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条灸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朝晖 《中医杂志》2004,45(2):104-105
灸法是针灸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运用范围广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灵枢·官能>篇就谈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目前在临床上,灸法以治疗虚证、寒证、阴证为主,多用于慢性久病以阳气不足、中气下陷等病证,以及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方面.但灸法的作用和适应症不仅仅局限于此,如<医学入门>所言:"寒热虚实,皆可灸之".  相似文献   

2.
曲建中 《光明中医》2008,23(11):1695-1696
经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所谓“灸有补泻”,是言灸法既有补法,可用于虚证、寒证;亦有泻法,可用于实证、热证。然近世以来,在灸法的作用和应用方面,则多认为灸法是以“温补”作用而收功。只适用于沉寒痼冷、无脉亡阳之虚寒证,而对某些正盛邪实的热证、实证,却视灸若畏途,使灸法这一疗法使用愈来愈狭,有湮没不传之虑。这种对于施用灸法所存在的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4.
灸法补泻及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继芳 《广西中医药》1991,14(6):263-264
<正>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针灸治病的准则。“盛”是指邪气盛,治疗实证施以泻法,使病邪得以疏泄。“虚”是指正气虚,治疗虚证施以补法,以鼓舞人体的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针法能补能泻,起到上述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对于灸法,则因“灸”字从火,火性属热属阳,对虚证、寒证能起到治疗作用,也是大家所深信不疑的。至于实证、热证是否可以施灸,这就要看灸法能否具有“补”、“泻”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针灸应用规律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在针灸治疗方面亦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应用规律有:三阳宜针且针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尚能截断传经之道;三阴宜灸且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针药并用相得益彰。掌握这些规律,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灸法的治疗作用不但能补而且能泻,既可治疗虚寒证,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本草纲目》日:“艾叶能灸百病”。足见其临床应用之广。但是近代针灸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各种阳气虚弱或沉寒痼冷所致的虚寒性疾病。对于治疗实热病未认真总结和广泛应用,有认真探讨的必要。一、灸法作用有补泻之分,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灸分补泻古已有之。《灵枢·背腧》篇早有“以火补者……以火泻者……”的记载。《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也曰“灸法有补火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讨论针灸技术临床运用条文的学习和分析,发现其对针灸认识的思想内涵不失丰富和精妙,主要涉及:针灸亦可治未病;针灸各有所宜,三阳病、实证、热证宜以针泻之,三阴病、虚证、寒证宜以灸补之;针(灸)药可以联用,有利提高疗效;重视辨证取穴,讲究慎守病机;重视经脉整体,临症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重视特定穴的运用;重视针灸安全,相信针灸疗效等八个方面。《伤寒论》对其后针灸医学的发展有正面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试论灸法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则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须灸之”的说法。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1,2]。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察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因此灸法反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9.
灸法补泻论     
史广宇 《中医杂志》1995,36(7):405-406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人们常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阳虚诸证、中气下陷等证取得了疗效。这样就使一些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或者灸法只适应于虚证、寒证,而不适应于实证、热证。因此,有必要澄清灸法的补泻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已故老中医钟岳琦(1900~1981),山东省安丘县人。1937年毕业于针灸学家承淡安所办无锡中国针灸学校。后悬壶于青岛。1956年参加山东省中医研究班,1957年任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教师。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工作。曾任副主任医师。毕生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医疗和文献研究工作。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尤倡灸法,经验甚丰。现将其灸法临床经验整理如下。钟老医师遵《内经》针与灸皆有补泻之旨,灸法亦分补泻。临证时善用灸灼,或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卷灸。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且每优于针法。气血不足者,灸法可补之,经脉陷下者,灸火可起之;经络淤阻者,灸之可通之;中气陷下者,灸之可举之。运用艾炷灸法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灸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令邪气出之。以艾卷灸补者,灸火宜温和,以旋转温和灸法为宜;以艾卷灸泻者,灸火宜明强,以雀啄灸法为妥。临证时凡遇虚实寒热病证,辨证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针灸领域无论从教学到临床都只重视针刺,不提倡艾灸,医者与患者都信针惧灸,这些因素阻碍着灸治的开展,致使许多医者对灸法缺乏临床体会,甚至连最基本的灸法操作都未能很好掌握,灸法将面临被淘汰。其实许多病症的治疗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治病保健作用,并有安全、简便、高效、无副作用等优点。临床上用治各科疾病,常会有奇迹般效果。如用艾灸治疗坐骨神经痛,其镇痛作用大大超过针刺;又如肩周炎关节活动受限,灸2~3穴,1~3次,常可活动自如;又如曲池穴作化脓灸,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灸法随证而设,立论严谨,机圆法活.本文仅就灸法的应用和禁忌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灸法应用仲师用灸,机圆法活,明确掌握了“泻实宜针、补虚宜灸”这一基本法则.《伤寒论》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特别是伤寒少阴,用灸最多.  相似文献   

