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人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相似文献   

3.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胸腔镜下T4~12前路手术寻找无重要神经血管的"相对安全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测30具成人尸体标本T4~12节段血管的走行和分布,测量右侧相应肋骨头到奇静脉和右侧交感干的距离,左侧相应肋骨头到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主干、左侧交感干、胸主动脉后缘的距离,椎体侧而中线处相邻节段血管间距,T4~12椎间盘上下缘到相邻节段血管的距离.结果:在T4~12节段椎体侧而,上位节段动脉、下位节段静脉之间、右侧为肋骨头到奇静脉之间,左侧面为肋骨头到胸主动脉后缘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重要神经血管的"相对安全区",右侧"相对安全区"最大面积为(24.25×44.74)mm2,最小(19.74×28.43)mm2左侧"相对安全区"最大面积为(29.14×23.22)mm2,最小(21.87×7.43)mm2,右侧是左侧的2~5倍.结论:(1)在T4~12节段椎体侧面各存在一个相对无重要神经血管的"相对安全区";(2)右侧"相对安全区"大于左侧,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时,优先选择右侧入路可以减少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胸腔镜下行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节段血管解剖学基础。方法 (1)观测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2)对25(50侧)例正常成人行脊柱胸腰段造影后CT扫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其图像上的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观察了脊柱胸腰段侧面的节段血管的具体走行及毗邻关系,且动脉有两个主要分支。上下位节段血管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范围",椎间隙(盘)恰好位于该"安全范围"内;并且测量了相关数据。各椎间血管"安全范围"在T10/11、T11/12T12/L1、L1/2、L2/3椎间逐渐增大,尸体标本与影像上分别依次为(23.38±0.88)、(25.57±0.95)、(29.07±1.11)、(32.63±1.28)、(33.62±1.47)mm和(23.43±1.40)、(25.63±2.01)、(29.13±2.10)、(32.59±2.10)、(33.52±2.11)mm。结论安全空间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并在术前可以通过对CT三维图像观察并测量安全空间而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下颈椎体应用解剖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研制颈椎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提供中下颈椎体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5具成年颈椎干燥骨标本和35例正常颈段CT扫描片进行测量,确定椎体相关数据的正常范围。结果:CT测量值大于干燥骨标本测量值;椎体矢状径测量值为16.86~19.53mm;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中间高度不等,最高相关可达2~3mm。结论:临床上应以CT测量值为准,ATFC最佳的长度为12~14mm,ATFC在椎间隙部分的高度应为2~3mm。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腰椎侧方节段血管、腰升静脉(ALV)的解剖,为腰椎微创手术避免损伤侧方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 具成人腰椎尸体标本侧方节段血管、ALV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测量相邻节段血管、交感神经和腰神经根的距离;观测ALV在腰椎的位置及与腰丛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腰动脉的数目及走行较恒定.腰动脉的直径以L3最粗,L1最细,波动于1.8~2.6 mm之间.在椎体侧面有4对腰静脉占46%,3对腰静脉占44%,2对腰静脉占10%.腰静脉的直径以L2最粗,L4静脉最细,腰静脉在椎体前方的走行与腰动脉相比不恒定.在腰椎的侧面,上下椎体节段血管之间,交感神经的下界和腰神经的上界在椎间盘区内无血管和神经通过,在手术中可视为安全的操作区域;其在上4个椎间隙的安全区呈四方形,在L5~S1为三角形,范围相对较小.结论:腰动脉在腰椎的走行均较恒定,而腰静脉的走行变异较大.腰椎的侧面存在一个相对安全区,经安全区手术可减少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新型脊柱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8具成人尸骨架(即标本组 ,男 11具 ,女 7具 )和 40例成人X线片 (即X线片组 ,男、女各 2 0例 )中的T10 ~L5椎体进行横径和两椎体之间距离 (中间跨越一个椎体 )测量 ,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0 ~L5椎体横径和椎体之间的距离依次递增。标本组各椎体横径测量 ,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X线片组测量男女之间差别显著 (P <0 .0 1) ,标本组和X线片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两椎体之间跨一个椎体的距离 ,标本组和X线片组男女之间均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设计器械时应考虑到各椎体横径和各椎体之间距离的不同。标本和X线片测量所得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别 ,故X线片测量可取代标本测量 (因X线片较标本易得 ) ,但应注意到放大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椎体生理性旋转与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50例因肺部或纵隔内疾病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的被证实无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的CT图像为研究对象.