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总数的60%~70%,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特点是早期癌组织浸润血管和神经,并沿血管和神经转移。手术难度大,术后极易局部复发,预后差。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肝动脉鞘周围,肝动脉及其分支交错缠绕在肿瘤组织中,要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总数的60%~70%,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特点是早期癌组织浸润血管和神经,并沿血管和神经转移。手术难度大,术后极易局部复发,预后差。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肝动脉鞘周围,肝动脉及其分支交错缠绕在肿瘤组织中,要达到根治性切除而不伤及肝动脉及其分支很难。20世纪90年代的外科治疗策略是扩大切除范围,包括扩大的肝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在中重度黄疽的情况下,若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术及肝动脉切除,残肝功能能否代偿是涉及到扩大切除术能否顺利施行的关键。目前扩大根治术已广泛施行,达成的共识是肝切除术后需保留门静脉血流。但许多学者在肝动脉能否切除以及切除后是否需要重建及如何重建的问题上看法迥然不同。下面就一些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肝动脉切除重建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大多数胆管癌为腺癌.沿肝外胆管的淋巴分布及流向转移,并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神经鞘浸润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特点;由于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是分布在肝动脉周围,肝门部胆管癌常累及肝动脉和门静脉.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中,联合切除肝门部血管并予以重建,增加了肿瘤的切除率和根治率,保护了剩余肝脏的功能,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笔者报道1例Bismuth 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肿瘤侵犯肝右动脉、门静脉分叉部;采用左半肝联合肝右动脉、门静脉整块切除的方法治疗该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手术器械的改进、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优化,特别是手术技巧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使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及根治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最重要的措施.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6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关键技术及相关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可能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Bismuth分型,Ⅰ型26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11例。手术切除39例,手术切除率为57.4%,其中根治切除29例,姑息切除10例,附加肝叶切除术32例,发生并发症9例。结论肿瘤的Bismuth分型、肿瘤近端胆管长度、肝动脉和门静脉受累情况等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主要因素。熟练的肝门部外科技术,必要的肝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肝门区手术处理手段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的86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单纯内引流术38例,姑息性切除术11例,采取联合尾状叶切除、受侵门静脉肝动脉切除重建、肝内胆管断端整形、肝门区淋巴结清扫等技术完成根治性切除37例。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75.0%。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联合采用尾状叶切除、肝门部胆管断端整形、受侵门静脉切除重建及肝门区淋巴清扫等围肝门区处理手段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切除显微外科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治疗经验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左半肝切除+右肝动脉切除重建伴或不伴门静脉切除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7例临床资料.结果 左肝动脉与右肝动脉吻合1例,右肝动脉与右肝动脉对端吻合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与右肝动脉吻合1例,肝固有动脉与右肝动脉吻合4例,伴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中-低分化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3例,乳头状腺癌2例.手术:R0切除6例,R1切除1例.术后无肝功能衰竭、肝坏死、肝脓肿、胆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 肝动脉切除显微外科重建提高了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率,有效控制了术后并发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处理棘手,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一定提高。本文仅就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作一概述。1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仍是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不仅切除肿瘤,而且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可分为根治性和姑息性切除。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从以往的<15%,提高到35.8%【’」。根治性切除的原则为: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根治性切除的术式决定于…  相似文献   

9.
