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血浆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PCIA组及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每组40例.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VAS)法评价疼痛程度,比较各组术前、术后相应时间点IL-6及CRP水平,并观察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48 h,肋间神经冷冻组[95.0% (38/40)]、PCIA组[90.0%(36/40)]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前1 d 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6h时IL-6水平显著低于同期PCIA组[(13.82±4.42) ng/L比(17.94±5.1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ld及术后2h时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24 h时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期PCIA组[(112.6±14.0) mg/L比(125.5±17.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和PCI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9/40)、5.0%(2/40)、12.5%(5/4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显著减轻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降低术后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应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57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n=65):采用术中冷冻肋间神经止痛,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7℃左右,冷冻时间为90 s;镇痛泵组(n=51):术后由麻醉师给予静脉用镇痛泵(舒芬太尼)止痛;对照组(n=41):临时肌注吗啡。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各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同时比较各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的术后镇痛效果、肺部并发症、胃肠道排气排便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镇痛泵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开胸术后疼痛,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常规选择替代人工镇痛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微孔硬膜外导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与实用价值.方法 40例开胸术后镇痛患者分别施行多微孔硬膜外导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20例)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20例),按Prince-Henry(PH)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2d内P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58±0.7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69±1.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0%(6/20),高于观察组的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极明显,更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精准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用于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A组),术中施行精确解剖肋间神经分支冷冻止痛术,对照组施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B组)。术后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s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价,并观察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3、5、7天,A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术后A组、B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都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准肋间神经冷冻止痛能有效缓解老年患者胸腔镜术后疼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开胸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A组,47例)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B组,42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49±0.80)分,B组为(2.43±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1.28±0.62)、(2.02±1.05)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3.15±12.22)、(64.10±14.25)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在治疗效果上优于硬膜外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最佳方案.方法100例开胸术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改良方法)组和对照(原方法)组,比较两组术后止痛有效率、冷冻时间及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术后止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改良组在冷冻时间、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方法优于原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对预防开胸术后胸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行开胸术的患者235例作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行开胸手术患者分别作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及对照组(C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PaO2、PaCO2的变化.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有显著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8.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对开胸手术后患者肺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荣 《职业与健康》2001,17(7):111-112
目的:为研究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在开胸手术后的止痛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例开胸手术患者用肋间神经冷冻术防切口疼痛,观察对肺功能的影响,同时用2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对照,对照组全部患者术后早期面用杜冷丁止痛,而冷冻组均未使用任何止痛药物。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肺功能变化幅度均较大,且与时间密切相关(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后止痛效果确切,维持时间长,可替代止痛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辅助手术对患者拔管后肺通气功能影响及镇痛情况.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辅助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静吸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组(复合组)和静吸全麻组(全麻组),每组各20例,复合组在全麻组基础上切皮前行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及拔管时间.测定麻醉诱导前(To),拔管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1 h(T4)、2 h(T5)的HR、RR、平均动脉压(MBP)、PaO2、PaCO2、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采用Prince-Henry(PH)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结果 全麻组拔管时间为(16.0±8.5)min,复合组为(10.0±3.6)min.复合组时间较短(P<0.05),复合组在T1-T5各时点FVC、FEV1及PH评分与全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aO2只在T1、T2、T5和PaCOc2在T1、T2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辅助手术患者能有效改善拔管后肺通气,拔管时间缩短,并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在上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择期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选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定位均选用肌间沟法,术后镇痛A组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镇痛液配方为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50 ml,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200ml,B组给予静脉镇痛,镇痛液配方为盐酸曲马多注射液1000~1500 mg,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2 mg,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200 ml.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术后2、3d功能锻炼时A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2.2±0.7)分比(3.9±0.8)分,(2.4±0.8)分比(4.5±0.6)分,P<0.05].A组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2.5%(1/40)比25.0%(10/40)、0比20.0%(8/40)、0比22.5%(9/40),P<0.05].A组镇痛期间自控镇痛按压次数[(3.2±0.2)次]显著低于B组[(25.0±7.2)次](P<0.05).结论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75例施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PCIA组、CIEA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PCIA组术后48h静脉持续注入吗啡(2.0mg/h),患者疼痛时自行追加吗啡1.0mg/次,锁定时间20min;CIEA组术后48h持续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0.08mg/h).对照组出现疼痛时肌注哌替啶50~75mg或其他解痉镇痛药.以镇痛治疗期间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膀胱痉挛次数及持续时间、膀胱冲洗时间、血压等为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CIEA组及PCIA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镇痛效果显著、膀胱痉挛次数少、疼痛持续时间短、膀胱冲洗时间短的优点(P<0.01).PCIA组与CIEA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PCI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肛门排气时间延长(P<0.01).