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牙再生是牙缺失修复的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者们应用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技术,多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以定向诱导、分化种子细胞,使用体内及体外实验验证,进行全牙再生或部分牙再生的研究。本文对牙再生研究中应用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支架材料的研究是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支架材料作为种子细胞的暂时细胞外基质替代物,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等均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选择适合的支架材料对组织再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软骨组织工程常用支架材料(包括天然和人工)的特点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李筱媛  葛少华 《口腔医学》2018,35(9):834-838
大多数组织工程方法都试图通过将干细胞与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结合来改善损伤后的再生效果。骨组织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将支架材料植入骨组织损伤部位,增强细胞的成骨活性,提高骨组织生长的能力,从而促进骨组织再生。然而,植入材料可能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决定着骨组织再生的效果。该文就支架材料引起的组织免疫反应对骨组织再生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组织工程原理和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已经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创新方法。其中细胞种植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发的中心环节,通过基质材料在缺损病变部位建立一个有利于种子细胞吸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牙髓再生成为了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3D打印能实现支架结构和形状的精准调控,为种子细胞黏附和生长因子释放提供基础,通过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的3D打印"牙髓复合体"为牙髓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3D打印技术应用于牙髓再生的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3D打印"牙髓复合体"中的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细胞毒性和细胞相容性是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无机诱导因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体外实验,来研究其细胞毒性和细胞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准备.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人骨髓基质细胞与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浸提液共同培养,通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评价生物材料浸提液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并将人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细胞复合物生长状况.结果:人骨髓基质细胞能够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上生长,支架材料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不构成损害,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学相容性,是一良好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因肿瘤、创伤、发育畸形、感染等原因造成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包括自体骨或异体骨、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因取骨量限制、免疫排斥、成骨活性低、支架降解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理想的骨缺损材料应具备三个要素--募集种子细胞、缓释生长因子、提供模拟微环境的支架。随着骨组织工程不断发展,脱细胞外基质材料(decellularuzed extracellular matrix, dECM)作为生物活性支架材料因其无免疫源性、良好的成骨性能、缓释生长因子、促进种子细胞的粘附、干性的维持等优点而倍受关注。本文围绕脱细胞外基质材料(dECM)在骨再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前,细胞移植及其与支架材料的联合应用仍是牙周骨组织工程的主要策略之一.牙周骨组织中,牙槽骨和牙骨质等组织的硬度及空间结构有明显差异,支架材料的不同机械性能对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行为也具有不同诱导作用.研究显示,支架材料的基质硬度和拓扑结构等机械刺激因素参与调控包括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等在内的种子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碳纳米管(CNTs)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CNTs对多数种子细胞的体外培养表现出较高的附着率与增殖率,另外它和其他支架材料复合可明显增强机械强度,可在骨、神经、血管组织工程方面得到应用。本文着重就CNTs在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此方法仅需从自体获取少量种子细胞,通过体外扩增并与适当的支架材料整合后,移植入骨缺损区或经体外培养后再移植入受区,产生新的自体骨组织并与周围正常骨愈合,达到修复目的。本文拟就组织工程下颌骨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研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促进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s)增殖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获得原代GMSCs,克隆化培养后进行干细胞鉴定.取第4代GMSCs,以含有10%胎牛血清的α-MEM作为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0、0.5、1、5、10、20 ng/ml 5种不同浓度bFGF培养1~9 d,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GMSCs可以通过酶消化法获得,具有干细胞特性;0.5~20 ng/ml的bFGF均能促进GMSCs的增殖,在0.5~ 10 ng/ml范围内促增殖作用随浓度增加和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结论:bFGF对GMSCs增殖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 stem cell-based dental tissue engineering, the goal is to create tooth-like structures using scaffold materials to guide the dental stem cell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fiber alignment and hydroxyapatite content in biodegradable electrospun PLGA scaffold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iber orientation of the scaffolds was random or aligned in bundles. For scaffolds with prefabricated orientation, scaffolds were fabricated from PLGA polymer solution containing 0, 10 or 20 % nano-hydroxyapatite. The scaffolds were seeded with porcine cells isolated from tooth buds (dental mesenchymal, dental epithelial, and mixed dental mesenchymal/epithelial cell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 3 and 6 weeks.