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心病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矫治术患者围术期监测及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选32例肺动脉平均压〉70mmHg的患者,采用主肺动脉置管法持续测压,并通过主肺动脉导管持续泵入前列腺素E1(5μg·kg^-1·min^-1),观察转流后和术后第3天的肺动脉压。结果肺动脉压出院时[(43.90±12.42)mmHg]与术前[(85.88±13.26)mmHg]比较,P〈0.01;术后第3天[(29.40±13.41)mmHg]与术中[(36.10±16.20)mmHg]比较,P〈0.05。结论以动力性为主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虽经外科治疗降低了肺动脉压力,但仍需在麻醉处理上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治疗肺血管阻力的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的患者资料。纳入71例患者,平均年龄(78.6±6.4)岁,女24例,男47例。按肺动脉收缩压(SPAP)值将患者分为三组:SPAP40 mmHg(1 mmHg=0.133 kPa;A组,10例),SPAP 40~60 mmHg(B组,42例)和SPAP≥60mmHg的患者(C组,19例)。并对三组患者TAVR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A、B、C三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2.22±0.44)级比(2.62±0.59)级比(3.12±0.70)级,P=0.003]、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54.11±9.31)mmHg比(56.88±18.40)mmHg比(44.35±18.30)mmHg,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1.73±7.17)%比(56.20±10.89)%比(49.08±15.29)%,P=0.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VR术后,总体上患者术后1周SPAP较术前下降[(42.10±9.49)mmHg比(47.02±13.74)mmHg,P0.001],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者术后1周SPAP出现明显下降,较术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一直延续至1个月、6个月随访。B组术后1周SPAP也出现下降(P0.001),1个月、6个月随访时,持续下降的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变化。术前A、B、C三组患者S PA 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9±4.54)mmHg比(47.02±13.74)mmHg比(65.76±8.95)mmHg,P0.001];术后1周,B、C组SPAP下降,但三组患者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29.55±2.89)mmHg比(40.74±7.23)mmHg比(51.74±7.12)mmHg,P0.001],且在这两个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S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三组患者SPAP术后1个月[(29.44±4.24)mmHg比(33.33±6.51)mmHg比(34.94±5.51)mmHg,P0.05]和术后6个月[(28.89±4.23)mmHg比(31.35±7.56)mmHg比(32.35±8.02)mmHg,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按TAVR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是否≥20%将患者分为两组。SPAP下降≥20%组术前STS评分[9.65(4.08,29.81)分比6.93(3.67,17.29)分,P=0.030]、LVEF升高值[(9.63±8.97)%比(5.77±6.56)%,P=0.048]显著高于SPAP下降20%组。logistic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TS评分≥8分、基线SPAP 40~60 mmHg是患者SPAP下降≥20%的相关因素。结论 TAVR能够有效降低AS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SPAP,且其效果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女性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女性PAH患者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16例、西地那非治疗组(B组)16例、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17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片5mg,1次/d;B组给予西地那非片50mg,3次/d;C组给予西地那非片50mg,3次/d,联合辛伐他汀片80mg,1次/d,疗程均为12周。试验前、后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并测量右室收缩压(RVSP)及6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A组治疗后QOL、RVSP和6-MWT分别为44.42±2.12、(69.12±3.23)mmHg和(312.12±5.13)m;B组治疗后分别为38.02±1.92、(59.72±2.42)mmHg和(331.78±5.62)m;C组治疗后分别为32.33±1.89、(50.86±2.27)mmHg和(355.22±6.76)m。三组治疗后QOL、RVSP及6-MWT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B组比A组明显(P〈0.05),C组较B组明显(P〈0.05),而C组较A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较西地那非单药更能有效降低女性PAH患者的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差异及其与肺动脉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02例,其中急性44例,慢性58例。所有患者均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将两组患者各自分为肺动脉压正常组与高压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急性组hs-CRP(24.0±13.4 mg/L)明显高于慢性组(5.2±4.6 mg/L)(P〈0.01)。急性患者中肺动脉压正常组与高压组hs-CRP无明显差异(P=0.338)。慢性患者肺动脉压正常组hs-CRP(3.3±3.0)明显低于高压组(9.5±4.7 mg/L)(P〈0.05)。慢性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组患者hs-CRP水平和肺动脉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慢性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肺动脉压显著相关。血清hs-CRP水平可用于PTE的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肺小动脉病变对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术后肺动脉高压正常化的影响。方法 对 5 2 3例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PBMV术前、后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 (PASP)、左房收缩压 (LA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因素 ,并将患者分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A组 )和非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B组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PASP由术前的 (89 6 9± 16 2 7)mmHg(1mmHg =0 133kPa)下降为术后的 (5 3 0 4±16 5 2 )mmHg ,B组患者的PASP值由术前的 (48 2 3± 11 4 7)mmHg降至术后的 (33 6 4± 9 0 1)mmHg。