结论 CIEA及PCIA对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以CIEA为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自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行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单次肌内注射哌替啶50 mg镇痛,研究组术后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模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镇痛评分、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各项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呼吸、最大呼气量1秒量、每分钟静息通气量、在非供氧情况下指脉氧的饱和度、心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硬膜外自控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式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25例下腹部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情况,其中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352例(PCIA组),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373例(PCE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PCEA组术后12、24h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和镇静评分均低于PCIA组(P<0.05);呕吐发生率低于PCIA组[6.4%(24/373)比9.9% (35/352)],皮肤瘙痒、感觉异常发生率高于PCIA组[4.8%(18/373)比2.6%( 9/352),3.2%( 12/373)比0](P<0.05);老年患者自述疼痛率低于中、青年患者(P<0.05)。结论PCEA效果优于PCIA,感觉异常主要在PCEA,呕吐以PCIA居多,老年患者的自述疼痛率低于中、青年患者,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采取最合适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应用于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70例46 ~ 75岁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试验组)和常规术后镇痛组(对照组),每组35例.其中,试验组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复合术中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镇痛,同时术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照组为单纯舒芬太尼PCIA.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2,24,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满意度,以及PCIA有效次数、总次数和舒芬太尼消耗量.同时观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1±1.0)分比(4.0±1.3)分,(2.8±1.4)分比(3.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PCIA有效次数、总次数和舒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0比5.7%(2/35)和2.9%(1/35)比11.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术中浸润镇痛联合术后舒芬太尼PCIA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应用于结肠癌根治术,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自控镇痛方法 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6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每组各80例.术后镇痛PCEA组为0.3%罗哌卡因200 ml;PCIA组为芬太尼20μg/kg、曲马多6mg/kg、昂丹司琼16mg加0.9%Nacl溶液至100 ml.术后用镇痛泵进行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镇痛与镇静评分、患者呼吸和血压变化、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术后24 h自控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恶心、呕吐发生率:PCEA组为1.2%(1,80),PCIA组为12.5%(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自控镇痛满意度:PCEA组(2.80±1.56)分,PCIA组(3.00±1.68)分,均达到满意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EA和PCIA的镇痛效果和镇静水平相当,但采用PCEA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排痰,因此,PCEA是开胸手术患者更为理想的自控镇痛方法 .术后镇痛单独应用罗哌卡因和曲马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均安全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区域阻滞镇痛因近年来超声技术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常用方法包括胸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等。其中前锯肌平面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的胸壁神经阻滞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主要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在前外侧胸壁入路开胸患者围麻醉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01-01-2019-04-3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实施开胸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麻醉时间接近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下实施手术治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围术期镇痛处理上,观察组实施前锯肌平面阻滞,对照组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统计两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苏醒指标镇静评分(ramsay score,Ramsay)变化,比较两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统计并发症。结果麻醉停止后15min及30min,观察组BIS值分别为(64.3±6.3)和(93.3±10.3)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55.8±5.9)和(79.9±9.1)分,t值分别为6.228和6.166,均P0.05。术后6h及术后24h,观察组Ramsay评分分别为(5.5±0.6)和(5.3±0.5)分,高于同期对照组的(4.3±0.5)和(4.4±0.5)分,t值分别为9.717和8.050,均P0.05。观察组术后6h、术后24h及术后48h,其疼痛NRS评分分别为(2.8±0.2)、(2.7±0.2)和(2.6±0.3)分,低于同期对照组的(4.6±0.7)、(4.3±0.6)和(4.1±0.5)分,t值分别为15.637,16.000和16.270,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22。结论针对前外侧胸壁入路开胸手术患者,实施前锯肌平面阻滞,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恢复,镇痛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TABP)联合静脉自控(PCIA)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妇女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PCIA镇痛,观察组给予TABP联合PCIA镇痛,比较两组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泵使用情况、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h、6h、8h、24h及48h的动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态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泵第一次按压时间(12.5±5.1h)长于对照组,镇痛泵按压次数(2.1±0.7次)和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50.6±6.3μg)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4.7±1.2d)短于对照组,拔管前和拔管后SBP、DBP、HR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31.1%)(均P0.05)。结论:TABP联合PCIA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更佳,能够减少PCIA用量,稳定血液动力学,促进胃肠蠕动,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主导多维模式分娩镇痛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及镇痛效果.方法: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150例符合条件的足月产待产孕妇,将150例孕妇分为单一镇痛组、多维镇痛组和对照组,单一镇痛组孕妇给予瑞芬太尼自控式静脉用药,多维镇痛组给予瑞芬太尼、音乐疗法、经皮神经穴位电刺激疗法联合镇痛,对照组不给予分娩镇痛.比较3组孕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等级、各产程持续时间、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多维镇痛组疼痛等级与单一镇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镇痛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多维镇痛组第一产程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单一镇痛组和对照组(P<0.05),第二、第三产程持续时间3组产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维镇痛组对镇痛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单一镇痛组(P<0.05);单一镇痛组1 min、5min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为(9.89±0.65)分、(9.85±0.59)分,多维镇痛组分别为(9.83 ±0.58)分、(9.93±0.61)分,对照组分别为(9.86±0.66)分、(9.89±0.57)分,3组新生儿1 min、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瑞芬太尼自控式分娩镇痛的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经皮神经穴位电刺激疗法等多维镇痛,尽管不能降低产妇的疼痛等级,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但能够有效缩短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并提高产妇对于分娩镇痛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51-1652
目的研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效果及复发情况。方法将我院60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的治疗组(30例)和切除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为(79.4±11.5)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65.3±10.4)min(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手术1年后,治疗组的复发/转移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结论采用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根治术,可减少患侧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损伤,同时可以减少患侧骨转移及癌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Muscle-sparing切口开胸(MST)与后外侧切口开胸(PT)在开胸术后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手术前后FEV1及MVV测定,了解两种开胸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需接受开胸手术患者,依据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MST组和PT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及手术前后肺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在营养情况、肺功能情况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ST组未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PT组术后出现4例切口并发症;MST组在术后疼痛评分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组;MST组FEV 1及MVV在手术前后的差异不明显(P>0.05);PT组FEV1及MVV在手术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MST组术后疼痛评分及切口并发症发生几率均明显低于PT组.MST组相对于PT组而言,对开胸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