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0年~2009年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围生儿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窒息率下降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和妊娠并发症占剖宫产指征的50%左右.结论 剖宫产率的升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剖宫产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继续上升,围生儿病死率并未继续下降,严格且不失时机地掌握剖宫产指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5年间剖宫产病例1 200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各项相关数据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在剖宫产指征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占第3位,并逐年升高;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剖宫产率升高到20.00%以上时,围生儿病死率并不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3.
饶丽 《中国医药指南》2008,6(7):112-114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对围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剖宫产病例1024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各项相关数据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发生了明显改变,第一时间段剖宫产指征与妊娠合并症、难产为主.第三时间段与社会因素和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脐绕颈为主,行剖宫产的比例增高,围生儿病死率当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趋于稳定。结论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生儿的病死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围生儿病死率并不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鲜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93-1194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 回顾10年间剖宫产病例2706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各相关数据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占第3位,并显示逐年升高;(3)围生儿病死率逐年趋于稳定。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是可以控制的,围生儿病死率也可以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大庆油田总医院近五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和剖宫产与母婴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对大庆油田总医院2002~2006年4470例剖宫产的指征和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平均剖宫产率58.97%,且有逐年增高趋势;与剖宫产有关的母体死亡0例,剖宫产切口裂开30例,发生率0.67%,与剖宫产有关的围生儿死亡9例,死亡率约为2.01‰,同期围生儿死亡19例,死亡率约为2.50‰,两者无显著差异;子痫前期剖宫产母婴死亡分别为0例和2例,而行阴道分娩者母婴死亡分别为1例和3例,两者有显著差别;急性胎儿窘迫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围生儿死亡分别为1例和3例,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规范术前诊断,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变化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年住院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P<0.001);围生儿死亡率先有下降(P<0.001),后又略有回升,但并未随剖宫产率升高而升高(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P<0.001);新生儿窒息率亦呈下降趋势,尤其近5年明显(P<0.001).在剖宫产指征中,由原来传统的头盆因素居首位,改为胎儿因素居首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但进一步升高不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7.
10年来影响剖宫产率的社会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10年间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变化趋势,探讨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产科住院病例资料.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平均为44.2%,(2)剖宫产指征变化中社会因素明显上升.(3)围生儿病死率逐年略有下降.结论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影响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8.
5年剖宫产率及宫产指征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上升对围产儿病死率的影响 ,选择某院 5年剖宫产病例 2 5 3例 ,分析剖宫产率与围产儿病死率关系。结果显示 ,合理放宽剖宫产指征能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如果盲目扩大剖宫产率 ,不能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反而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率升高到一定范围,可最大程度地降低高危围生儿病死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生儿死亡率并不随之下降,徒增产妇的手术近、远期风险。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本文从我院近4年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等因素分析,探讨各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1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4年来住院分娩病例14854例,其中剖宫产4223例,对所有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构成比,探讨高剖宫产率的原因。2结果4年来我院共住院分娩14584例,剖宫产4223例。每年的剖宫产率依次为25·…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是产科中最常使用的手术 ,解决了产科很多难题。近几年来 ,由于剖宫产指征的放宽 ,使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引起了产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我院 10年内剖宫产率变化及剖宫产指征变化中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及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 ,以找出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选择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10年间在我院产科剖宫产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1.2 方法 应用回顾性资料分析 ,数据进行 χ2 检验。2 结 果10年间我院产科住院分娩总数 92 6 6例 ,剖宫产 2 118例 ,平均剖宫产率 2 2 .85 %。2 .1 剖…  相似文献   

11.
高宗侠 《安徽医药》2017,21(7):1231-1233
目的 分析近6年来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围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剖宫产的相关病例资料.结果 2013-2015年剖宫产率为40.3%,显著低于2010-2012年的4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后3年围产儿病死率分别为0.9%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3年不同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发生显著变化,围产儿病死率未见升高.  相似文献   