logistic回归表明 ,术前PASP水平高是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显著因素。A组中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比例 (4 5 % )明显低于B组 (42 5 % ) ;与B组比较 ,A组患者无论在术前、术后LASP与PASP均缺乏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由于继发性肺小血管改变引起的“二级狭窄”是造成PBMV术后肺动脉压力不能恢复至正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患者肺动脉压(PAP)、动脉氧分压(PaO。)、C反应蛋白(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另选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后各组PAP、PaO:、CRP、ET-1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75%比90%),PaOz[(83.87±14.53)mmHg比(92.95±13.54)mmHg]显著升高,平均肺动脉压(mPAP)[(55.43±9.65)mmHg比(45.52±8.89)mm-Hg]显著下降,CRP[(6.37±2.12)mg/L比(3.29±0.84)mg/L]和ET-1[(52.37±20.79)ng/L比(40.29±16.04)ng/L]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两组治疗后LVEF升高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丹参JIJ芎嗪注射液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右心功能,降低平均肺动脉压,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伴有差异性发绀的青少年患者在联合靶向降肺压治疗下实施封堵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差异性发绀、接受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并联合靶向降肺压药物治疗患者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前、后的肺动脉压力、肺循环阻力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封堵术后3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102±21)mmHg/)S.(124+11)mmHg,P=0.125]、肺总阻力[(17.35±4.79)Wood US.(21.31±3.41)Wood,P=0.125]、肺小动脉阻力[(15.61±4.77)Wood US.(19.39±3.18)Wood,P=0.125]及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102+37)mmHgm(111±34)mmHg,P=0.750]与封堵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者中1例术前行肺活检,提示为肺动脉高压Heath-EdwardsI-Ⅱ级病理改变。3例封堵术后血氧饱和度均上升至正常,治疗后短期内生活质量提高,术后1年后起则频繁出现右心功能衰竭或因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引起频繁咯血,2例在术后3年余死亡。结论当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差异性发绀时,在联合靶向降肺压治疗的前提下,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短期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并不能改善生存时间及预后。进行肺活检了解肺血管病变程度时.建议多点取材,结合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治疗后应该长期随访,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先天性房室问隔缺损患者的术后效果。方法对32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常规补片矫治术的17例,进行单向活瓣补片矫治术的15例,术后分析两组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死亡率。结果常规补片矫治组死亡3例,死亡率17.65%,2例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死于右心衰;活瓣补片矫治组死亡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与DIC,死亡率6.67%,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较之常规补片矫治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常规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3.2±22.6)mmHg,术后平均(85.4±17.9)mmHg,活瓣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0.4±19.5)mmHg,术后平均(57.8±12.3)mmHg,大多数患者肺动脉压逐渐下降,其中活瓣补片组肺动脉压下降比常规补片组明显。活瓣矫治组回访5例,心功能均Ⅱ级;常规补片矫治组回访6例,心功能Ⅱ-Ⅳ级。结论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能有效地降低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双向分流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同时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前综合评估,手术适应症的严格掌握是降低先心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患者死亡率、提高术后近中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心电向量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62例COPD患者依超声心动图分为无肺动脉高压组(A组)23例,肺动脉高压组(B组)22例,肺动脉高压并右心室肥大组(C组)17例。记录立体心电向量图,分析肺动脉压升高和右心室肥大对QRS最大向量及心室复极梯度振幅、方位,空间QRS-T夹角、比值的影响;对B组进一步分析肺动脉压升高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①QRS最大向量方位角、心室复极梯度方位角:B组较A组、C组较B组负值均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QRS-T夹角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B组QRS-T夹角、心室复极梯度方位角均与肺动脉压升高程度直线相关(r1=0.89,p1〈0.05;r2=-0.86,p2〈0.05)。结论立体心电向量图QRS最大向量方位角、QRS-T夹角、心室复极梯度方位角均有助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高压并右心室肥大的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测量左、右心室Tei指数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手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A组),60例ASD患者,其中无合并肺动脉高压者30例(B组),合并肺动脉高压者30例(C组)。