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择下肢静脉曲张继发皮肤溃疡患者200例,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130例130条下肢(A组),非手术治疗70例70条下肢(B组)。于A组术后5、20、120和360d(即B组入院后8、23d、出院后97,337d)记录皮肤的感染率、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等6项临床指标。术后5d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dA组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较B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120dA组溃疡愈合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360d溃疡复发率A组显著1氏于B组(P〈0.05)0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浅表静脉曲张继发皮肤溃疡效果良好,具有微刨性、可操作性、可控制性等特点,可作为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60d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皮肤感染率及皮肤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及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5d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术后20d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旋切组高于缝扎组(P〈0.05);术后120d溃疡愈合率旋切组与缝扎组相近(P〉0.05);术后360d溃疡复发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愈合,并在减轻皮肤感染及皮肤再损伤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DVTS)继发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价值。方法选择下肢DVTS中继发静脉性皮肤溃疡患者166例,其中采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治疗(手术组)94例患者94条下肢,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72例患者72条下肢,分别于术后或治疗后5、20、120和360 d观察2组患者皮肤感染率和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和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或治疗后5 d,2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感染和皮肤坏死;术后或治疗后20 d,手术组患者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95.8±2.138)%比(68.7±3.125)%,P=0.048;(87.6±1.263)%比(12.3±1.324)%,P=0.018〕;术后或治疗后120 d,手术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97.9%比8.3%,P=0.014);术后或治疗后360 d手术组患者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非手术组(5.3%比97.2%,P=0.015)。结论 Trivex静脉旋切系统可作为下肢DVTS继发静脉性皮肤溃疡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下肢曲张静脉的最佳旋切残留率及其对术后微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460例(46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旋切残留率60%组(A组)、50%组(B组)、40%组(C组)、30%组(D组),每组均为115例患者(115条下肢)。于术中计算四组皮下创面率,并于术后5天、20天、120天及360天时分别观察四组患者的下肢皮肤瘀血率、皮肤坏死率、疼痛率、麻木率、皮肤感染率、皮肤色素减退率及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指标。结果术后5天:皮肤瘀血率、疼痛率、麻木率及皮肤坏死率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和D组(P<0.05),皮肤感染率四组均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天:皮肤色素减退率A组均较其余各组低(P<0.05);术后120天:疼痛率、麻木率A、B两组均较C、D两组稍低(P<0.05);术后360天:A组6例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旋切残留率为50%时可较好达到治疗目的和微创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纯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与SEPS联合小腿曲张静脉直视透光旋切术(Trivex术)治疗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156例,按住院号单、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SEPS+Trivex术)和对照组(SEPS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溃疡愈合、复发、下肢肿痛及局部皮肤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区肿痛及麻木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3%vs 11.2%,23.8%vs 10.1%,P<0.05),无患者溃疡复发;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0.0%vs 66.3%,P<0.05),术区肿痛稍低于对照组(5.0%vs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木高于对照组(12.5%vs 3.4%,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1.3%vs 79.8%,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区肿痛发生率分别为3.8%及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区麻木消失。术后第6个月试验组静脉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25%vs 7.87%,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虽然SEPS+Trivex术后短期(1~3个月)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在术后早期(6个月内)静脉溃疡治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因此更适合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以下简称我科)行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静脉性皮肤溃疡620例,其中1例术后随访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9例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动力旋吸术组(A组,76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用经皮透光动力旋吸小腿曲张静脉和溃疡基底部;传统手术组(B组,73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曲张静脉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传统手术组患者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等并发症多于旋吸术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旋吸术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下肢溃疡例数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旋吸术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肿胀、乏力症状的例数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结论 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简单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速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应用低速Trivex微创旋切术(微创组)治疗208例患者共328条患肢,与传统手术组(218例,320条患肢)对比研究。结果微创组平均每条肢体手术时间(30±4.5)min,切口平均约(2.5±0.5)mm,切口数量平均(4.2±0.5)个,出血量平均(56±5)ml。平均住院3.5d。传统组手术时间较微创组明显延长(P〈0.05),切口大小和数量明显大于微创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微创组(P〈0.05)。结论低速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兼有保持下肢美观的特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32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3组: 微创治疗A组102例(129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动力旋切; 微创治疗B组97例(126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及小腿段大隐静脉主干用动力旋切; 传统治疗组122例(142条患肢),行传统手术作对照,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3组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肿胀、下肢乏力症状改善率,术后1周,微创治疗A、B组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 术后1个月,3组间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发生率比较,微创治疗A、B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 小腿瘀斑发生率,微创治疗A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B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结论 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疗效确切.