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综合医院麻醉药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方法: 对该医院1997~1998年使用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的品种、数量、价格、金额以及随机抽取的20份麻醉手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麻醉药更新很快, 局部麻醉(局麻)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身麻醉(全麻)药, 而全麻药费用远高于局麻药; 麻醉复合用药日趋普遍; 疼痛治疗已被纳入麻醉用药范畴, 麻醉用药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将有良好前景. 结论: 该医院麻醉用药基本合理 , 但在强调用药效果的同时, 应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种数.  相似文献   

2.
张智宇 《黑龙江医药》2010,23(6):959-960
全身麻醉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有两种:一种是挥发性液体,如乙醚、异氟烷等;另一种是气体,如氧化亚氮。静脉麻醉药为非挥发性的全麻药,主要由静脉给药。局部麻醉药:在临床上应用第一个局麻药是可卡因(1884年),由于吸收生毒性较大,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口腔医院门诊用药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加强门诊药房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2008年7月~2009月5月门诊用药数据,按用药种类、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 s)及典型科室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用药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52.86%,略高于化学药,咽喉病用药金额居第1位(48.64%),其次为抗微生物药(15.54%)、局部麻醉药(11.30%)、口腔专科用药(10.42%)和解热镇痛抗炎药(5.43%)。科室用药金额较高的是口腔黏膜科、急诊科和颌面外科。结论:用药分析揭示了口腔专科医院门诊用药特点,药物使用合理。  相似文献   

4.
黄科  李宗权 《成都医药》2002,28(6):327-328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两种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40例健康足月产妇,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实验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针尖斜面向足方,给予1.33%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5mL,针尖斜面再转向头置管。平卧观察5min后给予相同麻醉药10mL。B组(对照组)则按传统方式给予相同麻醉药15mL。观察麻醉过程指标。结果:A,B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神经节段数,术中牵拉程度有明显差异。结论:A组给药方式不仅能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用药总量,同时镇痛效果与牵拉反应也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5.
局部麻醉因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大、并发症少和生理干扰小等优点,因此目前臂丛神经阻滞仍然是上肢手术主要的麻醉方法。临床常使用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为布比卡因,随着罗比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的问世,现在临床麻醉选择用药已具有多样性。我们医院将甲磺酸罗比卡因(生产商:安徽威尔曼振星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威赛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生产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名:速卡)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甲磺酸罗比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等药物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为临床局部麻醉药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麻醉前用药是手术麻醉前的常规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之一。它不但有解除焦虑,同时还有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药需要量、减免误吸、肺损伤及对抗麻醉药的不良反应或中毒等功效。术前肌注阿托品仍是目前临床较为普遍的麻醉前用药,尤其是全麻病人。其目的:(1)减少气道黏膜及唾液腺的分泌;(2)增快心率防止迷走神经的不良反射;  相似文献   

