和高龄(≥80岁)人群的ASCVD发病率差异。以高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将合并ASCVD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不合并ASCVD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CGA。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高龄人群ASCVD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22例病例,高龄老年人群ASCVD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高龄老年人群(P<0.05)。其中,238例高龄老年患者ASCVD的发病率为62.2%。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ASCVD组与高龄非ASCVD组间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共病数量、多重用药、吸烟史、失眠、日常活动能力、衰弱、认知功能以及抑郁等评估指标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尿酸、尿素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弗明翰风险评分(FRS)与血管内皮功能分类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5年8—9月在广西融安县泗顶镇和融水县安陲乡现场招募752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FRS评估研究对象10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将其分为FRS正常(FRS≤20%)和FRS高(FRS>20%)两类;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测定血管内皮功能,将其分为血管内皮功能正常(FMD≥6%)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FMD<6%)两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FRS与血管内皮功能分组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吸烟、收缩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三酰甘油(TG)高为FRS高但血管内皮功能正常的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大是FRS正常但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大、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中低、收缩压高、总胆固醇(TC)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C反应蛋白(CRP)高、空腹血糖高是FRS高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心血管疾病群体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措施防治不同特征群体的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也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占城市居民的41.8%,占农村居民的44.8%。家庭医生及其团队对社区中年人群相关风险因素的调研评估、干预及综合管理,可尽早预防ASCVD的发生发展。目的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45~55岁居民ASCVD风险因素,为日后对相关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方法 采集2019年1-5月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信息平台留存准确个人资料(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及在本单位体检留存生理、生化数据〔身高、体质量、BMI、血压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的530例居民的信息。采用电话回访或现场面对面调查,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相关章节内容定义ASCVD 风险,同时基于社区实际情况,将评估低危和中危人群归为ASCVD低风险组,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归为ASCVD高风险组。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究居民ASCVD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5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ASCVD低风险组38例,ASCVD高风险组464例。ASCVD高风险组年龄、TG、FPG、男性比例、心脑血管病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高血压史比例、服用降压药史比例、服用调脂药史比例高于ASCVD低风险组(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TG≥1.5 mmol/L、FBG≥6.1 mmol/L、男性是居民ASCVD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服用调脂药史是居民ASCVD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上海市徐汇区45~55岁居民ASCVD风险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是血脂(TG)及血糖的异常;不可控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对于增龄、男性、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居民更应关注ASCVD的风险并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调脂药规范使用指导。社区开展多重风险因素评估及管理对ASCVD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治疗均非常重要,对家庭医生及其团队开展相关一、二级预防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10-yea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 risk score among adults in eastern China using the China-PAR equation which formulated primarily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Data from 72,129 individuals from 35-74 years old who received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s in easter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10-year risk scor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China-PAR equation. The chi-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then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lected risk factors and overall CVD risk. Results The mean 10-year ASCVD risk scores were 3.82% ± 3.76% in men and 1.30% ± 1.65% in women based on the China-PAR equation. Overall, 20% of men and 3.5% of women were intermediate-risk, and 7.3% of men and 0.3% of women were high-risk. Waist to hip ratio(WHR) [OR = 1.16(CI 95% = 1.06-1.26)], waist to height ratio(WHtR) [OR = 1.16(CI 95% = 1.05-1.28)],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 [OR = 1.23(CI 95% = 1.09-1.39)], and total cholesterol(TC)/HDL-C [OR = 1.68(CI 95% = 1.46-1.94)]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CVD risk than body-mass index(BMI), waist circumference(WC), and TC alone. Conclusion Male-specifi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SCVD are needed in eastern China. In addition, WHR, WHtR, non-HDL-C, and TC/HDL-C which not included in the the China-PAR equation were also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10-year ASCVD risk score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间歇性禁食(IF)作为一种周期性能量限制的饮食干预方式,已被证明有广泛的健康益处,有助于减轻体质量、改善葡萄糖调节、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抑制炎性反应等,进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IF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关注不足。