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亮  魏海棠  杨珺  黄莉  杨露 《中国康复》2021,36(2):125-128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在妊娠的后三个月和产后较为常见[1],也可见于男性[2].DRA大多发生在脐部水平,也可出现在脐上或脐下方,不仅影响女性产后腹部美观和整体外形,还可导致腰部和骨盆的稳定性下降,出现腰部和骨盆带疼痛、体力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后不同时间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4月—2020年01月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总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后不同时期经超声对其腹直肌的分离程度开展测量,比较产后不同时期超声测量中的腹直肌间距.结果:产后3?d、42?d、6个月、1年,产妇的腹直肌间距对比差异显...  相似文献   

3.
兰小曼 《全科护理》2020,18(11):1321-1324
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康复疗法,其中康复疗法包括中医康复疗法、腹部肌群自主训练、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疗法等。  相似文献   

4.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较常出现的并发症,但目前国内产科及康复科从业人员尚未关注到孕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治,对于其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评估及治疗等仍缺少相关数据研究。本文围绕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与治疗,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各种评估及治疗方法,旨在为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解决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问题,减少孕妇产后痛苦。  相似文献   

5.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评估健康未生育女性和产后女性的腹直肌间距,探讨高频超声对于诊断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50名健康无孕产史女性志愿者(未生育组)及167名产后女性(产后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分别测量其在平躺状态下脐下3cm、脐部以及脐上3cm处的腹直肌间距。比较3组间3个位置的腹直肌间距。使用未生育组获得腹直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体检的3 368例产后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腹直肌分离、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7%(2 045/3 368);<30岁、≥30岁[56.8%...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于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选取产后42?d女性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进行腹直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可分为腹直肌未分离与腹直肌有分离两组,从腹直肌未分离的患者中选取20例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从腹直肌有分离的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是分娩后的常见疾病。受临床研究不够深入、宣教工作不够规范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产后DRA的认识不足,其相关功能障碍和伴随症状易被忽略或与其他疾病混淆。本专科共识认为产后DRA的发病率和危害性仍被严重低估。本编写组通过对产后DRA相关基础理论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临床规范化诊疗经验,阐明相关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创建产后DRA的诊断标准、分型和分类标准;创立手法按摩治疗路径的技术流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安全质控和疗效标准;建立规范化临床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和科学合理的疗效评判标准;多项规范和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指导和规范产后DRA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月于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后康复门诊就诊的产妇4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Glazer评估法测量产妇的盆底肌电值,采用指测法测量产妇腹直肌分离的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率为61.6%(301/489),其中轻度占比74.8%(225/301),中度占比21.5%(65/301),重度占比3.7%(11/301)。产妇年龄较大、经产分娩、混合喂养及新生儿体质量较高是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经产分娩、混合喂养及新生儿体质量较高的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医护人员也应对腹直肌分离引起重视,在围产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频超声定量评估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程度,探索恰当的诊断界值以及影响腹直肌分离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9年4月至7月招募51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产后6~30个月的女性,采集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产后时间、生产方式、胎产次,测量腹围,超声评估皮下脂肪厚度、放松时及收缩时腹直肌最大间距,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测量腹直肌间距(IRD)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腹直肌弹性及其对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12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初产妇36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院内招募未育女性36人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获取脐水平、脐上5 cm水平、脐下5 cm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编制适合调查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现况的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实验构建初始问卷,对532名产妇开展问卷调查,检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形成终版问卷。结果 :问卷包括3个维度32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7%;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结构拟合良好;问卷各条目的内容效度为0.824~1.000,总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为0.980,Cronbach’sα系数为0.965,折半信度为0.876,重测信度为0.884。结论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估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现况的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初步建立产后短期内(42~60 d)腹直肌间距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为产后腹直肌治疗给出建议。 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产后42~60 d门诊回访产妇126名,超声测量产后42~60 d经产妇的腹直肌间距,测量位置为腹中线脐上缘、脐上3 cm、脐上5 cm和脐下3 cm处,测量体位包含平卧位、屈卧位和站立位。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第一胎与非第一胎组在不同体位的不同脐水平时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并以第20百分位数和第80百分位数定义腹直肌间距的参考值范围。 结果产后42~60 d,经阴道分娩组(89例)和剖宫产组(37例)所有位点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一胎组(72例)和非第一胎组(54例)所有位点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产后腹直肌间距第20~第80百分位数定义参考值范围,经阴道分娩组在平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9.60~38.30 mm、15.10~28.80 mm、11.00~21.50 mm、2.70~15.50 mm;在屈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6.70~30.90 mm、12.90~26.30 mm、9.20~19.90 mm、1.90~12.00 mm;站立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9.00~39.10、15.90~35.50、11.20~28.50、0.00~8.60。剖宫产组平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5.92~44.04 mm、19.78~32.44 mm、14.94~28.76 mm、7.78~24.88 mm;在屈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0.12~36.68 mm、17.20~28.44 mm、13.38~26.24 mm、4.08~18.62 mm;站立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8.80~45.68 mm、21.18~40.38 mm、18.04~33.70 mm、0.00~18.62 mm。 结论鉴于超声测量时屈卧位腹直肌边缘最易识别,在产后40~60 d时屈卧位腹中线最大腹直肌间距超过30.90 mm(经阴道分娩)、36.68 mm(剖宫产分娩)时表明产妇的腹直肌间距已经超过80%的产妇,建议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Diastasis of th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DRAM) is common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 and has been related to lumbopelvic instability and pelvic floor weakness. Women with DRAM are commonly referred to physiotherapists fo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strategies.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if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exercise) prevent or reduce DRAM.

Data sources

EMBASE, Medline, CINAHL, PUBMED, AMED and PEDro were searched.

Study selection/eligibility

Studies of all designs that included any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s to manage DRAM during the ante- and postnatal periods were included.

Study appraisal and synthesis methods

Methodological quality was assessed using a modified Downs and Black checklist.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 fixed effects model to calculate risk ratios (R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here appropriate.

Results

Eight studies totalling 336 women during the ante- and/or postnatal period were included. The study design ranged from case study to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ll interventions included some form of exercise, mainly targeted abdominal/core strengthening.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howed that exercise during the antenatal period reduced the presence of DRAM by 35% (RR 0.65, 95% CI 0.46 to 0.92), and suggested that DRAM width may be reduced by exercising during the ante- and postnatal periods.

Limitations

The papers reviewed were of poor quality as there is very little high-quality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available evidence and quality of this evidence, non-specific exercise may or may not help to prevent or reduce DRAM during the ante- and postnatal period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后早期疲乏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4月-2023年5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48例,产后24h,使用中文版产后疲乏量表(PFS)评价产妇疲乏水平,调查产妇一般资料,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后早期疲乏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48例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后24h PFS评分为(17.45±3.24)分,产妇疲乏水平中等;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显示,年龄≥35岁、无母婴皮肤接触、产后抑郁、社会支持低下、睡眠质量差是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后早期疲乏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后早期疲乏水平中等,受年龄、母婴皮肤接触、产后抑郁、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因素影响,未来应可加强产后宣教、心理疏导、环境管理等,并帮助产妇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以将其疲乏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8.
柴春瑜 《护理与康复》2008,7(5):328-330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分娩方式的孕妇产前心理状况。方法根据孕妇的意愿将无医学指征要求剖宫产的孕妇60例设为观察组、愿意经阴道分娩的孕妇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术前和产前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对分娩过程存在更多的焦虑和担忧。结论建立完善、适时的心理支持,更大限度降低因不良心理因素导致的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