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白内障手术经验的医师直接学习超乳手术过程中早期手术技巧及其并发症,并分享经验.方法 经白内障超声乳化理论、手术助手学习,选择合适病例,顺利完成53例(5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果 53例(59眼)手术均能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植入率(100%),术后第1天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46眼(77.97%),第7天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7眼(96.61%),术中撕囊发生滑向边缘7眼(11.86%),后囊膜破裂3眼(5.08%),悬韧带部分断离2眼(3.39%),虹膜损伤脱色素2眼(3.39%).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20眼(33.90%),均于术后2~7天内消退.结论 经过白内障超声乳化理论及助手培训学习,规避手术风险,无白内障手术经验的医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够在短期内掌握超声乳化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一EYESi虚拟手术模拟器(Dry-lab)、Wet-lab以及两种方式联合教学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显微手术培训中的效果及差异,以期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选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年级住院医师18名,随机分为Dry-lab组、Wet-lab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人,分别接受8次有效Dry-lab训练、8次Wet-lab训练、4次有效Dry-lab训练联合4次Wet-lab训练。培训前后问卷调查评估三种教学方式的模拟效果与学员满意度,并在猪眼模型上考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以评估学员的培训效果。结果:Dry-lab与Wet-lab训练均能有效帮助学员学习使用显微器械,操作手感较好。但在立体感(P=0.007)、与人眼操作相比近似度(P<0.001)以及对掌握技术的帮助度(P=0.003)上,Wet-lab优于Dry-lab训练;而在缩短培训用时(P<0.001)上,Dry-lab培训更具优势。联合培训模式培训效果优于单一Wet-lab训练(P=0.014)和模拟器培训(P=0.012),整体满意度高于Wet-lab训...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选择病例,完成最初连续96例10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应用球周麻醉,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水分离或水分层,单或双手法乳化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38%和74%,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0%和12%。53眼(53%)术后矫正视力达0.5以上。结论 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正规训练,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早期超声乳化术达到囊外摘出术效果,安全地完成成功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白内障IV级以上硬核患者150眼分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74眼)和白内障超声乳化组(76眼),对两组的核处理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组在核处理时间,虹膜损伤及后囊破裂比较及术后角膜和前房反应比较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晚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IV级以上硬核上有优势,是治疗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不同程度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晶状体囊相关的手术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432例(566眼)。根据白内障成熟程度分为研究组(成熟期和过熟期白内障)和对照组(未熟期白内障),记录术中发生的相关并发症,以Fisher精确概率法将两组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研究组232眼中,撕囊失败12眼(5.2%),后囊破裂6眼(2.6%),其中4眼(1.7%)人工晶状体固定在睫状沟;在对照组334眼中,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了撕囊,2眼后囊破裂(0.6%),所有病例的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囊袋。结论 成熟期和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晶状体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未熟期高(X^2=18.54,P〈0.01),尽管应用囊染色剂可以方便撕囊操作,但是撕囊仍是成熟期和过熟期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中最困难的步骤。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分阶段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82例(82眼)为联合手术组,先施行小梁切除术后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38例(38眼)为分阶段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3mo以上。视力:≥0.5联合手术组56眼(68.3%),分阶段手术组30眼(78.9%);≥1.0联合手术组26眼(31.7%),分阶段手术组6眼(15.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452和3.364,P>0.05)。眼压:两组术后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11.08±4.68)mmHg和(11.57±3.25)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87,P>0.05)。手术并发症:联合手术组多于且重于分阶段手术组,但均经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联合手术组平均为(20.06±18.03)%,分阶段手术组为(15.07±15.2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996,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分阶段手术均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向线性控制超声能量和负压的技术对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效果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应用双向线性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对不同核硬度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和单向线性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比较,分析两组超声相对能量复合参数、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角膜水肿程度。结果Ⅲ级核和Ⅳ级核的超声相对能量复合参数,双向组低于单向组(P〈0.05),而Ⅰ~Ⅱ级核者,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双向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均低于单向组(P〈0.05)。结论双向线性超声乳化技术可以在任何负压下应用超声能量,对于较硬核白内障是一项高效、安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探讨更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医疗扶贫行动中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抽取200例(200只眼)白内障患者,其中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118例(118只眼),超声乳化吸除术82例(82只眼)。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成本。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在远期均无显著差异,而手术成本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明显低于超声乳化吸除术。