13.
针灸手法补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原則,首先必须明确诊断,辨別其患病的部位,是属于哪一经、哪一脏腑;是在表还是在里;其属性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等。在这个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则,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宛陈则除之”确定治疗时用针还是用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并结合俞穴的性能,正确地选取具有相应主治作用的穴位,组成针灸治疗的处方,通过穴位给以有效的刺激量,发挥经络的作用来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火龙灸是延循人体经脉进行的一种大面积的隔物灸法,多选取督脉和膀胱经进行施灸,具有通、调、温、补的作用,对脏腑之虚、寒、湿性质的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后世医家将火龙灸拓展至任脉,临床观察发现其对妇科及阴脉阴阳失调等疾病亦有良好疗效.而尽管火龙灸能治疗虚证,但对于阴虚患者的治疗仍需谨慎,虽目前不少医家对火龙灸进行了改良,但其能否用于阴虚病证和热病治疗,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5.
灸之补泻,古已有之。但现今教科书很少提及。《灵枢》云:“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其火灭也。”我们用灸补法治疗1肾虚阳萎病者,每次150壮,5次痊愈。点燃艾柱后,吹其火,是谓泻法;此法温差大,刺激强,灸后不按其穴。我们在数十例带状疱疹患者中运用此法,使95%病例当天得到缓解,2~3次基本治愈。对慢性虚寒证,多用刺激弱的温和灸和回旋灸;对急性实热症,多用着肤灸、雀啄灸。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扁桃体炎,多用灯火灸法。灸法与相应药物结合,其补泻效应则  相似文献   

16.
严洁教授在运用针灸技术治疗落枕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选穴配方时她强调首先找准患部压痛点及活动障碍方向所在何经,然后依经选用其"输穴"配伍筋会穴阳陵泉等;刺灸时她要求患者配合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运动与深呼吸,并根据病情虚实配合艾灸或刺络拔罐,以灸为补,以拔罐为泻;针刺补泻时她最常用提插、捻转与呼吸补泻法,实证采用捻转、提插及呼吸泻法相结合,虚证采用捻转、提插及呼吸补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分析李木延所著《医学入门》一书灸法的特点,如针药所不及者,灸法从之;灸善温阳补虚,亦可泻热泻实等。书中的灸法思想在当今临床中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赵建新(050091)《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认为灸法能补针药之不足,故历代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化脓灸为一特殊的灸法,前人用之颇多效验,笔者临床用治一些顽固性病证,体会化脓灸法确能于针、药之外独建殊功,...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作为针灸医学两大支柱疗法之一的灸灼疗法(简称灸法)的发展远不如针刺疗法顺利,从而大大影响了其治病保健作用的发挥。近些年来,虽然有不少有识之士再次对灸法产生了兴趣和信心,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也因之有了某些新的进展,但“重针轻灸”倾向与“热证忌灸”的观点及其已造成的不良影响远未消除,灸法的临床运用在很多地方依然相当局限,仅仅用于治疗部分内科虚寒性和寒湿性疾病。其实,灸法的适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为了开  相似文献   

20.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