分三个组,各50例,幼儿组年龄为0~3岁,少儿年组为3~11岁,青年组为11~16岁.各组男女比例为1/1.椎体旋转角度的测量采用HO等人提出的角平分线法进行测量.分别对各个年龄组T2~12椎体旋转度进行测量.结果 幼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24±1.80)°~(1.72±1.01)°.少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38±0.97)°~(1.18±1.36)°.青年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52±1.23)°~(2.03±1.22)°.在T6节段幼儿组旋转角度明显大于少年组(p<0.01),在T7节段少年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青年组(P=0.03)其余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正常人椎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旋转.椎体的旋转角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到达成年后椎体旋转角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觉假体微电极芯片植入视神经的相对安全区,为临床视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新鲜成人头颅标本经动脉灌注墨汁混合液,解剖观察视神经周围血管后,取球后4~8 mm视神经连续切片,Image 3.0测量神经横断面中各象限血管断面数和血管总面积.结果: 视神经鞘上血管网丰富,血管大致呈前后纵向走行.球后4~8mm段视神经鞘膜的血管网向神经实质内以近似直角的方式发出许多小支,呈向心性走行.视神经内各象限血管断面数和血管总面积无差异,数值呈节段性的波浪式变化.结论: 视神经内微血管分布不存在明显的象限差异.结合周围血管分布,提示在颞上象限植入视觉假体微电极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腰椎侧面节段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为腹腔镜下腰椎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成人尸体标本腰节段血管的走行及分布,测量相邻节段血管间距、交感干至椎间孔的垂直距离、椎体侧面中点处椎间盘上下缘至相邻节段血管的距离。结果:腰节段动、静脉较恒定地走行于椎体侧面中间浅沟内,大多数有交通支伴行。在椎间隙侧面,上、下位腰动、静脉、交感神经与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安全区”最小面积为27.90mm×27.18mm。结论:(1)腰椎侧面的节段血管走行与分布较为恒定;(2)在腰椎间隙侧面存在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3)腹腔镜下行腰椎融合术时,通过“安全区”植入融合器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双侧的胸椎及腰椎椎体解剖学参数,为新型防神经根损伤双螺纹椎弓根螺钉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仰卧位CT片上测量胸椎T1~12及腰椎L1~5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的分段长度(椎体段、椎弓根段和椎板段)、进钉外展角及椎弓根峡部宽度和高度。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胸椎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腰椎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胸椎组螺钉椎体段长度为左侧(19.09±2.36)mm,右侧(19.77±2.54)mm;螺钉椎弓根段长度为左侧(7.67±1.19)mm,右侧(8.17±1.16)mm;螺钉椎板段长度为左侧(9.94±2.02)mm,右侧(9.06±1.71)mm;进钉外展角为左侧(8.61± 2.57)°,右侧(8.44±2.71)°;椎弓根峡部宽度为左侧(8.44 ± 2.71)mm,右侧(5.95 ± 1.16)mm;椎弓根峡部高度为左侧(11.76±1.86)mm,右侧(11.79±2.24)mm。腰椎组螺钉椎体段长度为左侧(26.99 ± 3.37)mm,右侧(27.06±3.24)mm;椎弓根段长度为左侧(10.00±1.58)mm,右侧(10.37 ± 1.53)mm;椎板段长度为左侧(12.74±2.16)mm,右侧(13.96±2.46)mm;进钉外展角为左侧(16.16±2.93)°,右侧(16.31±3.05)°;椎弓根峡部宽度为左侧(9.72±1.59)mm,右侧(9.45±1.84)mm;椎弓根峡部高度为左侧(14.50±2.83)mm,右侧(14.05±2.39)mm,胸椎与腰椎螺钉椎体段长度、椎弓根段长度、椎板段长度、进钉外展角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L5椎弓根峡部高度分别与椎弓根峡部宽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通过对正常人群胸椎及腰椎椎骨较为细致的相关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的较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脊柱下胸段疾患较为多见,但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节段血管走行尚缺乏系统研究。 目的:通过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分析下胸段节段血管结构关系。 方法:选择2010至2011年无胸腰椎骨折病者32例。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射碘海醇后24-30 s后采用CT机对其进行连续水平扫描,扫描后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下胸段节段血管结构并测量节段血管间距,比较左右侧别、性别、身高的差异和关系。 