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在原板层下巩膜咬切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增加手术成功率。方法①扩大巩膜瓣设计面积(6mm×6mm),加强滤过,确保理想的术后眼压,防止瘢痕形成。②巩膜瓣采用多线埋藏缝合,五针大跨度,缝线连接咬切口、巩膜层间、结膜下。5个线结均放于巩膜瓣下,需要一定张力,有利于术后前房形成。结果通过79例96只眼术后两年观察,手术成功率为98.95%。明显高于传统的板层下巩膜咬切手术方法。结论该术式术后前房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膜滤枕形成好,均为生理性滤过泡,远期疗效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深层巩膜咬切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深层巩膜咬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机制,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35例深层巩膜咬切术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35例术后有25例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71.42%,其中低眼压性浅前房24例(结膜切口渗漏2例,大滤过泡5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例,未查明原因1例),经手术修补结膜切口2例及保守治疗22例,在术后5-16天,平均8.3天前房逐渐形成,随访半年-6年,眼压控制理想,结膜滤过泡弥散或局限,无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深层巩膜咬切术,手术操作简单,降压效果肯定,注意术前降低眼压,术中操作轻,准确,可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对青光眼术后维持前房的作用。方法36例42眼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施行此改良的手术。做以角膜缘为基底部的结膜瓣,用显微巩膜咬切器行小梁咬切,并做巩膜瓣连续缝合,结膜下组织和结膜分开缝合。结果36例42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者37眼(88.09%),术后2周42眼的平均眼压15.23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降低21.34mmHg(1mmHg=0.133kPa),早期形成前房,滤过泡满意。结论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小梁咬切术治疗青光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小梁咬切中:结膜瓣的形状与方法和疗效;巩膜瓣的形状厚薄与前房状态、滤枕形成的关系;小梁咬切术的病理检查;小梁咬切术与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比较;小梁咬切术后复发的再手术;小梁咬切术后视功能恢复;以及小梁咬切术的改进与前景等问题。经过临床疗效分析来证实手术方法的优劣,作者认为小梁咬切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改进的,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青光眼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良式板层下巩膜咬切术,治疗青光眼78例91眼,术前平均视力为0.25,平均眼压为47.80mmHg,降压效果较好。手术方法:与一般巩膜咬切术相同,但板层巩膜瓣的厚度与巩膜咬切口的大小根据眼压的高低与房角关闭程度而不同:(1)房前关闭不超过二分之_,眼压在30mmHg以下的,巩膜瓣厚度为三分之二,巩膜咬切口为1.5×1.0mm。(2)房角关闭超过二分之一,但不超过三分之二,眼压在30~40mmHg的,巩膜瓣厚度为二分之一,巩膜咬切口为1.5×1.5mm。(3)房角关闭超过三分之二,眼压超过40mmHg的,巩膜瓣厚度为三分之  相似文献   

6.
改良青光眼滤过手术在难治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与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效果。方法:35例39眼性难治性青光眼实施小结膜切口,将浸有0.1mg~0.2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瓣和筋膜囊下,巩膜瓣缝合后,瓣下注入少量的透明质酸钠,缝合结膜瓣。观察术后前房、眼压、视力、眼底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提高一行以上的占92.31%,术后早期浅前房明显降低,术后早期平均眼压10.11mmHg,晚期眼压平均为16.04mmHg,术后未发生低眼压性黄斑水肿。结论:采用小结膜瓣,丝裂霉素C与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不易引起滤过区瘢痕组织形成、疗效稳定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方法:对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的切口及巩膜瓣进行改良,采用角膜切口,不作球结膜瓣,巩膜瓣作成隧道式,于隧道底切穿浅层巩膜形成滤过通道。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经长期随访眼压正常,滤过分布广泛,滤过泡无缩窄或消失;大部分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是一个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远期效果稳定的治疗青光眼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手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处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难治性青光眼36例36眼,实行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术,观察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36眼术后视力进步和不变者31眼(86.11%)。近期眼压控制32眼(88.89%),远期眼压控制22眼(22/27)(81.48%)。近期获得功能性滤过泡28眼(77.78%)。36眼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手术对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89例330只眼,巩膜下深层巩膜咬切术后随访观察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与眼压、球结膜瓣等之间关系,并进行临床探讨。本文认为,手术前患眼眼压控制于正常范围、手术中采用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术后均可获得理想滤过泡,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改良玻璃体切割术中的结膜和巩膜切口以最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方法 将176个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176眼分为改良切口组(108眼)和传统切口组(68眼)。改良组眼结膜切口位于11:30~12:30,然后沿角巩膜放射状剪开,巩膜灌注穿刺口位于12:00平坦部。传统切口组进行原半周或全周角巩膜结膜切开,巩膜灌注口位于颞下平坦部。对术后1~2个月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结膜伤口愈合良好,三面镜下未见周边灌注口处牵拉和异常。两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未见任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改良玻璃体切割术操作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因而优于传统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11.
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为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浅层巩膜剪除术和联合浅层巩膜切开术两组进行手术。结果术后平均眼压2.46kPa,20眼眼压在正常范围,滤泡扁平弥散,1眼失败,滤泡不明显。无1眼发生角膜瓣渗漏。结论该术式近期效果好,适合于原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及结膜条件差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的角巩膜缘后界1mm结膜切口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青光眼171例220眼,根据结膜瓣切口不同及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三组,A组采用传统的角巩缘切口33例44眼,B组采用角巩缘后界1mm结膜切口76例94眼,C组采用B组结膜切口基础上连续缝合结膜瓣62例82眼,随访1a。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结膜切口有无渗漏,并进行组间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术后切口漏水、浅前房发生A组>B组>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94.5%,术后眼压控制和滤过泡形态无明显区别。

