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器官、组织恢复再灌注,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了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缺血再灌注损伤较早研究于心肌,对脑、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也已得到证实。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肾移植术后等手术过程中,肾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导致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制备不同缺血时间的家兔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IRI)的模型 ,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同时测定血浆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 (MDA)浓度和血清心肌酶水平。结果 :心肌细胞凋亡率以缺血30min及60min后再灌注时最高 ,同时伴有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和MDA含量明显增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含量随缺血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 :再灌注加重心肌损伤受心肌缺血时间的影响 ,以30~60min缺血后的再灌注为明显 ,与心肌细胞凋亡加重同时并存 ;缺血时间长后再灌注也有较高的心肌细胞凋亡率 ,但更主要是加重心肌细胞坏死。可推断细胞凋亡是再灌注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观察新型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对人体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组织、器官缺血后重新获得血液再灌注,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但是,有时候缺血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但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药物控制中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造成组织损伤的毒性物质可能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体内多种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在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减少炎细胞浸润;抑制中性粒细胞组织毒性物质释放等过程中发挥多层次的抗炎作用.大量临床和基础的实验发现乌司他丁对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现将其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会加重心肌组织功能障碍和结构损害。MIRI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如何保护心肌避免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彭少君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2):119-120,122
各种原因造成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可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现已证实.在脑、肾、肝、肺、胃肠道、肢体及皮肤等多种组织器官都存在I/R损伤现象,人们认识最早且研究最多的是心脏I/R损伤。早在50年代初,Harry就首先提出I/R对缺血的心肌是有害的,能加重心肌缺血损伤。钙超载为心肌I/R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一种能够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能力,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器官保护方法。在致命性缺血发生前通过心脏本身的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能够使缺血区心肌在急性致命性缺血时耐受再灌注损伤,减少心肌坏死,称为心肌的缺血预处理。短暂的一个器官和组织的缺血再灌注可以传递保护作用到远隔器官和组织称为RIPC。  相似文献   

8.
心脑是临床上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时主要受损的器官,损伤后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延胡索乙素对神经系统可以发挥多种作用,近年来发现其对心肌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挥作用.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此药,本文就延胡索乙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再灌注治疗中缺血心肌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再灌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并且理论上难以避免。如何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保护缺血损伤心肌的研究大量涌出,主要方法有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控制性再灌注等,旨在提高再灌注疗效,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保护缺血心肌免受损伤的两种主要方法及其现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阐述它们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吕祥威  徐彤彤 《广东医学》2012,33(2):285-287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MIRI)是指在阻断冠状动脉一定时间后缺血的心肌在开放循环再灌注期出现的心脏功能、代谢及结构上的损伤。在恢复血流再灌注后,早期缺血心肌会出现损伤加重,引起更多心肌细胞死亡,心肌梗死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损害心功能[1-2]。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改进心肌保护的方法,但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细胞损伤仍无法修复。在众多因素中,瘦素(leptin)与MIRI的关系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大量资料显示,瘦素可能参与该过程的损伤与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1.
