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在胶质瘤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与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脑胶质瘤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Ⅰ级19.4±4.5,Ⅱ级24.9±15.1,Ⅲ级53.8±10.7,Ⅳ级70.3±10.3,MVD的阳性率为Ⅰ级8.2±1.6,Ⅱ级8.8±1.7,Ⅲ级16.6±3.6,Ⅳ级19.5±6.1,低度恶性(Ⅰ-Ⅱ级)与高度恶性(Ⅲ-Ⅳ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形成,它与微血管密度均可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脑胶质瘤患者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为指标 ,探讨血管形成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 49例人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及 12例脑外伤内减压术中得到的正常脑组织进行了MVD值测定 ,分析MVD值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 脑胶质瘤组织中MVD为 2 1.17± 8.0 5 ,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 (9.92± 4.36 ) (P <0 .0 1) ,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 ,MVD水平有相应增高趋势。结论 MVD对脑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6 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 ,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 Ⅲ、Ⅳ级胶质瘤MVD显著高于Ⅰ、Ⅱ级 (P <0 0 5 ) ;术后 18个月内复发和生存期 <3年者MVD显著高于术后 18个月内无复发和生存期≥ 3年者 (P <0 0 1) ;MVD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生成与病理分级、术后复发及生存期密切相关 ,可作为一项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人脑胶质瘤中EGFR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和血管生成在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EGFR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和ABC方法分别检测63例人脑胶质瘤中EGFR和Ⅷ因子盯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高恶性度(Ⅲ-Ⅳ级)胶质瘤EGFR阳性率为83%,低恶性度(I-Ⅱ级)胶质瘤为58%,二者差异显著(P<0.05)。EGFR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P<0.01)。高恶性度胶质瘤MVD高于低恶性度胶质瘤(P<0.05)。胶质瘤MVD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γ=0.899,P<0.05)。结论:EGFR表达与血管生成是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EGFR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灌注扫描,测量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相对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值。检测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CBF、rCBF、CBV及rCBV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2)高级别胶质瘤VEGF阳性比例为90.00%(36/40),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其MVD表达平均为(69.76±7.82)个/HP,显著多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3)胶质瘤CT灌注rCBV值与MVD及VEGF表达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571和r=0.621,P均<0.05)。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rCBV值与MVD及VEGF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血管抑制素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ngiostatin(血管抑制素)抑制血管生成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ngiostatin分别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动物肿瘤模型,计算细胞存活率及抑瘤率,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胶质瘤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Angiostatin不抑制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生长,细胞存活率为100%,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则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抑瘤率可达78.1%(P<0.01)。经Angiostatin处理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Angiostatin能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在胶质瘤临床治疗中可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在肺癌发生、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肺癌标本中bcl-2蛋白表达,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CD34单抗标记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结果MVD与肺癌的淋巴转移(P<0.05)、临床分期(P<0.05)相关;MVD表达高者预后差(χ2=7.24,P<0.01)。bcl-2与肺癌的组织分型(P<0.05)、非小细胞癌的分化程度(P<0.01)相关,而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生存率无关;bcl-2阳性组MVD明显低于bcl-2表达阴性组(P<0.05)。等级相关分析bcl-2蛋白表达与肺癌的MVD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1)。结论MVD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bcl-2可能在非小细胞癌中抑制组织中微血管的生成。但不是一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对脑胶质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2015年该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08例患者胶质瘤标本。基因测序检测IDH1突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VD,分析IDH1在不同类型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及其与MVD之间的关系。构建IDH1突变细胞系,分析IDH1突变对胶质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结果 IDH1突变主要发生于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中,突变率分别为56.96%和55.36%。在相同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胶质瘤标本的MVD明显低于IDH1野生型(P<0.05)。在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中转染IDH1突变型质粒后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 h内,IDH1突变型和对照组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IDH1突变主要发生于低级别胶质瘤,IDH1突变患者MVD降低,其机制与VEGF分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质瘤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PW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5例胶质瘤行术前磁共振灌注成像,计算肿瘤实质平均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MVD).分析平均rCBV、MTT与MVD关系.结果:胶质瘤的平均rCBV值为1.82±0.68,MTT为1.007±0.04,MVD为34.33±15.44,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胶质瘤平均rCBV值与MVD有相关性(r =0.807,P<0.05),MTT与MVD无相关性(r= -0.071,P>0.05).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rCBV值能够评价胶质瘤微血管的密度与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3月-2013年6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脑胶质瘤患者52例为脑胶质瘤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颅脑损伤内减压术患者52例为对照组。收集脑胶质瘤组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脑组织,冷冻保存。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测定HDGF、VEGF mRNA表达水平。将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裂解后提取蛋白,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HDGF、VEGF表达水平。以CD105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显微镜下观察5个视野内微血管数计算MVD。自病理检查确诊起,追踪随访观察脑胶质瘤患者至2015-07-30,随访终点为死亡。结果 脑胶质瘤组HDGF、VE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经ELISA、Western blotting测定的HDGF、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组MVD为(74.3±10.4)个/视野,高于对照组的(9.6±1.4)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41,P<0.001)。