应用TDI记录二、三尖瓣环的频谱图,测量相关时间间期,计算出左、右心室Tei指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前右室Tei指数增加(P〈0.05),C组术前左、右室Tei指数均增加(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B组术后左室及C组术后左、右室Tei指数均降低(P〈0.05);结论Tei指数可以敏感地反映ASD患者手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是评价其心室整体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肺血管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PH病理的关系,探讨其在CHD并P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112例左向右分流CHD患者按肺动脉平均压(MPAP)高低分为正常组(MPAP〈20 mmHg)33例,PH组(MPAP〉20mmHg)55例,重度PH组(MPAP〉70 mmHg)24例。三组均行肺活检术,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肺血管组织中TGF-β1、C-MYC癌基因的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主要分布于肺动脉内皮细胞、肺动脉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的胞质中,且有片状分布。C-MYC癌基因主要分布于肺动脉内皮细胞、肺动脉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的胞核中。TGF-β1和C-MYC癌基因表达强度(A)随肺小动脉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升高,在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二者表达与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和C-MYC癌基因在CH合并PH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生物学作用,TGF-β1对C-MYC癌基因起正性诱导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术前、术后肺动脉一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的变化,以评估手术效果。方法2004-2007年吉林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诊治1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3~57岁。首先通过右室左侧位造影,根据肺动脉瓣环直径选择扩张球囊;用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及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A瓣压差的方法分别测定扩张前、后压差变化;并于术后随访平均(23.2±12.4)个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为随访指标。结果16例PBPV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力阶差由术前的39-203mmHg降至2-95mmHg(P〈0.01),术后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34~179mmHg降至4-48mmHg(P〈0.05)。术后(23.2±12.4)月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PV可显著缩小压差,其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PKRP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77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90例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前列腺电切术(PKRP),B组87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分别在术前1 d(T1)及术后1(T2)、3(T3)7、d(T4)抽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A组仅红细胞比容术后较术前降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P〈0.01);B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术后较术前增高(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1),与A组相比,P均〈0.05。认为PKRP患者围术期血流变学指标变化不大,该手术特别适合高危BPH患者,是治疗BPH的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探讨心脏移植患者术前肺动脉压力和肺循环阻力与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关系,及降低因术后早期肺动脉高压造成右心功能损害的临床措施。方法54例接受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45nmmHg(1mmHg=0.133kPa)或〈45mmHg,分为Ⅰ组34例和Ⅱ组20例。统计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指数(CI)、肺循环阻力(PVR)、中心静脉压(CVP)。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术后60h内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PVR、CI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床旁超声分别监测和评价术后3、7、14、21天和1个月时的三尖瓣反流程度。术后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维护治疗措施包括利尿、NO吸入、静脉注射前列环素(llomedin 20)、血液滤过等。结果本组患者无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Ⅰ、Ⅱ组患者术前的sPAP分别为(60±12)mmHg和(25±9)mmHg(P〈0.01);PVR分别为(358±150)dyn·s^-1·cm^-5和(140±68)dyn·s^-1·cm^-5(P〈0.01)。术后早期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Ⅰ组24/34(70.6%)例,Ⅱ组7/20(35.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患者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力和PVR仍明显高于Ⅱ组患者,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后才逐渐下降至正常或仍维持偏高水平。Ⅰ组患者术后早期三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高于Ⅱ组患者(P〈0.05),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移植患者术前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是影响术后早期右心功能的关键因素。通过有效的降低和防治术后早期肺动脉高压,降低右心负荷,可以明确降低和缩短因肺动脉高压造成术后早期右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利于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恢复并维持良好的远期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min步行距离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评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手术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58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34.5±10.2)岁。心脏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将58例患者按sPAP分为3组,A组20例患者,30mmHgsPAP50mmHg(1mmHg=0.133kPa),B组20例患者,50mmHg≤sPAP70mmHg,C组18例患者,sPAP≥70mmHg。所有患者经手术完全矫治心脏畸形。手术前后测量sPAP及6MWT。