根治性切除比其他治疗方法更能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使得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总结了精确的术前评估、精良的术前处理、精密的手术规划为核心的精准外科治疗策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的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分型、术前处理、手术方案精细化和标准化,可进一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采取左半肝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动脉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 结果6例均顺利恢复,术后发生胆漏1例、无肝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23个月,均存活.结论 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是可行的,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16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 和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6年9月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162例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100%(86/86).16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探查术12例,内、外引流术56例,均于术后2~15个月死亡.切除术94例,手术切除率为58%(94/162),行根治性切除62例(17例联合肝动脉重建),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姑息性切除32例,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结论 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根治切除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的重要措施;肝动脉重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近几年有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肝门部解剖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肿瘤对肝门区的淋巴管、血管、神经周围间隙的侵犯特性,再加之肿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因此预后较差。施行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唯一能够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根治性扩大切除术、毗邻肝门区大血管(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受累者行血管切除后重建、尾状叶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的R0切除(指完全切除肿瘤及转移的区域)的概率,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本组10例患者分属Ⅲa、Ⅲb、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右支起始部切除重建1例;右半肝切除+门静脉右支起始部切除重建5例;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左侧切除+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1例及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左侧切除+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切除重建3例.结果 10例Ⅲa、Ⅲb、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根治联合性手术,无术后死亡.1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0%、20%.结论 采用半肝切除血管切除重建能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肝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是否能够进行半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目前尚存争论.我们对2例肝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了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手术切除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获得治愈和患者长期生存的惟一希望.肝叶切除、肝外胆管切除、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胆道重建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由于肿瘤本身具有侵袭性以及缺乏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即使是在精准外科治疗时代,肝胆外科医师依然面临挑战.在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和分期、术前胆道引流和门静脉栓塞、肝切除的范围、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联合肝动脉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存有诸多争议.本文聚焦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血管切除和重建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侵犯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的肝门部胆管癌在行根治性切除时肝动脉、门静脉切除重建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15例行肝门部胆管癌联合半肝或肝三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切除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肝动脉切除重建7例。其中,肝右动脉与肝右动脉对端吻合4例,肝固有动脉与肝右动脉吻合1例,肝左动脉与肝右后动脉吻合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肝右动脉吻合1例。门静脉切除重建8例。其中,门静脉主干与门静脉左支吻合5例,门静脉主干与门静脉右支吻合2例,颈内静脉架桥1例。其中联合肝动脉和门静脉切除重建1例。本组R0切除12例,R1切除3例。术后发生腹腔出血1例,胆漏1例,腹腔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围手术期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对侵犯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的肝门部胆管癌联合受累血管切除重建能提高肿瘤的根治切除率。严格的术前评估流程,精细的术中操作和完善的术后管理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癌无论是原发于肝门或侵犯到该部位,手术切除率均很低,主要原因是肿瘤侵犯大血管,特别是门静脉受累。作者对肝门部癌侵犯门静脉患者采用肿物切除、右侧肝三叶切除及门静脉切除,从而提高了切除率。作者对68例胆管癌包括胆囊癌患者中的31例行切除手术,切除率为45.6%,其中8例行右侧肝三叶切除和门静脉汇合处切除术,包括肝内胆管癌3例,上段胆管癌2例、胆囊癌3例。术中证实肿瘤均广泛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惟一有效的方法。由于肝门部解剖关系复杂,胆管、肝动脉、门静脉紧密毗邻,且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沿淋巴管、神经、血管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故肝动脉、门静脉易受肿瘤侵犯,也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根治切除率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血管侵犯问题已经引起了外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动脉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计收治125例肝门部胆管癌,其中行肝动脉切除13例,对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行肝动脉切除13例中,同时合并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其中部分肝固有动脉+右或左肝动脉切除联合左或右半肝及尾状叶切除10例,局部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1例,部分肝固有动脉+右或左肝动脉切除联合扩大左或右半肝及尾状叶切除各1例,肝动脉切除后未重建2例。术后胆肠吻合口漏4例,围手术期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余12例病人术后随访4个月至6年,平均20个月,其中最长的1例已存活5年5个月。结论肝动脉切除重建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治愈切除率,改善术后病人预后;肝脏大部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在中、重度黄疸病人须重建动脉血供。  相似文献   

20.
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的8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83例手术切除病人中行根治性切除(R0)31例,非根治切除52例(R1,R2),术后出现并发症29例,死亡5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3.3%和25.9%,明显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P<0.05),近5年本院根治性切除率达44.8%,中位生存期18.7个月,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联合肝切除等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根治性切除可更好延长病人生存期,使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