结论:角巩膜缘后界1mm结膜切口制作结膜瓣,同时采用结膜切口连续缝合,愈合快,发生结膜切口漏水明显减少,显著能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滤过手术中丝裂霉素C不同用法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比较青光眼滤过手术中丝裂霉素C(MMC)结膜瓣下与巩膜瓣下两种应用方法的降压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32眼接受滤过手术的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MC组,再将应用MMC(0.4mg/ml,3min)的66眼分成结膜瓣下(MMC-A)组和巩膜瓣下(MMC-B)组。观察1年内3组患者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MMC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71.21%,手术成功率达75.76%,而两组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MMC两组病人的降压效果和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C作为滤过性手术辅助药物,可增加手术成功率,而且无严重并发症。MMC放置在结膜瓣下和巩膜瓣下效果相似,但放置在结膜瓣下可能会减少对眼内组织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
与“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作者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眼科杂志》1997年第3期第178页刊登的蒋美峰等“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一文,改进了VanBuskirk的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主要改进点:基本不做角膜瓣,角膜切口宽3.5~4.0mm,深达1/2角膜厚度,不咬切板层巩膜前层,只用...  相似文献   

15.
例1 女16岁住院号492。因右眼角膜粘连性白斑、继发性青光眼入院。眼压34.52mmHg。入院后行巩膜下层间咬切术,术后发现结膜瓣下移,12点处创口裂开5mm,萤光素试验(+),在局部麻下将结膜裂口连续缝合。次日,创口重新哚开,再用褥式间断缝合也未成功。后将巩膜瓣缝合,再连续缝合结膜,一周后,创口愈合。由于巩膜瓣缝合外引流消失而使眼压升高。出院时眼压为24.38mmHg。例2 女67岁住院号714。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50.62mmHg。眼压控制后,在局麻下行巩膜下层间咬切术。术后7天拆线,鼻侧结膜瓣裂开4mm。用上述同样方法缝合结膜二次均失败。最后改用上  相似文献   

16.
作者自1986年以来,采用本术式治疗各类青光眼128例,157眼,术后眼压控制占90.7%,效果满意。手术方法:局麻,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结膜瓣的大小与小梁切除术相同。切开前房后以虹膜恢复器向前分离周边前房之粘连,向后作睫状体分离4×4mm范围,然后行小梁,前巩膜一并咬切3×3.5mm,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缝合2针,结膜瓣二侧缝合,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氟美松2mg,阿托品0.3ml,术眼加压包扎。前房恢复后解除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7.
巩膜层间切除术与深层巩膜咬切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巩膜层间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效果。对89例92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巩膜层间切除术和深层巩膜咬切术。术后随访15月~5年(平均31月)。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巩膜层间切除术组远期降压成功率95.38%,功能性滤过泡形成93.02%;深层巩膜咬切组远期降压成功率81.63%,功能性滤过泡形成79.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巩膜层间切除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抗青光眼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结膜微创切口技术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76只眼应用20G结膜微创切口技术行玻切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口分为结膜微创切口组及常规玻切组.结膜微创切口组手术结束时不缝合球结膜切口及灌注系统巩膜穿刺口,仅缝合玻切头及光导纤维头巩膜切口.而常规玻切组则用8-0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玻切头、光导纤维、灌注系统巩膜切口及对位缝合球结膜切口.术后平均随访2-4月.观察患者术后结膜充血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眼压情况、手术中操作时间.结果 结膜微切口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9min,常规玻切组平均6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微切口组术后14d及28d复查时可见患者手术区球结膜表面光滑,充血及水肿已消退,巩膜切口闭合良好,仅见一淡灰色斑点.结膜微切口组和常规玻切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G玻璃体切割术结膜微创切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结膜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抗青光眼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对青光眼术后前房延缓形成对例35眼进行治疗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院于1993年1月~1996年1月住院行青光眼滤过手术185例200眼,术后前房延缓形成30例35眼,其中男8例10眼,女22例25眼,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3岁。此组病例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慢性开角型青光眼3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手术方法:青光眼巩膜下咬切术,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再做以角膜缘为基底巩膜瓣,呈长方形,厚度约占巩膜厚度l/3,于角膜灰线内0.smm切开,咬切后唇巩膜成1.SXI.snd大…  相似文献   

20.
(1968)介绍“虹膜睫状体压后术和输林氏管切除兼虹膜压后术”。手术操作:0.5%地卡因球表面及2%地卡因上直肌局部麻醉,做固定缝线由11—2时位做基底在角膜缘的结膜瓣。后做稍小的三角形2/3厚度的巩膜瓣,基底位于角膜缘。巩膜瓣必须达到角膜缘半透明区。在巩膜三角基底附近做穿刺术。用刀片或剪子由穿刺处的巩膜缘中心到小梁区的断面处做子午线切口,用手术显微镜做输林氏管定位。切断滤过区的切口之后,改变切口方向。向左右延长切口,做成两个包括输林氏管的巩膜条带。为便于两个巩膜条带的移动,在其基底部做切痕。然后用虹膜恢复器把它塞入前房,压迫虹膜根部打开房角。如有明显瞳孔阻滞,则在二巩膜条带间做周边虹膜切除。表层巩膜瓣恢复原弦、缝合一或数针。结膜连续缝合无前房或前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