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for cell proliferation, ALP activity, and cell morphology. Fiber alignment showed an effect on cell orientation in the first week after cell seeding, but had no long-term effect on cell alignment or organized calcified matrix deposition once the cells reach confluency. Scaffold porosity was sufficient to allow migration of mesenchymal cells. Hydroxyapatite incorporation did not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cell proliferation, especially of epithelial cells, but seemed to promote differentiation. Concluding, scaffold architecture is important to mesenchymal cell morphology, but has no long-term effect on cell alignment or organized ECM deposition. nHA incorporation does have an effect on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ECM production,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bioactive component of dental bioengineered scaffold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髁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内分化成骨的能力,为构建组织工程髁突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切除的人髁突冲洗收集骨髓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进行培养和纯化BMSC,取第3或4代BMSC进行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后接种于珊瑚骨支架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状况.将成骨或成软骨细胞-珊瑚骨支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6和9周后观察体内成骨和成软骨情况.结果 培养3~7d后扫描电镜显示细胞黏附于珊瑚骨支架表面,呈多层生长,并跨越微孔连成网状或片状;植入裸鼠体内9周,髁突形珊瑚骨支架均基本维持最初的形态,可见散在或片状的新生骨形成,新生软骨呈岛状分布.结论从人髁突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具有体内形成新骨和软骨组织的能力,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髁突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与Bio-oss骨粉结合后的增殖分化情况,探讨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作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作为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能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并检测其分化能力。将细胞分为单独培养组与复合Bio-oss骨粉培养组。观察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情况并在细胞形态特点、增殖分化能力方面将两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与Bio-oss骨粉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增殖分化能力与对照组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 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为支架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衍生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实验分析体外构建细胞性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并诱导分化为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再与生物可降解材料ε-己内酯与环氧乙烷共聚物复合培养,在体外构建人工骨。通过电镜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来评价可降解材料与种子细胞的复合培养的效果。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液的诱导下,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成骨能力的细胞类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生物可降解材料ε-己内酯与环氧乙烷共聚物上黏附和铺展。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传代扩增培养,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类型细胞转化,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己内酯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与种子细胞相容性好,可作为组织工程用的细胞支架材料。在体外,生物可降解材料ε-己内酯与环氧乙烷共聚物与种子细胞复合培养后可以构建出具有活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类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骨组织缺损修复再生技术的成熟。其中,脂肪干细胞凭借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种子细胞。本文就脂肪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关注培养模型、支架材料及生长因子等问题,以归纳目前脂肪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受体CXCR4在人牙龈干细胞(GMSCs)上的表达及SDF-1对人GMSCs的趋化效应。方法 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并培养人GMSCs,检测其表面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测试其克隆形成率及多向分化能力,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人GMSCs上SDF-1受体CXCR4的表达,用Transwell细胞培养室检测不同质量浓度SDF-1对人GMSCs的趋化反应,光镜下计数迁移至滤膜下侧面的不同视野的细胞数。结果 人GMSCs具有较高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体外呈克隆状生长,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73、CD90、CD105和CD166,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34和CD45的表达为阴性。体外诱导培养的人GMSCs能够向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分化,其克隆形成率为21.4%±2.8%。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人GMSCs表达SDF-1受体CXCR4。SDF-1的质量浓度为100、200 ng·mL-1时,Transwell细胞培养室中迁移的细胞数目(每高倍视野分别为189.3±4.4和164.6±4.9)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每高倍视野47.8±2.5)(P<0.01);使用CXCR4中和抗体处理后,人GMSCs的迁移效应明显受到抑制(每高倍视野降低为29.0±2.4,P<0.01)。结论 人GMSCs表达趋化因子SDF-1受体CXCR4,SDF-1对人GMSCs有趋化效应,这种趋化效应可能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XCR4介导的。  相似文献   

19.
纳米纤维支架是具有纳米级别的天然骨分级结构和多孔结构,近年来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骨组织工程由种子细胞、支架和生长因子3个部分组成,其中寻找能够促进细胞长入和引导新骨生长的三维组织工程支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纳米纤维支架与天然骨细胞外基质形态结构相似,能够促进细胞附着和干细胞分化,所以成为目前促进骨组织再生的理想支架。本文综述了纳米纤维支架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