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2岁,主诉:黑便10d,晕厥3d。患者面色苍白,未触及腹部包块,无腹痛及其他症状、体征。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红细胞比容31%,平均血细胞体积75fl(正常范围80—98n),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4.6pg(正常范围26~34pg)。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粪、血粪、腹痛、腹部肿块.肿瘤部位:17例位于空肠,5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25例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CD117(+)24例,CD34(+)15例.22例患者术后随访6~78个月,5例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小肠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造成妇科误诊的原因和误诊后手术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对误诊4例女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行腹部彩色超声检查,1例患者误诊为子宫肌瘤,3例患者误诊为卵巢肿瘤,均未进一步行腹部CT或者磁共振检查,由妇科开腹手术后转入普外科诊治。4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结论对于考虑卵巢或子宫肿瘤伴有黑便的患者,必须进行小肠间质瘤的鉴别,进一步CT检查对明确女性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减少妇科误诊有较高价值,必须坚持手术原则及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充质肿瘤,在胃肠道的每个层面都可能发生,而第二常见原发部位就是小肠,无症状的小肠间质瘤临床上不易被发现,因其活动空间大,下移至盆腔,容易被误诊为盆腔肿瘤。本文通过一例小肠间质瘤下移至盆腔误诊为卵巢肿瘤,进行文献复习,分析小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及误诊因素,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G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术前无一例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17例完整切除,1例局部切除.常规病理检查见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1例.结论G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ST的重要指标.目前手术切除仍为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邱正伦  郑幼伟 《现代保健》2011,(34):130-13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直肠间质瘤.行肿瘤完整切除10例,不完整切除2例,探查1例,2例于术后12~28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1~5年,行肿瘤完整切除无死亡.结论?直肠间质瘤在临床上较少见,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可确诊,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炜  刘宁 《中国校医》2007,21(6):694-69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21例CD117阳性,17例CD34阳性。结论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膀胱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例膀胱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膀胱间质瘤3例,其中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个月后复发,后行膀胱部分切除,随诊2年无复发,2例直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2年无复发,另1例半年内无复发。结论对于B超提示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膀胱粘膜表面光滑,无血流或少血流的膀胱肿瘤,应行膀胱镜检查,若膀胱粘膜光滑,应高度怀疑膀胱间质瘤,宜行膀胱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单发者16例,多发者1例。其中良性4例,CT表现多为直径小于5 cm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性强化;恶性13例,CT表现多为直径大于5 cm的不规则状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常出现坏死、囊变,增强扫描不均匀性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在CT影像上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建光 《现代保健》2010,(28):2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表达29例(93.5%),CD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2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妇科检查5例可见宫颈口或阴道内的赘生物,15例行宫腔诊刮送检病理确诊。镜下主要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组成,其间螺旋小动脉多见。免疫组化CD10、ER、PR常表达阳性,SMA、h-caldesmon、Desmon表达阴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肉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但临床发病率低且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是其标准的手术方式,预后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确诊13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达67.5%(27/40).40例均手术治疗,10例良性肿瘤均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24例,姑息性切除3例,捷径手术3例.术后近期死亡1例,余均出院.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容易误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超声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印义琼  刘春娟  张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58-2359,2363
目的调查不同危险性分期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一年的生存现状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对某科室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调查并分析其术后12个月生存现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250例患者调查过程中,其余患者按照危险性分期:极低危险性(8例),均无复发、转移、无死亡病例;低危险性(66例),均无复发、转移,2病例死亡于非此疾病;中危险性患者(75例),12例复发、转移,2例死亡;高危险性(101例),44例死亡。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预后主要与肿瘤Fletcher分级相关,在术后1年内危险性分期越高术后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严睿  万慧  刘力  张剑  丁薇  贺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06-5108
目的 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评价64排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外科切除术后GIST病例的临床、64排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GIST其中7例(占58.33%)发生在胃,2例(占16.67%)发生在肠系膜;CT显示低度危险性病灶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界面清楚,腔内生长;高度危险性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瘤旁簇状血管及增粗供血动脉,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64排螺旋CT对显示GIST内部结构、肿块与胃肠道关系和肿瘤血管情况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0年以来诊治的3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31例;肿瘤位于12指肠10例,空肠13例,回肠16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黄疸等。39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48.7%(19/39),31例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22.6%(7/31),其中23例获得随访,死亡16例,目前存活7例。B超、CT诊断符合率较低,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检测GIST中P-PDGFR—α的表达。结果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P〈0.05);P—PDGFR—α在上皮型和混合型的GIST表达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上皮型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P〈0.05)。结论P—PDGFR—α对CD117阴性的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53和热体克蛋白70(HSP70)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GIST组织中p53和HSP70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两指标在GIST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48例GIST中,p53和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2%(29/48)和64.58%(31/48).p53和HSP70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53与HSP70的表达呈正相关(X2=4.075,P<0.05).结论 p53和HSP70在GIST中均有表达,两者均随着GIST侵袭程度的增高其表达明显增加.提示p53和HSP70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两者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危险性的客观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53,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and clinieopathologie eharacteristie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53 and HSP70 expression.Methods p53 and HSP70 expression of 48 cases with GIST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echemieal SP method.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53 and HSP70 expression.Results Among 48 cases with GIST,the positive rate for p53 and HSP70 were 60.42%(29/48) and 64.58%(31/48)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der,age of patients.localization of tumor (P>0.05).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istological grade (P<005).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HSP70(X2=4.075,P<0.05).Conclusions The positive rate of p53 and HSP70 in GIST is high,especially in hish risk patients.The expressions of p53 and HSP7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GIST,which may be used as an objective parameter for distinguishing malignant GIST from benign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