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是房颤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表明,房颤患者体内多种炎性因子(如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低氧诱导因子、心锚重复蛋白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炎性因子及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减轻房颤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患有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其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患者血脂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121.72±24.60)ng/L、(14.12±2.62)ng/mL和(5.68±0.59)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IL-6、TNF-α及hs-CRP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4.18±0.49)、(1.21±0.39)、(2.42±0.4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57±0.21) 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FMD)分别为(42.18±16.35)pg/mL、(18.09±2.41)μmol/L、(15.46±2.1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GTN)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3个主要因素.DVT发病率及致死率均很高,早期发现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目前研究表明早期微血栓形成与炎性因子有一定关联.文中就DVT与炎性因子IL-1、IL-6、IL-10、TNF-α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焦虑状态对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糖尿病患者125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为明显焦虑组、焦虑组及无焦虑组,每组分别有42、43、40例.入选后分别行IL-1 B IL-6、TNF-α及ET、IGF-1、VEGF检测.结果 焦虑组IL-6、TNF-α较无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焦虑组IL-1 β较无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TNF-α较焦虑组及无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ET、IGF-1、VEGF较无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焦虑组ET、IGF-1、VEGF较无焦虑组及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与IGF-1、VEGF呈相关性(P<0.05),TNF-α与ET呈负相关(P<0.05),与IGF-1、VEGF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状态可影响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免疫调节紊乱使得自身免疫性疾病频发免疫性血栓,进而损伤重要脏器功能,甚至导致死亡,从而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且免疫性血栓与炎症反应呈高度相关性,免疫性炎症反应不仅可以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凝血反应,还能诱导凝血系统表达炎性因子,从而扩大炎症反应和增强凝血过程,所以炎症反应越严重,凝血系统就越活跃。因炎性因子对免疫性血栓的形成影响明显,故以此为靶点进行干细胞治疗可能会成为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塞通软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收治的心血瘀阻证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1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必要情况下可含服硝酸甘油片,试验组除常规西药外同时服用血塞通软胶囊。治疗15 d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噻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用药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较好,且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在肺癌患者术后血栓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手术患者7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栓塞分为栓塞组(n=25)与无栓塞组(n=45),2组患者均接受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相较于无栓塞组,栓塞组FDP、D-D、PCT与CRP水平更高(P<0.05);肺癌术后血栓栓塞诊断中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一指标。结论 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可有效诊断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通过开展早期监测可得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年龄<60岁、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病史的孤立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的检出率.方法登记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来本院住院并行食管超声检查的113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栓塞史的合并情况.登记患者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情况及经食管超声检查是否存在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以及行食管超声检查时是窦性心律还是房颤心律.结果本组资料中,男77例(68.1%),阵发性房颤99例(87.6%),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12.3岁.年龄在60岁以下的孤立性房颤患者59例(52.2%),食管超声左房血栓的检出率为16.9%,左房血栓或左房自发显影检出率为28.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周围血管血栓栓塞病史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或年龄≥60岁者与年龄<60岁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827, P =0.903).窦性心律和房颤时行食管超声检查左房血栓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别( P =0.385).合并危险因素个数和左房大小与左房血栓检出率有显著相关( P <0.0001).结论即使是孤立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的检出率也非常高,这些患者潜在血栓栓塞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周述娜  朱玉坤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58-2159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的类型与左心房增大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房颤患者,按临床发生房颤的持续时间分类,〈7d者为阵发性房颤(30例),≥7d者为持续性房颤(70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EF分别为(36.5&#177;4.5)mm、(47.4&#177;5.2)mm和(57.2&#177;7.1)%,持续性房颤患者分别为(44.8&#177;6.0)mm、(51.2&#177;5.4)mm和(44.6&#177;0.6)%,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者,可见房颤的类型与左心房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房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及入院时的相关检查指标,对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14.2%,其中有10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余患者未进行任何干预;②房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及合并肺部感染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③房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NIHSS评分高于非房颤组;④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年龄﹑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EE检测非瓣膜性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及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同样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容积,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出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速度,检测左心耳内透声情况及有无血栓。结果41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血栓7例,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的大小、容积无显著性差异,而左心耳的峰值血流排空速度差异具有显著性;随房颤病程变化,左心耳容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上述指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左心耳大小、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减低,血流速度的减慢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左心耳大小、形态及功能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EE检测非瓣膜性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及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同样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容积,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出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速度,检测左心耳内透声情况及有无血栓。结果41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血栓7例,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的大小、容积无显著性差异,而左心耳的峰值血流排空速度差异具有显著性;随房颤病程变化,左心耳容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上述指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左心耳大小、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减低,血流速度的减慢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左心耳大小、形态及功能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慢性房颤)患者的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方法 将入院或门诊就诊的慢性房颤患者76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分为A组:36例,LAD<40mm;B组:40例,LAD≥40mm,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C组),观察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所有入选者清晨空腹检测血清CysC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及LAD均明显升高(P<0.05,P<0.01);B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且房颤患者CysC水平与LAD呈显著正相关(r=0.402,P<0.01).结论 慢性房颤患者血清CysC水平及LAD均明显升高,且CysC与LAD存在强相关性,提示CysC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房颤、估计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LAd与PAF的关系。方法:PAF组34例包括特发性心房颤动18例(Ⅰ组)、伴有高血压和(或)冠心病者16例(Ⅱ组),健康对照组36例;测定LAd,分析LAd与PAF的关系。结果:PAFⅠ组LAd为(28.69±5.35)mm,与对照组的(28.08±5.93)mm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AFⅡ组LAd为(38.29±5.89)mm,与对照组的(28.08±5.93)mm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特发性房颤的LAd不增大,PAF伴有高血压和(或)冠心病的患者LAd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心病持续性AF患者右房AF的病理基础。方法选择29例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持续性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AF组)和窦律组(SR组),两组之间临床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换瓣术中取右心耳心肌标本,进行电镜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1)AF组线粒体体积缩小,嵴断裂、溶解较SR组显著;定量研究发现,AF组及SR组的体密度、比表面、平均截面积、平均周长分别为:177.41±48.45(10-3),100.02±14.93(10-4/nm),195737.74±56421.56(nm2)及1807.52±247.04(nm)Vs256.06±53.17(10-3),85.16±15.21(10-4/nm),280188.67±27993.79(nm2)及Vs2257.82±431.92(nm),两组之间以上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的面密度和面数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2)AF组肌原纤维的体密度为36.1±10.66%,SR组为43.72±8.9%(P<0.05),显示AF有明显的肌原纤维溶解。(3)AF组存在闰盘分离,闰盘缝隙中出现分泌物。结论风心病慢性AF与窦性心律患者,右房肌细胞病理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显示这些改变是导致风心病患者右房AF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央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42-14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术前行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与各种条件调查分析。结果: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也比较多,相对比较独立。结论:对合并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医师更应该加强认识,提高临床预防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