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更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医疗扶贫行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超声乳化技术在表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Zhu H  Wei R  Li Y  Cai J  Zho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2):95-97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技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将各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68只眼)随机分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及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两组。结果 两组比较,行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组,术后早期眼压明显降低(P〈0.05);视力提高迅速而且稳定;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术后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与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126例(136眼)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声乳化54例(58眼)与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72例(78眼),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视力.结果 超声乳化组和手法碎核组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法术中并发症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超声乳化组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高眼压,分别占70.69%、20.69%和6.90%;手法碎核组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高眼压比例分别为26.92%、50.0%、21.79%.角膜水肿x2=25.688,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碎核优于超声乳化组;前房反应x2=12.193,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乳化优于手法碎核;高眼压x2=5.65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乳化优于手法碎核.结论 超声乳化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都是安全、可靠、高效的手术方法.由于超声乳化仪价格昂贵,并且用于Ⅲ级以上硬核的白内障,术后角膜反应较重;而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只需显微手术器械并适用于白内障所有各期,尤其是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所以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龄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高龄(〉80岁)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23例(28眼)作为高龄组,另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30例(39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7、30、90及12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调查。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0d内主诉眼部不适症状者明显增多;两组术后1周内FL增多,1月内BUT及SIt明显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BUT和FL的恢复较对照组时间长(P〈0.05),两组间SIt的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在一段时间内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应注意术前对泪膜功能的检测和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指不同方式白内障摘除与不同方式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目前狭义上主要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滤过性手术尤其是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手术从囊内摘除、囊外摘除到目前的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甚至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小梁切除术目前主要是巩膜瓣牢固缝线、抗代谢药物(尤其是丝裂霉素)应用和巩膜瓣缝线调控性拆除。目前联合手术适应证尚缺乏统一标准,有学者主张对于房角粘连≥180、降眼压药物≥3种、有白内障手术指证、矫正视力〈0.5者,可选择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未来的联合手术将纳入非穿透小梁手术、黏小管切开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包括I-sent、EXPRESS阀)以及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等.  相似文献   

13.
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中采用一种新型劈核方法-分核器机械劈核代替常规超声劈核,以此降低术中超声能量使用、缩短超声时间和减少灌注液的使用,从而达到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目的。方法采用分核器机械劈核(实验组)与常规超声劈核(对照组)进行对比。各组选择病例100例(Ⅱ级核50例,Ⅲ级核50例),记录手术中使用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进行比较,观察术后第2天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形态改变。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1)实验组超声时间平均每例降低9.04 s,有显著差异( P =0.009);(2)实验组超声能量平均每例降低1.74,有显著差异( P =0.001);(3)实验组术后第2天角膜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形态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分核器机械劈核代替目前的超声劈核技术,操作更简单,可以明显减少超声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微创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选取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133例145只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Phaco组)和小梁切除手术组(Trab组).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房水流畅系数(C值)、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时间(13.2±5.6)个月.结果 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而Trab组提高不明显;眼压在6个月时Phaco组由术前(46.47±9.12)mmHg降低为(16.55±4.36)mmHg,Trab组由术前(48.25±7.52)mmHg降低为(16.87±5.01)mmHg,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aco组前房深度由术前(1.55±0.26)mm加深为(3.38±0.35)mm,房角关闭度数由术前(290±25)度减少到(60±35)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Trab组则无明显变化;房水流畅系数(C值)检测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显著地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并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PACG合并自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中置入瞳孔扩张器治疗小瞳孔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32例(40眼)小瞳孔的白内障患者,做2.2 mm透明角膜切口后植入Graether瞳孔扩张器扩大瞳孔,然后完成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水肿情况、前房反应、瞳孔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Graether瞳孔扩张器在术中可使瞳孔直径维持在5.5~6.5 mm左右,40眼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无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视力≥1.0者6眼(15%),0.5~0.8者22眼(55%),0.1~0.4者11眼(28%),0.05~0.08者1眼(2%).