结果与结论:下胸段节段血管位置分布较为恒定,且随着脊柱节段增加距离逐渐增加,相同节段左右血管对称分布,男性节段血管间距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节段血管间距与身高成正相关。提示临床选择侧前方置钉点时及钉棒或钢板时,随着脊髓节段的增加,要加长钉棒和钢板的长度,以避免其损伤。身高高的男性患者要选择更长的钉棒和钢板,以合理避开节段性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脊柱胸膜结合段侧面血管神经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在成人尸体标本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静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且动脉有细小的分支.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1个相对较少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结论: 脊柱侧面存在一个血管神经较少的安全区,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安全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等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9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70侧取自8~10月婴儿尸体颞骨面神经的走行,长度和解剖变异。根据面神经颞骨段解剖特点,讨论了临床意义,为尽可能地避免手术时所致外伤性面瘫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腹腔动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于CT数据腹腔动脉三维重建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120例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行腹腔动脉三维重建,评价重建模型的效果并统计各分支的显示率、分支类型、开口位置、走行方向及长度.结果:重建模型形态逼真,能准确显示该血管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显示率分别为:肝总动脉100%,脾动脉100%,胃左动脉78.3%,胃十二指肠动脉100%,肝固有动脉98.3%,肝左动脉79.2%,肝右动脉95%.胃脾肝共干型分支最多,占89.2%,该型腹腔动脉平均长度为2.76cm.开口位置96.7%位于胸12~腰1之间,83.3%向右走行.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腹腔动脉,可真实反应其形态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对介入插管及虚拟手术研究有较高指导价值,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相关数字化图谱.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发现骨水泥渗漏大多与椎体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椎体静脉回流相关。 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血管分布规律,为施行椎体成形治疗时预防骨水泥渗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100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T11椎体骨折组30例,T12椎体骨折组17例,L1椎体骨折组25例,L2椎体骨折组28例,术前CT检查观察及测量椎体血管沟角度分布、安全区位置、血管沟所处于椎体内的位置。 结果与结论:各组椎体血管沟角度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体间血管沟走向及安全区范围相对恒定。各组椎体平均高度、椎弓根平均高度和血管沟平面占椎体的平均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弓根位于椎体的上2/3,血管沟所在位置相对恒定于椎弓根的上2/3。提示胸腰段椎体都有相对恒定的安全区范围,椎体成形治疗时改善穿刺角度且穿刺至安全区可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9.
王开明  张万 《解剖与临床》2009,14(3):168-170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T11-L2)左侧胸膜外腹膜后的手术入路解剖,为该部位手术提供层次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男10例,女5例),按脊柱胸腰段椎体病灶的左侧胸膜外腹膜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T11~L2椎体前外侧面的器官、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肋膈窦、腹膜腔和膈肌之间解剖关系。结果:(1)经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显露胸腰段脊柱,经过皮肤、浅筋膜,背部浅、深层肌及腹壁肌层,肋、肋间隙,在膈上、下推开壁胸膜和壁腹膜,剪开部分膈肌避开椎前的血管、神经、食管和胸导管即可显露T11-L2椎体。(2)左肋膈窦底由后向前,先后与12肋、11肋间神经血管和11肋平齐,在T11~T12左椎间孔处第11肋间神经与左肋膈窦底的上下距离为(34.3±1.0)mm,在左竖脊肌外缘为(21.4±0.8)mm,在左腋前线至胸前外侧壁二者平齐,向前内行渐低于左肋膈窦底部。结论: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经膈肌与壁腹膜和膈胸膜之间隙可显露T11~L2椎体,第11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的走行可作为肋膈窦底的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20.
经腹腔镜BAK腰5—骶1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了L5~S1椎间盘的形态及其前侧的毗邻关系.结果①脊柱L5~S1段前方有两侧髂血管围成的“∧'形区,内有骶中动、静脉,上腹下神经丛走行.②椎间盘平面正对腹前壁耻骨联合上方(6.7±2.8)cm处.结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