本文通过对IF对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发现IF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用于防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介导的代谢益处可能与激发"代谢转换"、增强白色脂肪褐变、促进自噬及重塑肠道菌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既往已有少部分关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研究,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与眼底损害相关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某社区慢性病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及其与眼底病变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2—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 0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低危组227例、中危组919例、高危组934例,分析风险分层与眼底病变的关系。结果 2 080例慢性病患者中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者占比分别为22.74%(473/2 080)、67.74%(1 463/2 080)、35.58%(740/2 080)、94.28%(1 961/2 080)、24.76%(515 /2 080);男性吸烟、超重或肥胖者占比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慢性病患者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占比分别为10.91%(227/2 080)、44.18%(919/2 080)、44.90%(934/2 080)。不同性别、年龄、吸烟、BMI、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史情况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080例慢性病患者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正常93例(4.47%),Ι级899例(43.22%),Ⅱ级950例(45.67%),Ⅲ级127例(6.11%),Ⅳ级11例(0.53%)。眼底异常检出率为52.31%(1 987/2 080),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眼底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5.37%(103/227)、51.25%(471/919)、55.03%(514/934),3组眼底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4,P=0.023)。高危组慢性病患者眼底异常检出率高于低危组〔OR=1.473,95%CI(1.101,1.972),P=0.009〕。结论 慢性病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大,高危组人群眼底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低危组。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内脏脂肪对评估心脏代谢风险至关重要,但应用内脏脂肪面积(VFA)估测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风险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VFA估测南京地区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临界值,明确体质指数(BMI)正常而VFA超标体检者的ICVD十年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35~59岁3 398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国人ICVD十年发病风险简易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VFA。分析VFA与BMI正常而VFA超标体检者ICVD十年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VFA估测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临界值为85.5 cm2;VFA估测男、女体检者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AUC分别为0.65、0.68,临界值分别为85.5、111.9 cm2。体检者中BMI正常者共1 360例,其中VFA≥85.5 cm2者共230例(占16.91%),女性多于男性(χ2=150.02,P<0.001)。男性中BMI正常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为21.43%,高于BMI正常VFA<85.5 cm2者(5.45%)(χ2=3.78,P=0.042)。男性中BMI正常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风险绝对值高于BMI正常VFA<85.5 cm2者〔(6.40±6.77)%与(3.83±3.38)%;t=2.71,P<0.001〕;女性中BMI正常而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风险绝对值高于BMI正常VFA<85.5 cm2者〔(2.04±1.49)%与(1.65±1.41)%;t=3.46,P=0.010〕;男性BMI正常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绝对危险高于女性(t=7.27,P<0.001)。结论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VFA,并用其估测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临界值为85.5 cm2。男、女性BMI正常VFA超标者发生ICVD十年发病风险均增加,且男性高于女性,保持VFA在参考范围非常重要。为降低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风险,需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身体活动不足和不合理膳食等方面。在临床实践中,人体测量学指标可应用于预测CVD的危险因素和评估诊治疗效。这些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每种测量学指标所针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BMI多用于评价全身性肥胖,WC侧重于评价腹部肥胖,WHR对CVD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较弱,WHtR校正了身高因素、人群间差异度小,预测CVD危险因素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方芳  聂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3):952-956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城市居民社会经济状况(SES)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确定样本。研究内容为社会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及婚姻状况)、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分析方法包括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年龄和SES因子调整后,与仅是年龄调整后的分析结果不同。在4个SES指标中,婚姻状况是最有影响力的指标,单身人士(不论男女)比有配偶者更容易发生肥胖;不同职业人群发生肥胖的危险性也不同,且单身男性更易发生腹部肥胖。(2)综合的SES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显著相关,SES每增加一个等级,发生肥胖的危险是原来的1.09倍(95%CI=1.01—1.16),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原来的0.86倍(95%CI=0.79—0.95)。结论:在SES中,婚姻状况是与最多危险因素相关的指标,是最普遍的关联因子;受教育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SES指标,但教育水平的影响更稳定;收入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联不明显。职业与高血压、肥胖无显著关联。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存在低水平的高血压危险性和高水平的肥胖危险性。社会经济状况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联在男女之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