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方法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28例TH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108例应用华法林片口服,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配合应用CPM持续被动活动,B组120例除上述措施外并辅以下肢中药烫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A组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占7.4%,B组4例占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使用药物配合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锻炼,并辅以中药烫疗,可明显降低THA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佛蝎通瘀汤配合下肢CPM功能锻炼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7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A组用佛蝎通瘀汤配合下肢CPM功能锻炼,B组用华法林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佛蝎通瘀汤配合下肢CPM功能锻炼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炎消肿汤配合其他方法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 vein thrombosis)的作用。方法采用消炎消肿汤,配合穿弹力袜、股四头肌舒缩、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功能锻炼等机械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本组86例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6%。结论消炎消肿汤配合其他措施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味桃核承气汤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8例接受治疗的THA患者随机分为A组(68例)、B组(70例)和C组(70例),其中A组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及静脉泵,B组于术前12h及术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C组给予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三组患者THA术后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C组均无中枢性DVT、肺血栓、肌丛静脉血栓及血肿的发生,且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术后7d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A组和B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加味桃核承气汤中药汤剂应用于THA术后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预防DVT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剖宫产术后产妇240例,分为2组各120例,对照组予产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产科术后常规护理并服用中药益气活血通脉方。观察2组下肢彩色B超及临床症状判断血栓形成情况。结果:2组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观察组2例,对照组9例;彩色B超检查提示观察组2例均静脉不完全性栓塞,对照组9例中2例静脉完全性栓塞,7例静脉不完全性栓塞。经抗凝、溶栓、辨证内服中药、抬高患肢等综合治疗后痊愈,无出现并发肺静脉栓塞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产妇未发生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共4例,提示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和服用益气活血通脉方可有效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观察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及服用益气活血通脉方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彭文明  郑启松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25-182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髋关节术后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10万U尿激酶入液静滴;治疗组加予口服中药汤剂,两组疗程10 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髋关节术后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分期疗法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使用丹参川芎嗪针(A组)、顺序循环仪(B组)、中医分期治疗(C组),观察各组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及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A组7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14%),B组4例(8%),C组2例(4%),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使用药物配合持续练功疗法,可明显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配合其他措施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活血通络汤配合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袜、股四头肌舒缩、膝关节功能恢复器(CPM)功能锻炼等措施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29例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55%。结论:活血通络汤配合其他综合措施是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术后经彩色超声波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6例患者,应用中药处方五味消肿汤,并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下肢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结果本组16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征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肺栓塞。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安全、实用、有效等特点,不失为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THA患者186例随机分为A组89例和B组97例。术后12 h,在一般性预防血栓措施基础上,A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6 mL/次,B组口服陇中消肿止痛合剂50 mL/次,2组均2次/d,应用10 d。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行下肢彩超检查,并于术后3、7、14 d检测D-二聚体,观测2组血栓发生率、凝血指标、术后切口引流量等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术后共发生DVT 9例(A组4例、B组5例),B组肺栓塞死亡1例,8例治疗痊愈,185例患者平均随访3.4个月。B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与A组相当(P〉0.05),2组FIB、D-二聚体较本组用药前下降(P〈0.05);B组术后引流量较A组少(P〈0.05)。结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药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51例口服通络散;对照组4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预防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86.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组(P0.05)。结论:通络散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韩金山 《光明中医》2023,(1):123-125
目的 研究对股骨颈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铁岭市银州区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40例)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均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活血通脉、清热利湿消肿类中药配伍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采用术前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和术后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口服舒血通脉饮(白术、桂枝、泽泻、猪苓、当归、川芎、忍冬藤、川牛膝、丹参、土茯苓等)并配合功能锻炼措施如做踝泵训练(屈踝体操),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结果 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使用中药益气活血法对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中药汤剂2周。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组21.74%;对照组:52.17%,2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汤剂能有效预防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对照组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行下肢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主动屈、伸练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后第2日应用持续被动锻炼(CPM)治疗仪,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无1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持续被动结合间歇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经验方中药散剂外敷配合静脉泵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泵;观察组则在常规抗凝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泵,并于泵下放置中药外敷散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程度和DVT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我院中药外敷散剂配合静脉泵可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观察四妙通脉汤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骨科病房收集骨科大手术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A、B两组。A组为中药四妙通脉汤治疗组,B组为西药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中药组术后6h服用四妙通脉汤,每日1剂,连服10d;西药组术后当日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IU,每12h1次,皮下注射,术后7d停用。①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4、7天测量患者伤肢肿胀程度。②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d行下肢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及血栓形成情况。③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4天检测血常规(PLT),APTT、PT。(4)A、B两组术后第1、2天切口引流量和敷料渗血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比较。结果:①术后四妙通脉汤与低分子肝素钠均能改善下肢(大腿、小腿)肿胀情况。②四妙通脉汤和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同等作用,术后肺栓塞(PE)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和B组在治疗前后APTT、PT、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凝血情况,延长凝血时间;对血小板的计数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血小板的计数影响上,低分子肝素钠较四妙通脉汤显著。④四妙通脉汤组出血并发症更少,更安全。结论:四妙通脉汤能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膝痛宁熏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31例膝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术后2周内给予主动锻炼,辅以小幅度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机功能锻炼;从术后第3周开始,给予中药膝痛宁熏蒸和关节松动术治疗,期间继续使用CPM机功能锻炼,分别于术后第1、2、3月各随访1次,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失访,参照Judet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7例,无并发症。结论中药膝痛宁熏蒸配合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避免和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4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好术前护理,术后卧位护理,引流护理,早期功能锻炼,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结果本组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4.3%。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观察治疗,可使患肢致残或导致肺栓塞,术后应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合理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佑脉饮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前者口服中药处方佑脉饮,西药组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以预防术后常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2组患者均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组疗效未见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佑脉饮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