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救治胸主动脉创伤(thoracic aorticinjuries,TAI)的最佳时机及有效性.方法 19例TAI患者分为急诊EVR组和延迟EVR组,急诊EVR组12例为受伤后24 h内应用EVR救治;延迟EVR组7例为采取保守对症救治2周左右应用EVR治疗.同时对治愈出院患者随访其CT和/或CTA.结果 急诊EVR组治愈11例,死亡1例.延迟EVR组治愈3例,死亡4例.急诊EVR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延迟EVR组(P<0.05).14例救治成功的患者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15.5个月(1~ 47个月),随访期间,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EVR是TAI的一种微创、快速、有效的救治方式,且多数TAI患者应在急诊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的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的评价意义。方法34例主动脉疾病患者(主动脉夹层16例、腹主动脉瘤18例)腔内支架植入术后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检查21例,亚秒级螺旋CT检查13例),以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方式重建。对支架植入术后(支架的通畅、位置、形态,血栓的大小,术后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结果34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段主动脉均通畅,1例支架变形并右侧髂内动脉闭塞;33例支架外血栓形成,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8例术后假腔缩小,7例腹主动脉瘤者术后瘤体缩小;5例合并内漏。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情况,在主动脉支架植入术随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形成的特点与原因。方法收集98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其中22例术后CT随访发现内瘘形成;在其余76例中随机抽取22例无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所有病例均采用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方法,立体显示内瘘情况,观察内瘘位置、支架形态、随访中的变化等,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22例患者共形成23个内瘘,其中Ⅰ型内瘘14例(Ⅰa、Ⅰb型各7例),Ⅱ型2例,Ⅲ型6例(Ⅲa型1例、Ⅲb型5例)。内瘘处于1环之内者占54.54%(12/22),2环之内者占27.27%(6/22),近心端10例,占45.45%(10/22)。所有患者的支架直径均与主动脉适合;内瘘处支架局部成角2例、支架断裂1例、支架整体扩张成形不良9例。较小的内瘘可自然愈合或随访过程中无变化(5/7,71.43%),1例假腔破裂形成假性动脉瘤。无内瘘患者支架整体扩张成形不良发生率(2/22,9.09%)低于内瘘患者(9/22,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9,P=0.015)。结论 CT能清晰显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的形态特点,有利于改进技术,降低内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近20年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已经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EVAR已经实现了从处理简单病变到治疗复杂的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弓部动脉瘤甚至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horacic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的飞跃。但在处理复杂的主动脉疾病时,单纯EVAR会因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局部解剖条件、介入器械使用指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12月,对20例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行腔内修复手术。术前全部应用CTA确诊,其中Stanford B型夹层15例,假性动脉瘤4例,降主动脉减速伤1例。均在全麻下行股动脉切开作为覆膜支架置放入路。结果全组均一次支架释放成功,无手术死亡。修复后造影显示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假性动脉瘤均被即刻封闭,真腔均较术前扩大。2例主动脉腹腔分支段破口遗留假腔,假腔直径均<10 mm,未给予处理。14例术后6个月行CTA检查,无支架移位、破裂、断裂、内漏发生,第一破口所致假腔均无活动血流。结论腔内修复治疗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8-01间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42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术后人工血管旁路均畅通,支架形态良好、无移位。结论对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损伤小、适应证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 ,符合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1~ 3]。我们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2例 ,现就其基本方法和初步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 3~ 6 5岁 ,平均年龄 5 5 .3岁。均为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出现胸背痛症状至接受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的间隔时间为 1~ 2 4周 ,平均 7.2周。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 ,发病时均伴剧烈的胸背疼痛。入院后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相关愈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至2006年6例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分析其治疗经过和结果,总结其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在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胸降主动脉瘤1例;空气栓塞1例,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2例,与术中控制性降压或低血压时间过长有关者3例;死亡3例,另3例治愈出院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虽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预后不佳。在以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总结经验。严格规范介入操作技术,积极改进相关医疗器械,以逐渐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瘤颈是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手术的重要参数。现今针对短瘤颈的方法主要有肾上固定技术、大支架支撑(解剖固定)技术、烟囱技术和开窗(分支支架)技术,并且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术者、医院技术条件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另外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也在不断推进着短瘤颈AAA的腔内修复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扩展近端锚定区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Dong ZH  Fu WG  Wang YQ  Guo DQ  Xu X  Chen B  Jiang JH  Yang J  Shi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57-86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EVR)治疗(联合治疗组),另6例ADA患者直接行EV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直接修复组)。结果10例患者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病例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第12天死亡。9例ADA患者功能围手术期无与血管有关的并发症。直接修复组中2例术后早期出现头晕,静滴甘露醇4~5d后缓解。9例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期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所有病例原发破口封闭,胸主动脉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真腔扩大。结论处理胸主动脉EVR近端锚定区不足时,辅助性动脉旁路和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可以拓展EVR在DeBakeyⅢ型ADA和DTAA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救治胸主动脉破裂的临床适应证及疗效,并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9月因胸主动脉破裂急症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就诊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检索出应用TEVAR救治程序收治的胸主动脉破裂患者5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5例,胸主动脉创伤32例,主动脉食管瘘4例)。51例患者中,术前死亡4例,47例获TEVAR救治;术后死亡6例(其中主动脉食管瘘3例),其余41例患者均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且术后1个月内无死亡。术后3、6、12个月,之后每年复查CT,随访截至2016年5月,36例患者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6~123个月,平均56.6个月。其中1例随访至术后6个月,4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1例随访至术后24个月。随访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血管支架无内漏。结论:TEVAR是快速、有效的救治胸主动脉破裂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显示Adamkiewicz动脉(AKA)及其在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对34例经16层螺旋CT检查的胸腹主动脉疾病病人的DICOM源图像进行AKA定位显示,其中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21例,StanfordA型2例,胸腹主动脉瘤4例,降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弓瘤1例。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部分覆盖B以远水平者11例。结果:29例病人共显示33支AKA,其中1级21例,2级8例,总显影率为85.3%。11例覆膜支架部分覆盖B以远水平者术后随访均可见脊髓前动脉(ASA)及AKA显示.其中2例降主动脉瘤AKA起源的肋间动脉被覆盖,但ASA及AKA仍见清晰显影。结论:应用OsiriX软件行术前AKA定位。其结果可靠、可信,为临床外科医师独立完成此技术提供可能。AKA起源的肋间动脉被支架完全覆盖不一定会引发截瘫,但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对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在术前进行脑循环、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及Willis环检查,如右侧椎动脉血供良好,颈动脉、Willis环无狭窄则选择在腔内修复术中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观察颅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手术均获成功,28例术后未出现左上肢窃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2例出现了轻微的左上肢窃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无需手术干预.结论 在有意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前,必须注意潜在性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动脉的病变和变异,这样才可能保证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的重建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1年12月—2014年3月间45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分别通过杂交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共重建分支动脉64支,其中包括无名动脉6支,右颈总动脉1支,左颈总动脉21支,左锁骨下动脉36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7例患者发生内漏,30 d内死亡4例。39例患者获随访2~89个月,期间1例于手术后45 d可疑死于脑梗塞,2例死于与胸主动脉疾病无关的原因;1例患者内漏仍存在,所有桥血管、烟囱支架等保持通畅。 结论:通过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重建弓部分支动脉后行TEVER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其短期效果令人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