7.
陈林  张咸伟 《医药导报》2007,26(4):402-405
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局部麻醉药(局麻药)无论是在理化性质、结构,还是制剂种类上,都有很大发展。局麻药研究重点则已转向第3代制剂(控释制剂)、第4代制剂(靶向制剂)和局麻药用途的扩展。局麻药微球、脂质体、水凝胶、微囊及表面麻醉剂(乳剂)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崔殿超  于庆增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67+69-67,69
目的:探讨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不同注药速度产生的麻醉平面的影响。方法:对50例产妇行剖宫产术采用联合麻醉下60s注入腰麻药(Ⅰ组),并与50例联合麻醉下90S注入腰麻药(Ⅱ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注药速度比较Ⅰ组相对于Ⅱ组患者麻醉平面、肌松均满意,可以达到手术要求。但是两组患者麻醉平面比较,Ⅰ组患者麻醉平面平均较Ⅱ组患者稍高,在统计中曾有1例患者达到T4平面,而Ⅱ组患者最高平面在T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轻比重采用90S注药速度更为安全,更加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张锦  王娟娟 《河北医药》1999,21(3):146-148
目的:为了缩短麻醉手术时间,对联合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比较,选其最佳的麻醉方法,提高妇产科麻醉水平。方法:选连续硬膜外妇产科手术200例(剖宫产100例,子宫切除术100例);联合阻滞麻醉200例(剖宫产100例,子宫切除术100例)。局麻药均用2%利多卡因。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不变(P〉0.05),麻醉时间明显缩短,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联合阻滞麻醉诱导时间缩短,局麻药的用药剂量也明显减少。虽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的给药方法,观察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麻醉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4例胃镜受检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A组(分次给药组)先静脉推注麻醉药用量的1/2,30 s后补足剩余部分;B组(序贯给药组)一次性静脉推注足量麻醉药。分别记录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结果在呼吸、血压、心率的稳定性方面,A组优于B组,特别是在平稳血氧饱和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在取得相同麻醉效果的基础上,分次给药法能更好地减少血氧饱和度的下降,提高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选择门诊急诊肩关节脱位手术患者60例,均采用前、中斜角肌间隙顶点法臂丛阻滞(穿刺时以找到异感为准),注入局麻药。所注局麻药随机选择ABC三组:A组:(1.3%碳酸利多卡因组12ml,3mg/kg±);B(1.3%碳酸利多卡因20ml,5mg/kg±);C(1.3%盐酸利多卡因组20ml,5mg/kg±),各20例。结果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用药选择以小剂量碳酸利多卡因效果更好。结论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用药选择小剂量碳酸利多卡因效果确切,可减少门诊手术患者留院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12.
张静  王羽  刘慧  戴惠珍 《中国药事》2018,32(6):823-828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肿瘤治疗辅助药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南京地区医院2012-2014年肿瘤治疗辅助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B/A)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该地区医院肿瘤治疗辅助药的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用药金额排名靠前的康莱特、消癌平、康艾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用药金额与用药人次同步性较差,临床使用不合理。结论:肿瘤治疗辅助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应进一步规范其临床应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孙旌文  李涛 《中国药师》2009,12(11):1621-1621
注射用盐酸丁卡因是一种药效强度较高的局麻药,作为表面麻醉药在眼科的应用相当广泛,由于其穿透性强、毒性大,对眼表面的毒性损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06年4月28日~6月12日期间,我市某二甲医院相继发现4例白内障术前使用盐酸丁卡因(浙江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51009)滴眼进行表面麻醉,术中出现角膜混浊的病例,现将有关病例报道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比重等容等量盐酸罗哌卡因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中连续腰麻的影响。方法: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Ⅲ,随机分成C1组(轻比重液)、C2组(等比重液)、C3组(重比重液),每组20例,穿刺点选择L3-4蛛网膜下腔头向置入,Spinocath24G@管,分别注入上述局麻药1ml,根据麻醉平面(维持在T10平面左右)追加0.5ml至麻醉满意为止,观察给药前T0(基础值)、首剂麻醉后0.5min(T1),1min(T2),3min(T3),15min(T4),30min(T5)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比较3组感觉阻滞平面,改Bromage评分,维持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辅助用药,平均局麻药总量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麻醉后MAP(T1~T4)较基础值(T0)有显著降低(P〈0.01)。C1组使用阿托品、麻黄素例数较C2、C3组明显增多,C3组运动恢复时间明显增加,3组镇静剂使用麻醉药总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比重的罗哌卡因腰麻后对循环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均可满足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麻醉要求.但使用等比重液更适合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12家医院2011年质子泵抑制药(PPIs)用药的现状及合理性。方法: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DDDs)排序,了解该地区12家医院PPIs使用情况;制定PPIs合理用药评价标准,评价PPIs用药合理性。结果:该地区12家医院PPIs使用量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镁〉雷贝拉唑〉兰索拉唑;PPIs处方数31 929张,不合理处方13 535张。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用药指征不合理(60.53%)、用法不合理(17.63%)、用量不合理(9.46%)。结论:该地区PPIs使用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建议颁布PPIs使用规范,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许建国  朱华 《中国药房》2009,(5):334-336
目的:评价扬州地区麻醉药和一类精神药的利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扬州地区124家医院2005~2007年麻醉药和一类精神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124家医院共涉及13种麻醉药和4种一类精神药,销售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DDDs各年度均列第1位;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片)、三唑仑片、盐酸丁丙诺啡注射液用量降幅较大。结论:该地区124家医院麻醉药和一类精神药应用基本符合规定,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DDDs始终位居前列,提示临床医师对癌性疼痛规范性治疗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李乾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55-56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手术期间全身麻醉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变化来调整麻醉药用量,评价CSI在监测麻醉深度方面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拟施气管内插管的全麻患者50例,ASA-Ⅱ~Ⅲ,分为CSI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CSI组,CSI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对照组,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监测记录患者入室10min(T0)、插管前1min(T1)、插管后3min(T2)、切皮时(T3)、手术刺激最强时(T4)、拔管前(T5)、出手术室(T6)等各时点的SBP、DBP、HR、SpO2、CSI值,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苏醒状态、术后24h内随访是否存在术中知晓、是否发生疼痛不适。结果:CSI组,术中维持CSI值在50±5范围内,各项指标均较平稳,麻醉药用量也较对照组少,苏醒时间较短,苏醒过程平稳,无术中知晓现象发生;对照组,术中各项指标均下降明显,术中波动也较大,而且苏醒时间较长,存在知晓、恶心、呕吐、躁动、嗜睡等现象。结论:术中根据麻醉深度指数调整麻醉药用量可以保证患者生命指征平稳,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使苏醒过程更加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浙江省德清县第三人民医院2010-2012年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三类疾病)用药情况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0-2012年抗高血压药、治疗糖尿病药和血脂调节药用药的品种、用药金额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2012年本院抗高血压药、治疗糖尿病药和血脂调节药的用药金额逐年增加,其中用药金额第一、二位的抗高血压药是厄贝沙坦片和氨氯地平片;治疗糖尿病药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和瑞格列奈片;血脂调节药是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辛伐他汀片.2010、2011和2012年3类药物用药金额共占该年全院用药金额的3.51%、4.36%和4.98%;其中隶属国家基本药物的用药金额分别占48.09%、40.92%和37.01%.结论:抗高血压药、治疗糖尿病药和血脂调节药用药量逐年增加,隶属国家基本药物的用药金额占比逐年降低,本院整体用药趋势与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合作项目医院统计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护协作管理模式在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回顾分析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6月未实施药护协作管理模式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21年7月—2021年12月实施了药护协作管理模式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麻醉药物损耗率及麻醉药物不合理使用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等麻醉药物损耗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品连续使用、过度使用、滥用等麻醉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护协作管理模式的开展,能够缩短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麻醉药品损耗率和不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20.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王生俊 《北方药学》2010,7(4):26-27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医药期刊上报道的关于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①神经症状,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哮喘,正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限性白癜风,胸闷,口腔黏膜疱疹,瞳孔散大,甚至死亡等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局麻药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②应注意:局麻药的安全剂量,用药剂量不可超出安全范围;局麻药中应适当加入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速度;注药前应回抽以免药物入血;术前的麻醉用药如巴比妥、安定等类药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局麻药的使用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异常反应.如有发生,应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应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