12.
温国群 《江西医药》2004,39(4):236-238
目的 探讨2001年12月至2003年11月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对3051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47.07%。主要指征依次为:妊娠并发症(42.24%)、社会因素(16.91%)、剖宫产史(8.36%)、妊娠合并症(6.16%)、臀位(6.10%)、头位难产(4.13%),其中70.53%的妊高征选择了剖宫产。轻度妊高征占妊高征总数的39.73%。新生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4%和0.03%。结论 高剖宫产率与医患双方有关,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剖宫产指征的扩大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率上升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上升对新生儿窒息率、窒息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1994年~ 1999年剖宫产数按剖宫产率分成三个阶段 ,新生儿窒息率同步分组 ,对各阶段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逐阶段上升 (分别为 10 .5 3 %、2 5 .60 %、3 9.71% ) ,各阶段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新生儿窒息率逐步上升 ( 6.88%、7.61%、9.0 6% ) ( P>0 .0 5 ) ;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逐步上升 ( 4 .0 0 %、8.11%、12 .2 2 % ) ( P<0 .0 5 ) ;剖宫产窒息儿病死率逐渐上升 ( 0、1.67%、3 .3 3 % ) ( P<0 .0 5 ) ,新生儿窒息程度无明显改善 ( P>0 .0 5 )。结论 :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加强孕产期监护 ,提高产科医生技术水平 ,才能做到低剖宫产率、低新生儿窒息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郑贤芳 《安徽医药》2010,14(10):1185-1186
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术与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以改进剖宫产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使用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的70例患者为观察组,归为A组;使用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归为B组。比较两种剖宫产术的患者在开腹出血量、进腹到胎儿娩出时间及腹壁与盆腔粘连程度的不同。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开腹时间短及开腹出血量少(P〈0.05),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其中Ⅰ级的粘连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Ⅱ、Ⅲ级的粘连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比新式剖宫产术的效果更好。行剖宫产术时应缝合腹膜,为下次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妇产科近年剖宫产手术指征掌握的情况及剖宫产构成比,剖宫产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调1999-04~2002-10剖宫产者915例及同期产时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剖宫产率为19%,主要剖宫产指征为:妊娠并发症、胎心监护异常、臀位及头位异常、巨大儿、产程进展异常。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阴道产为5.0%,剖宫产为2.4%,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窒息阴道产与剖宫产均为0.3%;围生儿死亡率阴道产为0.3%,剖宫产为0.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确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因此,医务人员应科学地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和时机,避免不合理的剖宫产手术率扩大。  相似文献   

16.
黄艳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42-144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为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本院产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33.51%上升至2010年的35.70%(P〈0.05);②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的变化,剖宫产构成比有显著升高的是瘢痕子宫、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下降的有难产、妊娠并发(合并)症、社会因素等;变化不大的是巨大儿、胎位异常。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助产技术培训,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孕产妇围生保健和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择1992—1994年与2006~2008年基层医院住院分娩产妇病例,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1992~1994年剖宫产率15.4%,2006~2008年剖宫产率51.2%。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上升到首位。结论:基层医院剖宫产率升高迅速,农村地区孕妇及妇产科医师对剖宫产认识存有误区,应多渠道宣传自然分娩,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王婷婷  杨海澜  韩方 《中国医药》2014,(7):1048-1050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的变化,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6 402例行剖宫产手术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每年剖宫产率及各项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结果2006—2008年剖宫产率从71.7%(703/980)下降到61.1%(860/1407),2009年剖宫产率略上升为63.6%(963/1514),2010—2012年剖宫产率从58.3%(1047/1797)下降到45.9%(999/2176)。2006、2007、2009、2010年剖宫产指征构成情况居前3位的为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胎儿窘迫,2008年居前3位的为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难产,2011、2012年居前3位的为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瘢痕子宫。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疾病构成中,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结论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社会因素、胎儿窘迫成为剖宫产指征的主要原因。加强产前检查及保健意识可降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降低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观察组剖宫产术式与新式剖宫产手术优势及再次手术的腹腔粘连情况,以期选择最合理的术式,适宜基层医院推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院行观察组剖宫产术765例,以及二次开腹手术,包括上次观察组剖宫产165例、上次新式剖宫产术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病率、其腹壁及盆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粘连较轻,粘连发生率低,与新式剖宫产术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剖宫产术步骤简单,粘连较轻,发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凤林 《安徽医药》2007,11(10):912-913
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及影响。方法回顾了86例再次剖宫产术对其年龄、孕周、两次剖宫产术间隔时间、两次剖宫产术指证以及前次剖宫产的术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再次剖宫产中子宫破裂1例,较严重的粘连15例;损伤膀胱1例。术中出血超过500 ml者11例,占12.8%;同期产后出血率为1.5%,差异有显著性(P<0.01)。腹壁横切口粘连发生率与腹壁纵切口下段剖宫产相比粘连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决定剖宫产术式时应综合考虑孕妇的产科情况选择腹壁切口及子宫切口;前次手术的质量决定再次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