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国以来,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相继开展了证候规范化、证的实质和证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从许多方面反映出中医证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故有必要进行回顾和反思。1 证的概念韦氏认为对证的概念认识不清,其问题在于证作为“证“的简化字的同时,症却成为与证并存的新的规范字,而不再是“证”的俗字了。“证”由含义单一的一个字变为证、症并存的两个字,对这两个字的重新解释,以及与其组成的概念的重新定…  相似文献   

2.
对学术界存在的“中医再现率低的观点进行了剖析。认为形成这一观点的学术原因,是混淆了中医和西医两大医学理论体系的界限,没有把西医关于“病”的概念与中医“证”的概念区别开来。同时指出认为中再医现率低,中医理论不能指导临床实践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实践,不值一驳。  相似文献   

3.
“辨病”论说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一般都认为亚健康是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但有些学者却强调亚健康也是疾病。其实这二种提法并行不悖。因为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非常广泛,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大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人们称谓的“疾病”有3类不同的概念。理解了3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显得无足轻重。借助3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狭义疾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为临床医学充实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医心身病证及其治疗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中医“心身症证”的概念及其治疗原则。认为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中,早就蕴含着“心身疾病”的思想,并以之指导医疗实践。结中医典籍中的“心身症证”思想进行阐发,同时提出了治疗中医“心身病证”的3个原则即心理治疗、躯体治疗和心身并治。  相似文献   

5.
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对疾病进行正确处治的依据。而明确“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又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的首要条件。然而“辨病”和“辨证”二者间的关系,是一个迄今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因此,愿提出如下意见,以就正于同道。一、“辨证”是“辩病”的发展有“病”始有“证”,没有“病”也就没有“证”。这是“病”和“证”的关系。从祖国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是先有“病”的概念,后有“证”的概念;从对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华,“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关于“证”的概念阐述尚不一致,什么是“证”,“证”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迄今说法不一。而科学地阐述这个概念对中医学术探讨和临床研究则是必要的。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它反应事物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作为特定概念的“证”是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对疾病的观  相似文献   

7.
中医说的“证”,不是指单一的症状而言,而且针对一系列有关的症征——即所谓证候或证候群来说的。“证”的产生是反映病情的客观表现,通过证候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了立法处方的依据,因此“证”的掌握在临床上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英美一些学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在20年代尚属少见,3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50年代以来在一些国家中受到广泛重视。据有关报导:在美国冠心病死亡率居首位,每年约有50万以上的病人死于冠心病。资料表明在60年代后期每10万人中35-6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数以北欧国家、芬兰、美国最多。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故有正在增多的趋势,值得提高警惕,高度引起重视。祖国医学对类似冠心病的表现也早有记载。远在公元前五世纪《黄帝内经》中即载有“真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等病名,但中医书籍中的“心痛”是一个含义较广的综合证候,因此很难用一种中医证候说明就  相似文献   

9.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医学诊疗体系是对医学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活动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它用最简炼的语言勾画出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医学的主要特征。中医学是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它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医的诊疗特征,并全面指导中医临床,提高诊疗水平。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用中西医结合观点,简要阐明了“证”的实践基础、时空特征、本质内涵以及与“病”的关系.认为“证”是中医临床诊断所得结论。“证”实际上概括着疾病某阶段上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的本质,“证”与“病”属于疾病中的两种本质,只有两相结合、才能使诊断结论正确而全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热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也逐渐被中医研究者挖掘,文章就目前中医证候学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学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目前研究的问题及中医研究者该思考的相关问题。旨在丰富中医诊治的内涵,传承发展中医理论,促进中医诊疗进步创新,望对中医学者今后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曾强调:“中医的证也是功能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证的功能性特点,如“证是多系统功能的变化”,“中医的证亦是研究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病理功能态的改变”。特别是祝世讷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出:证“是人的功能异常的特定疾病态”。下面就证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对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以下观点:小青龙汤证“不渴”当属符合病机的主症,是为“病不渴”;“服汤已,渴”属生理性口渴范畴,是为“药渴”;“或渴”当与热病津伤、病涉阳明有关。剖析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的病症表现,既可用于判断疗效,亦是加减用药与鉴别其他疾病的指征,可为中医临床运用小青龙汤及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8-141
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机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续在《伤寒论》等经典中进一步丰富,奠定了中医的疾病观,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现代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定义病机的概念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这与《黄帝内经》提出的病机即“病之机要”不同,本文作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医的病理理论,从《内经》到明清的医学著作,均有论述,但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独立学科。近年,在如何发展提高中医理论的讨论中,不少学者提出:建立中医病理学学科,是发展提高中医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有无完整系统的病理理论是医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发展中医病理理论,建立中医病理学学科,确实是发展中医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研究发展中医病理理论应从“证”入手。因为“证”和中医病理本身有着固有的联系,所以,研  相似文献   

17.
“方证关系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界定方证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方证研究领域流行的“方证相对”、“方证相应”、“方证对应”、“方证相关”几个主要观点进行了叙述和辨析,提出“方证相关”作为含括中医方证关系的逻辑表述实现了由经验现象向科学问题的转化。其蕴含的方证关联性大小及其现代内涵是方证关系中关键问题。“方证相关”不仅是诠释中医方证治验的逻辑基础,而且正在成为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8.
“肾藏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肾藏精”的认识角度不同,导致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肾藏精”与“五脏藏精”关系的研究,揭示两者在肾精贮藏、转输、相互调节方面的动态性;对“肾藏精”与“肾主水”关系的研究,提出精水合一、同为生命之本的观点;对“肾藏精”与“肾主骨生髓”关系的研究,得出肾主骨、生髓、通脑,同出一源的观点;对“肾藏精起亟”的研究,发现“肾藏精”在生命活动内外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肾藏精”包含肾和精气的实体和功能系统,干细胞理论的出现,时间生物学和生殖医学的发展赋予“肾主骨生髓”、“肾藏精应冬”及“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从肾论治”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其证治规律,探索其疗效机制,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思路。“肾藏精”中医藏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不足,需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生殖之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医学范畴中 ,生殖之精与肾精一直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历代大部分医家都将二者等同起来 ,认为肾精即是生殖之精。时至今日 ,持此观点者仍占主导地位。例如《简明中医辞典》(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9)对“肾精”的解释是 :“肾脏生殖之精 ,属肾阴的范围。”由于概念的混淆 ,导致了理论及临床的偏差 ,古今医家大多将节制房事作为养生之道 ,甚至产生了许多不恰当的养生观点和方法。诸如忍精不泄、还精补脑等房中养生术 ,均为在此种错误观点的误导下形成的。笔者认为 ,这种概念的混淆和错误的养生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极为不利 ,无论从…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既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又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所谓辨证论治中的“证”是一个“证候群”的总称,一般单独的“证”称为“症状”,由几个症状综合组成一个病症时称为“证候”。如发热是一个症状,若与怕冷、头痛、身痛、脉浮等症状结合则辨为“外感证候”。临床上从多种症状加以分析综合探讨病因、病位、病机、确定证候,然后给予适当治疗,这是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