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建勋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97,11(2):203-203
<正>自发性胆囊内瘘临床并不多见,我院近10年共收治8例,其中胆囊胆总管瘘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胆囊结肠瘘1例.均经手术治疗,6例痊愈.l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胆石引发小肠梗阻,因漏诊手术仅解除肠梗阻,而胆囊十二指肠瘘未得到手术处理.1例胆囊胆总管瘘修补术后并发胆漏,继发MOF,抢救无效死亡.现就诊断和治疗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
3.
4.
5.
分析8例自发性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横结肠瘘、胆囊胃瘘、胆囊胆总管瘘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6.
胆囊内瘘是胆囊结石病的少见并发症 ,我院1990年~1998年术中发现胆囊内瘘12例 ,占同期胆道手术病人的0.6 % ,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 :男4例 ,女8例 ;年龄38~26岁 ,平均60岁。均有胆囊结石病史 ,其中合并肝胆管结石10例 ,有黄疸病史6例 ,有胆道手术史 (胆囊造瘘 )1例。病程1~30年不等。2.内瘘类型 :胆囊十二指肠瘘8例 (其中1例术前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大出血 ,术中发现为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大出血 ;1例术前诊断为高位肠梗阻 ,术中发现为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十二指肠梗阻 ) ;胆囊结肠瘘2… 相似文献
7.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是胆囊结石严重并发症 ,是临床常见的胆内瘘之一[1] ,术前诊断应充分重视。我院 1998年 1月—2 0 0 2年 1月共收治 3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例中 ,男 1例 ,女 2例。年龄 4 0~ 5 8岁。病程 6个月~ 5年。临床均表现为发热 ,右上腹间歇性胀痛伴右肩背放射痛 1例 ,左上腹痛、恶心、呕吐隔夜宿食 2例。 3例患者均无黄疸及右上腹部包块 ,莫菲征 (- )。WBC均 >10 .0× 10 9/L ,N >0 .70。1.2 诊断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术前诊断较难。 3例均行常规B超检查。 1例胆囊部见 6 .0cm× 2 .8cm较强回声 ,轮… 相似文献
8.
胆囊内瘘是在胆道系统中并不少见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胆囊结石、炎症侵及周围组织造成内瘘。我院近年来共收治15例胆囊内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自发性胆囊内瘘是胆囊与胃肠道或胆道之间因慢性炎症、坏死、穿透而形成的病理性瘘道,临床很少见,术前确诊率低。现将我院1976年至1991年收治的15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21~75岁,平均51.5岁。病程1~20年。既往均有 相似文献
10.
11.
胆囊十二指肠瘘为临床较少见疾病,是胆囊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殊性,故漏诊、误诊率较高。而该疾病病情往往较重,并发症多,因此对胆囊内瘘的充分认知及了解,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对缓解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结合病史及彩超、CT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也至关重要。该文对胆囊十二指肠瘘的概况及临床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13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术前确诊11例,手术时确诊2例。除1例保守治疗成功外,余12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小肠切开取石加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术7例,胆囊切除、瘘口修补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例,单纯行小肠切开取石4例,手术12例中除1例死亡外余均康复出院。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术前通过CT、B超及腹部X线可以确诊。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不强求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5-06~2012-06间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彩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9.3%(46/58);术前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2%(34/39);术前MRI和MRCP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7.8%;血清CA19-9及CEA阳性率分别为71.8%(28/39)和61.5%(24/39).根据TNM分期标准,本组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7例,Ⅳ期29例.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8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其中3例Ⅰ期患者获长期生存.1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率为31%.58例病人中有4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7.6%.其中随访的6例Ⅱ期患者及3例Ⅲ期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3年;3例Ⅱ期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5年;3例Ⅳ期患者术后分别生存16个月、20个月、21个月.结论 术前影像学的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 对B超和病理检测出的胆囊隆起性病变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固醇性隆起性病变直径<10mm为63.5%,以多个隆起性病变、肿瘤性隆起性病变倾向单发直径≥10mm为75%(9/12),恶变1例直径为19mm.结论 隆起性病变伴有结石者应行手术治疗,对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有临床症状考虑手术,无症状思想顾虑严重者可考虑手术,单发腺瘤或炎性隆起性病变主张手术,疑为恶性肿瘤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照调研得来的真实状态,选取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预设针对特性的护理途径,以便改善原初的治疗成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原有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不可避免,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现有研究多以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在原血管基础上重建动静脉内瘘,该方法再通率高,但长期通畅率不佳,寻找一种既能节约血管资源,又可延长内瘘使用周期的方法十分必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修复内瘘,研究组采用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分别于动静脉内瘘重建前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肾功能、炎性因子、血脂、蛋白指标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费用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年通畅率、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重建前,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尿氮素(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后,两组患者Scr、BUN、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血清Scr、BUN、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重建前,总蛋白、清蛋白水平高于重建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2%(7/46),对照组为10.9%(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536)。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成功率高、疗效稳定,且操作简便、经济适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瘤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5例胆囊腺肌瘤性增生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0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见胆囊腺肌瘤性增生45例(3.78%)。28例为局限型(62.00%),多在胆囊底部,节段型和弥散型分别10例和7例。各型病变表现黏膜上皮增生,下陷入肌层形成RA氏窦,并且腺体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及不典型性增生、囊壁平滑肌增生。其中1例节段型腺肌瘤性增生伴腺癌,其内可见异型增生与癌有移行,1例局限型腺肌瘤增生合并乳头状腺瘤。结论胆囊腺肌瘤增生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由于长期慢性炎症修复增生引起,少数可引起恶性变,故以早期手术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