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中医“痹症”、“腰痛”的范围。病变部位主要在脊柱,也可累及四肢。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脊为督脉所过。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伤肾,以致肾虚失充,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或因脏腑失调,使邪从内生,邪  相似文献   

2.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1 体质不同疾病各异《灵枢》言 :“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体质是在先天因素影响下 ,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和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又称为“素体”。因禀赋不足或久病失血 ,或房室不节 ,或劳倦过度 ,或忧思过虑形成。一般情况下 ,无病理损害 ,也无明显的疾病征象 ,但由于它们具有易亏、易盛、易阻的潜在倾向性 ,当致病因素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向不同类型转化 ,表现不同证候。2 体质与节育器放置反应  …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寅 《中国医刊》1999,34(6):46-47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1辨证分析11热盛型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食纳不佳,小便赤,大便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或微数。辨证属...  相似文献   

5.
战汗浅析     
战汗是一种特殊的汗出类型。基本病机为邪盛正虚,乃阳气不足或阴气不足,难以与外邪抗争,须聚集正气后奋力抗邪。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感受表邪而气血为邪气所抑制;二是因误下损伤了正气;三是中气不足难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四是温病中阴津损伤难与亢阳抗衡,必须聚集正气奋力抗邪,以致发生战栗而后汗出。本文从战汗的类型、病因病机、转归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因势利导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病邪所在的不同部位,因其势而就近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为目的的治疗原则。《内经》提出了诸如“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等因势利导、祛邪却病的治疗原则。张仲景全面继承《内经》因势利导的治疗学思想,审证求因,察机度势,根据病邪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以及正气抗邪的趋势而采取不同的利导方法,驱病邪从最便捷的途径外达,以求“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之效,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浅谈痹症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多因风寒湿痹久治不愈,蕴遏化热,或素体阳盛,或受邪之前已有伏热,或病久伤阴而致。通常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本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时,多属于邪实;病程年久,多属于正虚。有关痹症的记载,早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就明确指出:“有风、湿、寒、热、挫闪、瘀积,皆标也:  相似文献   

8.
通窍祛邪是仲景学说治法体系中的一大特色。邪从窍入,常通窍驱之;邪自内生,亦酌情通窍逐之。或就近通窍,或多途开窍,或因势开窍,或借窍逐邪。总之,逐邪于窍,合乎生理,顺乎病势,易中病所,邪出有道。值得临证借鉴。  相似文献   

9.
伏暑属于伏气温病,六版和七版温病学教材将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于伏暑范围,并以此提出伏暑后期可出现肾气大伤,肾气不固的多尿症,但均未阐明这一病机的演变过程。根据历代医家有关伏暑的论述,从伏暑的发病、邪伏部位并联系流行性出血热的特点进行探讨。认为气虚是暑邪内伏之因,而邪伏三焦膜原或骨髓可致肾气耗伤,故后期可出现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并指出肾气不固是伏暑后期的转归之一,流行性出血热可表现为伏暑,但不等同于伏暑。  相似文献   

10.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战汗:主要是因邪热逗留气分,正邪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的突然全身战栗、汗出。如叶天士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此外,邪入营血分,有时也可能出现战汗。 2.白(疒咅):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淹滞不  相似文献   

11.
本病系因疔、疖、痈等毒热流窜或因跌打损伤、血瘀阻络染毒而发,正气无力托毒外出,毒邪深入,以致血气不能正常地流行而发生,正如《外科真拴》中所说: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或因湿痰或因瘀血……,积留于肌肉之中,致令气血不行而发。临床上余毒流注、瘀血流注属于半  相似文献   

12.
伤风鼻塞是由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病证,多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挟热之邪侵袭人体,故伤风鼻塞患者入侵邪毒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外感风寒,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邪毒乘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邪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类涉及整体的全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2种,外因是邪气、邪毒;内因是五脏六腑的蓄毒,血气流行失常,七情刺激和身体虚亏。外邪侵入人体先有内虚,谓之“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但须注意年龄、生活习惯、水土、长期慢性刺激等对癌症的诱发作用。由于致病因素影响,致使机体功能失调而发病。或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或感受外来邪毒,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最终酿成肿瘤病。各种致病因素并不单独发生致肿瘤作用。也不是与人体一触即发。肿瘤病发生只有在各种外来致肿瘤因素与人体长期相互作用.或机体防御机能不足以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时才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15.
血热病多由邪热入于血分,如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所致。另外,若因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热伤及血分,亦可导致血热病变。由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或使血行壅聚,伤阴耗液,表现为热盛动血或局部血行壅滞,血热之邪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泛于肌表而发为皮肤病。  相似文献   

16.
外感热病遗症论治心得陆中岳张军(安徽省泾县中医院242600)关键词:外感热病遗症;辨证论治外感热病遗症,指外感热病大势已平后,或因余邪残留,或因调护失当,而遗有未尽除之症。笔者对其论治有如下心得。1余邪未尽逐邪常兼清外感热病遗症大多由病变过程中所产...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温病”等范畴,其病机多由于素体亏虚,卫表不固,温邪病毒乘虚由表或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后伤及于心。初期病邪多在肺卫,邪正交争,表现为热毒炽盛之实证,如失治或误治,则病邪入里,伤津耗气,侵及心肾而延变为气阴两伤之虚证。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本病的认识,虽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但有论无方。及至东汉·张仲景才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本症的症因脉治,他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发病主要从“内虚邪中”立论,偏重于“外风”。论中提出了治疗中风的7首方剂。统观这些方剂,多以  相似文献   

19.
肺炎多属于风温范畴。中医认为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致。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为病变中心。肺卫之邪不解,或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后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象。  相似文献   

20.
肾脏疾病涉及的病因众多,可由外感(风热、湿热为主),也可因内伤(饮食失宜尤为重要);近年来,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中药药邪对肾脏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往往是发生肾脏疾病的内在基础,也是受感受上述病邪,从而诱发或加重肾脏疾病的内在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