脑胶质瘤组HDGF mRNA、蛋白(分别经ELISA、Western blotting测定)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562、0.382、0.225,P<0.05),VEGF mRNA、蛋白(分别经ELISA、Western blotting测定)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676、0.471、0.184,P<0.05)。HDGF表达低水平、高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6〔95%CI(11.0,16.1)〕、8.4〔95%CI(6.6,10.2)〕个月,其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8,P=0.002)。VEGF表达低水平、高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3〔95%CI(12.2,16.8)〕、12.6〔95%CI(10.0,15.1)〕个月,其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5,P=0.391)。MVD低水平、高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8〔95%CI(12.3,17.3)〕、10.4〔95%CI(8.1,12.6)〕个月,其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7,P=0.038)。结论 脑胶质瘤组织中HDGF、VEGF表达水平异常升高与肿瘤微血管形成紧密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血管生成和疾病预后的参考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大肠癌组织、16例腺瘤组织和16例大肠正常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微血管密度的表达远高于腺瘤和正常组织(P〈0.05)。大肠癌中Survivin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部位无关(P〉0.05),而与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Survivin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22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胃良性疾病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以CD34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结果 Ang-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75%,在癌旁正常组织和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7%、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2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Ang-2阴性表达者5年总生存期明显高于Ang-2阳性表达组(分别为50.00%及18.75%,P〈0.05);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胃良性病变组织中MVD分别为33.69±11.60、10.65±3.00和17.20±1.9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无相关(P〉0.05);MVD≤33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较MVD〉33患者明显延长(分别为45.45%及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Ang-2阳性表达率与MVD呈正相关(r=0.618,P〈0.01)。结论 Ang-2的表达和MVD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因素在子宫腺肌症发生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记录组织中FⅢ的表达,配对对比观察了子宫腺肌症原位和相应肌间异位子宫内膜、正常增殖期宫内膜和子宫腺肌症异位宫内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子宫腺肌症异位宫内膜平均微血管密度(个/×400倍视野)明显高于其相应原位宫内膜(分别为 7.45± 2.83和6.31±1.50,P<0.05)。2.正常增殖期宫内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症原位宫内膜(分别为7.79±1.74和6.31±1.50,P<0.05)。结论:子宫腔肌症异位宫内膜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其相应原位宫内膜,提示血管因素在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微血管生成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理生物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MVD)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病理生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35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所选标本的MVD值。结果 MVD与十二指肠癌组织分化有关,有分化癌肿MVD值低于中低分化癌肿的MVD值,二者有显著性差异;MVD与十二指肠癌的淋巴和血行转移有关,低MVD组的肿瘤转移率低于高MVD组;而低MVD组的手术切除率高于MVD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MVD与十二指肠癌的某些病理生物学行为相关。②MVD值对判断十二指肠癌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星形细胞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脑星形细胞肿瘤中VEGF蛋白的表达,计数肿瘤MVD,分析其意义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总阳性率为63.3%(36/60例),其中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42.1%(8/19例)、71.4%(20/28例)、76.9%(10/1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明显高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P<0.05);在Ⅱ、Ⅲ、Ⅳ级肿瘤各级别间MVD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肿瘤从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转变过程中,微血管形态由窦状扩张为主变为以芽状和细索状为主,而球状血管丛仅出现在胶质母细胞瘤中。VEGF表达与肿瘤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VEGF、MVD可作为判断脑星形细胞瘤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同时对了解肿瘤血管形成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再生磷酸酶-3(PRL-3)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PRL-3和MVD的检测。结果PRL-3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IC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64.4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L-3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浸润癌中的MV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VD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L-3与MVD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RL-3的表达与MVD的表达有相关性。PRL-3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判定宫颈癌浸润及转移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MVD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因此,采用MVD评价宫颈癌预后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定量血流灌注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5例乳腺肿块患者(60例良性,35例恶性)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得到达峰强度,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然后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恶性组的达峰强度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的病理微血管密度也高于良性组(P〈0.05)。达峰强度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5,P〈0.01)。结论乳腺肿块超声造影的定量参数达峰强度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可用于评估乳腺肿块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肿瘤中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中血管生成素(ang iopo ietin,A ng)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 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结直肠腺癌、20例结直肠腺瘤、2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A ng-1和A ng-2的蛋白表达,以F-Ⅷ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结果:A ng-1在正常组织(7.07±2.00)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1.75±1.98)和腺癌(1.40±1.22),P<0.01;结直肠腺癌的A ng-2阳性表达率高于结直肠腺瘤、正常组织(P<0.01)。A ng-2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密切相关;在135例组织中,A ng-1表达与A ng-2表达(r=-0.338,P<0.01)、A ng-1表达与MVD(r=-0.388,P<0.01)、A ng-2表达与MVD(r=0.594,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A ng-2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过度表达对血管新生起重要作用,可能是评估结直肠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