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对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中医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炜坚  陈光星 《新中医》2021,53(8):219-222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主干课题之一,在培养中医学本科学生辨证论治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案例式教学(PBL)模式,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金匮要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践表明,PBL可提高学生学习《金匮要略》的兴趣,并可活跃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增强其团队合作意...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治杂病部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如何让本科学生对学习《金匮要略》产生兴趣并应用中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是教师授课的重点。本文遵从“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思想,坚持金匮要略课程的临床见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古称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现代所谓的四大经典课程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学的《黄帝内经》和中医临床经典学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自我国成立中医院校以来,四大经典课程一直作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药的高级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对经典的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经典教学从书本到书本,  相似文献   

5.
认为对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其中医思维的研究、培养和运用;要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学习,开展原创思维研究,建立中医临床复杂性辨证思维体系,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探索,表明该方法在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提升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中医本科开设经典与临床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对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生主观问卷调查中总结探讨关于中医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学方法:立足于经典,把握教学方向;增加师生交流,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将经典理论讲"活";注重临床带教,培养动手能力;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注意中医的文化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继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自我国创立高等教育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作为连接中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课,《金匮要略》在提高中医大学生临床辨证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作为经典课程,《金匮要略》又是培养中医大师级人才的拔高课程。《金匮要略》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当今高等中医学院校《金匮要略》教学授课情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金匮要略》中实施医案案例式结合PBL模式的教学方式,探讨在中医经典课程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此模式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特色临床思维,是中医师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将认知科学中的逻辑学、诠释学、隐喻认知和原型范畴理论等理论方法引入金匮要略的教学,利于学生完整、深刻地理解《金匮要略》中的中医语言,进而理解张仲景所要传达的疾病诊疗理念和辨证思维过程。以胸痹病为例,探讨认知科学在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构建中医思维,提升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典课作为中医院校医学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历来就是中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教研室负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均属中医经典课,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作,距今上千年,其文辞古奥,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课程是现代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但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难度极大,而思维导图法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为例,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本篇的学习过程中,观察思维导图是否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金匮要略》课程的作用。结果发现,思维导图法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帮助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3.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教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从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两个方面入手,指出目前学校经典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同时提出改善目前现状需在教学中尊重原著、注重任课教师临床能力培养及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它的问世为后世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方书的涌现开创了先河。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读课程。《金匮  相似文献   

15.
谢忠礼 《中医杂志》2011,52(15):1348-134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了评价,分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合前后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与《内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而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渊薮,是中医学子必修的课程,在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中医临床基础各课程教学现状由于历史原因,现各中医药院校往往将各中医经典课程分开讲授,使经典课程成为了精专而狭窄的学问。授课教师各自为阵,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复的方剂及辨证不知所措,重点难于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现状,论述了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临床能力培养和临床实践问题。提出要解决中医经典教学中青年教师存在的临床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应建设集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中医经典医教团队以及相应的实践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近4年"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式教学在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探讨该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至2013学年《金匮要略》教学不同年级和班种发放调查问卷表,通过回收调查问卷表(711份)评价及自评表(721份)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式教学反响热烈,该教学实践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启发了教师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课程内容主要是讨论临床疾病的辨病、辨证论治.教学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授课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既是教师,又是良医,才能教好《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课程,也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管理层应对上述课程准确定位,重视对讲授《金匮要略》课程教师的临床素质培养与管理,注意提高其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对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尚医德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医精德诚、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对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操守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