术后随访瞳孔形状呈圆形或近圆形,均有瞳孔对光反射.结论 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中置入瞳孔扩张器治疗小瞳孔白内障,既可以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又可以保护虹膜组织,增加了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手术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理想,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集中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复明效果。方法于2008年8月~2009年9月,共集中实施329例329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患者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0.8者共计269眼,占81.76%。在低于0.8视力者中,有34眼因角膜水肿而影响术后视力,占10.33%,3眼因一过性高眼压而导致角膜水肿,2眼出现术后葡萄膜炎反应,余21眼因眼底或视神经病变而影响术后视力,占6.38%。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8者287眼,占87.23%。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0.8者294眼,占89.36%。结论集中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效率高,术后视力恢复良好,适宜于规模化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2009年7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中手术患者的白内障类型和术前视力,来了解我国白内障类型的构成特点,以及白内障手术适应证掌握情况。方法数据分析。资料来源于全国白内障手术信息报送系统,纳入分析数据5 013 694条。术眼白内障类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年龄相关性、先天性、并发性、外伤性以及未分类的白内障共5种。手术适应证的判断主要为术前矫正视力。对数据采用χ²检验、Spearman 相关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报送的手术信息逐年递增。在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眼中,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多,占手术眼总数的90.83%;其次是并发性白内障,占5.40%,外伤性白内障占1.12%,先天性白内障最少,仅占0.80%。接受手术患者≥50岁最多,占93.88%,10~49岁占5.59%,<10岁的患者仅占0.53%。此外,男、女性分别占42.11%和57.89%,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眼大多数是盲眼和低视力眼,分别为46.88%和35.00%。但是18.66%的术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特别是7.17%的术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5。结论我国的白内障手术患者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为主。大部分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眼为盲或低视力眼,但有相当一部分患眼术前矫正视力较好,因此在大规模的白内障复明手术中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专科医生认证和短期培训的效果。方法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要求选择医生,进行三至五天的培训。培训方法有:理论讲座8个学时,主要针对小切口白内障手术(SICS)技术;动物实验,采用离体猪眼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示教,采用现场手术示范,并让学员做手术助手;手术带教,由带教老师上台指导,采取手把手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带教;然后进行理论考试和手术操作考试。结果52名接受培训的医生49名合格。项目中期深入了7所定点医院进行了现场的手术检查,培训合格的医生均能较熟练的完成SICS。年终检查所有的白内障手术定点医院,2008年度共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10483例,由培训后合格的医生完成了近80%的手术量;同时采取现场随机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病历抽查等方式,结果显示接受手术者满意率95.72%,人工晶体植入率97.86%,SICS占94.82%,术后视力无法准确统计,但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结论有手术认证准人制度,是确保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圆满完成的保障。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短期培训是推广SICS手术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术后感到明显的烧灼感、异物感,该手术对患者眼表的损伤及影响多有报道.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89例120眼,依据术后第1天给予滴眼液的不同分为rhEGF组、玻璃酸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0眼.各组间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基础用药为质量分数0.3%氧氟沙星眼膏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持续2周.术后第1天rhEGF组和玻璃酸钠组分别给予rhEGF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持续4周.患者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d、1周、2周和1个月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BUT及Schirmer Ⅰ试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个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年龄=3.740,x2性别=0.615,P>0.05),术前1d眼表检查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0.247,P>0.05:BUT:F=0.579,P>0.05;Schirmer Ⅰ试验:F=0.475,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各组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UT出现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3个组术前1d,术后1d、1周、2周、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值、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754、6.233、6.079,P<0.01);3个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4.953、4.071、4.511,P<0.05).rhEGF组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P=0.039、0.014),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137).rhEGF组术后1周和2周时BUT均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P=0.019、0.007),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1.009).rhEGF组在术后1周、2周、1个月时Schirmer Ⅰ试验值均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P=0.022、0.003、0.019),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结论 rhEGF可明显促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