器官缺血后的血液再灌注是必然的治疗措施,但再灌注的同时也会引起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再灌注损伤机制中氧自由基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抗氧化剂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经典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许多国外实验室开始关注它对器官缺血再灌注(如脑、肝、肾、胃肠、后肢、睾丸及卵巢等)损伤的治疗作用,而且目前在国外DMSO已经应用于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由此产生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是当务之急,希望通过本次综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金桂  祝宝华 《医学综述》2007,13(18):1361-1363
钙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当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激活的钙蛋白酶可以影响肌浆网、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的功能,加重组织细胞的损伤。因此,通过有效的药物性预处理或者研究开发一种通透性好、副作用小、的特异性钙蛋白酶抑制剂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钙蛋白酶活性,将为缺血心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缺血后处理的概念自2002年提出后,此后5年间的研究证实其可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大部分与缺血预处理类似,但仍有其独有的特点.再灌注损伤在器官移植术中不可避免,减轻再灌注损伤程度可促进移植器官功能的迅速恢复.相对于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有望在器官移植术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前景.深入了解缺血后处理对器官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特点及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其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MIR组)及血脂康组。血脂康组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处理前每天每只大鼠灌喂血脂康胶囊0.09 g/kg,连续7 d,MIR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两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局部缺血30 min,后行120 min血液再灌注。实验结束前伊文蓝、四氮唑蓝染色,测定梗死心肌的面积;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及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同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与MIR组相比,血脂康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CK-MB、MYO、cTnI、IL-18、CRP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2.06,P<0.05)。结论血脂康通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是多途径的,迄今为止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比较公认的有氧自由基学说、细胞内钙超载和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研究氯胺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对组织器官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曲德海  刘冰 《医学综述》2014,(24):4433-4436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现象,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作为一种早期炎性因子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抗HMGB1治疗可以减轻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甘草甜素可以与HMBG1结合并抑制其炎性因子作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该文就HMGB1的结构、释放、受体及转导通路、功能及甘草甜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张艳芳  王琦  杨廷桐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572-574,F0003
目的检测白介素-1、8、1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不同时段的表达,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对MIRI的影响。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n=10),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n=30)和甲泼尼龙治疗组(药物组,n=30)。后两组再分设缺血0.5h、再灌注2h、4h、8h、12h和24h共6个亚组。建立大鼠MIRI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肌的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动态表达。结果(1)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见心肌细胞间大量炎细胞浸润,并呈明显缺血、坏死性改变,随病程不同表现程度有所差异。(2)模型组与药物组的血清IL-1、IL-8和IL-10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高峰出现于IR4h,IL-8峰值在IR8h;药物组较模型组同时相点IL-1、IL-8均降低(P<0.05)。血清IL-10在模型组于IR12h达高峰,药物组较模型组表现为峰值提前到IR8h。结论(1)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是导致MIRI的重要原因之一;(2)IL-1和IL-8对心肌有致损作用,而IL-10则具心肌保护作用;(3)甲泼尼龙预处理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比观察了心内直视术中用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和联合术前补充抗氧化剂及末期氧合温血心停搏液复苏前灌注综合心肌保护法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后者心脏自动复跳率高,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少,循环功能恢复迅速。我们认为综合方法能提高心肌组织的抗过氧化能力,缩短缺血时间,使心肌与全身平行复温,提前纠正缺血性损害。从而减轻或避免了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术后循环的恢复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以缺血缺氧、随后血流恢复为特征,引起组织器官的不可逆转的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参与,互相关联.现已有大量研究重点关注通过缺血调节方法,提高器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糖尿病通过扰乱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改变心肌细胞对缺血调节方式的应答,增加了心肌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易感性.本文旨在归纳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缺血调节作用受损的可能机制及其临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大鼠心肌缺血期应用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sA),观察其心肌保护能力,探讨该方式诱导大鼠心肌保护的可行性。方法:4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经胸骨下段切口暴露心脏,打活结的方式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①Sham组(n=8):将缝线穿过LAD下方,但不结扎。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心脏LAD实施30 min缺血/180 min再灌注处理;③心肌缺血期短暂肢体缺血处理组(RP组,n=12):心脏LAD实施30 min缺血/180 min再灌注处理;在实施心肌缺血期间对双下肢实施3次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④环孢素A组(CS组,n=10):心脏LAD实施30 min缺血/180 min再灌注处理;心肌缺血期间经心脏测压管注射CsA 10 mg/kg。计算缺血期心律失常(ischemia arrhythmia,IA)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评分;比较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CS组与RP组再灌注早期RA评分均低于IR组(P=0.045、0.023),但CS组与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组再灌注30、60、120、180 min时,LVSPmax(P=0.033、0.001、0、0)和再灌注120、180 min时±dp/dtmax(P=0.046/0.020和P=0.015/0.025)显著低于IR组。CS组再灌注60、120、180 min时,LVSPmax(P=0.012、0、0)、再灌注60 min时-dp/dtmax(P=0.026)及再灌注180 min时±dp/dtmax显著低于RP组(P=0.014/0.012)。HE染色发现CS组存在严重心肌组织水肿。CS组心梗范围介于RP、IR组之间,RP组心梗范围显著小于IR组(P=0.001)、CS组(P=0.043),CS组显著小于IR组(P=0.026)。结论:心肌缺血期心腔注射CsA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减少RA,其效果与RP相当,但同时存在对心肌的严重副损伤。针对CsA和心肌mPTP的研究可能对心肌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