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第7天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营养支持过程中肺部感染、腹泻、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88,P<0.01),观察组营养支持治疗第30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症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军  徐锋  周炳华 《临床医学》2001,21(9):9-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观察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20例重型颅脑损伤作对照。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病人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比较各种营养支持途径对重型颅脑损伤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分的17 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实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6~10 日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的序贯营养支持;与20 例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另将84 例GCS≤8 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TPN EN 序贯营养组、单纯TPN 及EN 3 组,进行有关营养指标及早、晚期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结果: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TPN 途径中获得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合成所必需的成分,1 周时血糖控制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根据病情,7~10 日后逐渐过渡至EN 符合伤者的病理、生理要求,采用该营养支持途径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肠外、1 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小设  李书剑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3048-3049
目的:观察麦滋林-S颗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ICU5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n=31)在常规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麦滋林,对照组(n=28)为常规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前1d及营养支持第3、7、10日测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总淋巴计数,每日计算氮平衡,测胃液潜血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氮平衡、总淋巴计数方面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胃液潜血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麦滋林-S颗粒在防治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支持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对照组(肠外营养治疗)比较治疗之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以及转铁蛋白(TF)值。结果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较对照组升高。结论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符合生理等特点,可作为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效果及预后.方法 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使用营养液前、使用后7 d、14 d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脂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代谢和预后情况.结果 EN组使用后7 d、14 d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检验指标高于PN组,EN组好转率80%、感染性并发症40%,PN组好转率70%、感染性并发症80%.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有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30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并积极预防并发症.同期3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行营养支持.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及支持后2周血清生化检测指标、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数、预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增强其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单纯PN,且PN时间超过2周;C组早期单纯给予EN。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与C组(P<0.05),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预后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和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营养支持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延迟性肠内营养(术后48 h后),研究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术后24 h内)。观察不同时机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周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微型营养评定(MNA)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腹胀、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呕吐、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营养支持(Ⅰ组);20例早期进行PN,1周后过渡为EN(Ⅱ组);20例早期单纯给予持续2周PN(Ⅲ组);20例早期单纯给予EN(Ⅳ组);20例给予延迟EN(Ⅴ组)。观察五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以及免疫指标变化。结果Ⅳ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在伤后第7天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Ⅴ组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各指标均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