术后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手术前A、B及C组的sPAP分别为(33.3±7.1)mmHg、(58.6±12.1)mmHg及(73.6±12.5)mmHg;手术后3组的sPAP分别为(25.5±5.8)mmHg、(38.8±12.5)mmHg及(64.8±11.5)mmHg;与手术前相比3组sPAP均明显下降,P0.05。手术前A、B及C组的6MWT分别为(420.2±33.3)m、(354.2±48.3)m及(320.2±41.3)m;手术后3组的6MWT分别为(440.8±22.5)m、(400.8±35.7)m及(340.2±38.2)m;与术前相比3组均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后6MWT提高最明显,P0.01。A、B及C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2±2.3)h、(8.6±4.3)h及(14.2±6.6)h;术后ICU停留时间分别为(1.0±0.4)d,(2.1±1.1)d及(5.3±2.1)d。组间比较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较A、B组为长。结论:心脏手术前后重复6MWT能够评价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情况,评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压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43例PDA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手术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76±51)mmHg比(46.26±17.26)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39.47±17.11)mmHg比(15.84±10.74)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54.72±19.21)mmHg比(28.53±14.41)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001),PADP下降程度比PASP更明显[(0.54±0.38)比(0.38±0.15),P=0.012];PDA患者介入治疗后PASP、MPAP下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04,P=0.012;B=-0.006,P=0.009);术后MPAP下降程度与动脉导管管径呈正相关(B=0.022,P=0.01)。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对动脉导管未闭有益,应在年龄较小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云英  徐永前 《山东医药》2010,50(26):49-49
目的观察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卵巢囊肿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行单侧卵巢囊肿剥除术(A1组)、12例行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A2组),术中均采用单极电凝止血。28例卵巢囊肿患者行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者,单侧15例(B1组)、双侧13例(B2组),卵巢创面缝扎止血。术前、术后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采血时间在月经周期2-4 d。结果 A1、B1、B2组手术前后血清E2、FSH相比,P均〉0.05;A2组术后血清E2下降、FSH升高,与术前相比,P均〈0.05;A1、A2组术后血清E2、FSH相比,P均〈0.05;A1、A2组与B1、B2组术后血清E2、FSH相比,P均〈0.05。结论腹腔镜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拟合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压力-容积环并计算相关参数,研究右心室-肺动脉耦合的相关机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住院的34例PAH患者以及5例卵圆孔未闭拟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患者,根据肺动脉平均压分为三组:对照组(5例),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即卵圆孔未闭患者,1 mmHg=0.133 k Pa);A组(9例),25 mmHg≤肺动脉平均压50 mmHg;B组(25例),肺动脉平均压≥50 mmHg。PAH入组标准遵照最新的欧洲PAH指南,所有入组患者实施侵入性导管压力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通过GetData软件将压力进行数字化处理,CMRtools 3D导出右心室-容积的数据,拟合压力-容积环并计算最大压力(P_(max))、收缩末期弹性(Ees)、动脉弹性(Ea)等相关参数。比较三组患者压力-容积环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 B组患者右心室P_(max)显著高于对照组[(207.88±65.67)mmHg比(53.05±12.87)mmHg,P0.05]、A组[(207.88±65.67)mmHg比(134.73±26.38)mmHg,P0.05],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34.73±26.38)mmHg比(53.05±12.87)mmHg,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Ees较对照组[(1.39±0.91)比(0.60±0.28),P0.05]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Ees显著高于对照组[(1.53±0.97)比(0.60±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Ea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74)比(0.39±0.15),P0.05],而Ees/Ea显著低于对照组[(1.12±0.47)比(1.62±0.5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AH早期,右心室保持了最初的收缩力,能够克服轻微增高的后负荷,右心室-肺动脉耦合效率良好,随着肺动脉平均压力进一步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强,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收缩力来对抗后负荷的升高,而收缩力增强的幅度并不能抵抗后负荷的变化,因此出现右心室-肺动脉耦合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1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0岁以下继发孔型ASD患者,全部患儿在氯胺酮全麻下行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压力,并完成封堵治疗.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ASD直径、心胸比值和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1年,并按缺损直径和年龄分组.结果 本研究共359例患儿,男130例(36.2%).平均年龄(5.8±2.2)岁(2~10岁),平均体重(21.0±7.1) kg (10~57kg),平均缺损直径(13.6±5.6) mm(5~30 mm),体表面积矫正缺损直径为(17.0±7.1) mm/m2(1.3~41.0 mm/m2),平均肺动脉收缩压(40.8±8.7 mmHg) (15~67 mmHg)(1 mmHg=0.133 kPa).318例(88.6%)患者心导管测量存在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均正常;肺动脉压力不随房间隔缺损直径增大而升高(P>0.05);10岁以下儿童肺动脉压力与年龄和体表面积矫正的缺损直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10岁以下继发孔型ASD患儿,心导管检查所测肺动脉压力与患儿年龄和体表面积矫正的缺损直径无关,与缺损直径无简单线性关系,压力不随缺损直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