动力旋切去除静脉团效果好,但可能不适于旋切大隐静脉主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输卵管妊娠168例患者行保守性手术(输卵管妊娠挤压术和开窗术)116例(A组),输卵管部分切除术52例(B组),监测血β-HCG下降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A组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为(10.58±4.6)d,B组为(7.85±3)d(P〈0.05);术后月经恢复时间分别为(36±2.1)d和(31±1.9)d(P〈0.05)。随访1年,两组宫内妊娠率分别为67.24%和40.38%(P〈0.05),再次宫外妊娠率分别为4.3%和3.8%(P〉0.05)。结论: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具有手术快、损伤小、术后宫内妊娠率高、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血栓碎吸术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173例急性中央型LE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行血栓碎吸术,97例)和对照组(t5单纯静脉溶栓,96例)。测量2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结果:实验组出院日寸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造影静脉通畅率100%。对照组出院时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91.67%(88/96)。实验组入、出院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O.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由于实验组中18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支架植入,实验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栓碎吸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静脉通畅率,远期疗效有待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止血药对腹部手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癌20例,结肠癌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使用与不使用止血药两组,每组30例。止血药组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应用巴曲亭2U/d。检测手术前、后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PLT)的变化,并于术后5-7d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以明确有无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D-D、t-PA、PAI-1均明显升高,PT、APTT延长,TT缩短,PLT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非止血药组相比,止血药组患者术后D.D、t—PA、PAI-1明显增高,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止血药组和非止血药组分别有7例(23.3%)和3例(10.0%)术后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使用止血药可加重高凝状态,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预防性止血药的应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和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患者48例(A组),单纯CDT 31例(B组),单纯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33例(C组)。分析患者不同溶栓时间的下肢周径变化、血栓清除率和总有效率以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B组大腿消肿时间较C组均短,A组小腿消肿时间较B、C组均短(P<0.05),B组小腿消肿时间较C组长(P<0.05),提示A组下肢消肿效果最好。A组在溶栓3、5 d后血栓清除率高于B组(P<0.05),溶栓不同时间点A组、B组血栓清除率均高于C组(P<0.05),提示A组血栓清除最快。溶栓总有效率A组、B组均高于C组(P<0.05)。结论 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单纯应用CDT术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方法,具有起效快、临床效果佳、血栓清除率及溶栓总有效率高的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与药物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3月-2008年01月间治疗的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本组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23例,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溶栓抗凝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治疗90例,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肢病程及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双下肢的周径差,手术组由(4.3±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由(4.0±1.9)cm下降为(1.8±1.3)cm。手术组治愈率71.8%,溶栓组治愈率38.9%,(χ2=5.362,P=0.021)。平均随访(28.5±11.3)个月.随访率70.9%。双下肢周径手术组下降为(0.5±0.2)cm,溶栓组下降为(1.2±0.5)cm。手术组治愈率75.8%,溶栓组治愈率45.9%,(χ2=11.556,P=0.001)。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ay导管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使用经导管溶栓治疗DVT,并按尿激酶用量、给药频率将患者分组。结果:血栓溶解率小剂量组为(38.7±24.0)%,标准组为(54.8±26.0)%,大剂量组为(53.0±21.0)%,小剂量组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每日给药频率由2次增加至3次、4次时,血栓溶解率由(38.9±19.0)%分别上升至(49.3±20.0)%和(63.8±18.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每日用量在30万U左右时,量效关系比较满意,增加尿激酶用量并不能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率,增加每日尿激酶给药频率,可以提高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健侧股静脉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大腔鞘管,5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髂股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后给予肝素抗凝。结果:出院时膝上、下15 cm处健、患侧周径差分别降为(1.34±0.57)cm和(0.93±0.42)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23.99,P均<0.05);随访36个月,随访率97.88%(231/236)。术后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12.99%(30/231)、8.23%(19/231)和0;随访疗效优92.21%(213/231)。支架植入患者随访均通畅。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CO2气腹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为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采取必要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9例行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别于全麻后气腹建立前、气腹建立后20 min和气腹消除后20 min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股静脉截面积和最大血流速度.最后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0岁;B组19例,年龄< 60岁.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时期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两组气腹建立后20 min股静脉截面积增大(P<0.05),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减小(P<0.05);与B组相比,A组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结束气腹消除后20 min股静脉截面积、血流速度均不同程度恢复,但未达到气腹前水平,三个测量点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CO2气腹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60岁以上患者变化更明显,老年患者需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采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烧伤植皮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6例双下肢烧伤或需行大腿供皮(双下肢术区面积≥5%TBSA)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肌肉收缩、足趾活动等基础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手术后第4天开始每晚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连续10 d。术后第1、3、7、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治疗组血小板数量变化、两组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4 d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双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第3天有所下降,第7、14天治疗组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则逐渐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栓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肢出现微血栓。两组患者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使用 D-二聚体治疗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烧伤植皮患者DVT预防和监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