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预防医学教研室(710032)李振钢综述黄力子审校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起始于牙齿表面朝向牙髓的、牙齿硬组织局限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1]。龋病的防治仍是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证实生物电和电化学机理在龋病发病中的作用,作者以电化学方法制造了人工龋模型的实验。结果证明:用电化学方法可制造出深达牙本质层且更加近似自然龋的类龋洞。这种类龋洞用现有化学方法是不能从牙釉质表面制造出来的。本研究为龋病发病的生物电化学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用高电阻测量汁测量新鲜离体牙牙冠表面各点和髓室之间电阻的结果,发现牙尖的电阻值最高,牙颈部釉质覆盖面次之,窝沟及牙颈部牙骨质覆盖面电阻值最小,经统计处理相差极显著,电阻值大的部位,为抗龋部位;电阻值小的部位,为龋病好发部位。本研究结果印证了黄力子1990年提出的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腐蚀电流最容易通过牙冠电阻值小的部位而导致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龋变牙面出现氧化还原电位(Eh)的机理。方法 实验1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龋变组织及唾液中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含量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2利用牙齿表面电位测试仪测出龋变牙面Eh后,分别在龋洞内滴入0.5ml生理盐水和SOD生理盐水稀释液,观察二者对Eh的影响。结果 实验1发现龋变组织内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含量高于该患者唾液近100倍;实验2发现龋洞内滴入SOD生理盐水稀释液后,其Eh迅  相似文献   

5.
牙周炎和龋病发病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深化牙周炎和龋病的病因认识。方法短时间(1a)内在口内初诊成人(18~50岁)中,选择重度慢性牙周炎(CP)患者70例和龋敏感(CS)患者50例,检查CP组患者的牙体龋坏情况及CS组患者的牙周状况,探讨牙周炎和龋病两者发病的关系。结果CP患者口腔中确实少有龋齿,CP和CS组的龋齿指数(DFS)分别为1.46±2.60和17.32±7.55(P<0.001);CS患者的牙周情况较好,CS和CP组的牙周治疗需要指数(CPTNI)分别为0.98±0.63和3.24±0.62(P<0.001),CS和CD组的失牙数无显著差别,分别为1.90±3.34和1.10±1.85。仅发现3例患者(2.4%)既符合CS又符合CP组条件。结论:牙周炎和龋病的发病可能有对抗倾向,两者生态联系和相互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预防龋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茶浸液中氟对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菌)致龋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分析。方法 用致龋性食物和茶浸液饲养接种了S.Sobrinus6715菌株的大鼠磨牙,观察茶浸液对变链菌的生长及致龋作用影响,设龙井茶(B组)、乌龙茶(C组)、涪陵红茶(D组)各实验组与双蒸馏水对照组(A组)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牙菌斑指数和龋蚀指数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顺序为D组〉B组〉A组。此抑菌程度与茶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生物电化学已深入到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并为各门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如下。 1、电化学分析法在口腔医学诊断上的应用。 2、低频脉冲电磁场在高酸环境状态及其它辅助手段的配合下,应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 3、应用于生物体移植的金属材料腐蚀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美蓝对变形链球菌生长、产酸代谢的作用和对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代谢的作用,以及动物实验研究美蓝预防龋病的效果,为美蓝预防龋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培养液的吸光度A值;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培养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液的pH值;采用Keyes龋病评分法观察美蓝对Sprague-Dawley(SD)大鼠磨牙龋的预防效果。结果:①美蓝组细菌A值低于生理盐水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不同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3个处理组中均可检测到有机酸的产生,葡萄糖组有机酸的总量最多,美蓝组有机酸的总量最少。③美蓝组产酸液的pH值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E级和Ds级两级龋损中,美蓝组与蒸馏水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与氟化钠组相差不显著(P〉0、05);Dm级龋损仅见于蒸馏水组,美蓝组或氟化钠组均未发生;Dx级龋损在3组中均未出现。结论:美蓝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代谢和菌斑的产酸代谢,能够减少SD大鼠磨牙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口腔偏平苔藓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细胞在牙周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自从本世纪初就开始讨论,但至今不清楚,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发现牙周病原菌含有非特异地引起B淋巴细胞大最增生和分化的成分,导致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并且激活的B淋巴细胞可以释放多种效应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r,B细胞生长因子,抑制B细胞因子,淋巴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B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抗 ,自身抗体和其产生的上述效应分子引起牙周组织破坏。  相似文献   

11.
钙离子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但该类药物可以导致部分病人牙龈增生。该文分别从组织病理、组织代谢、药物浓度、牙龈上皮凋亡以及遗传免疫学等角度对钙离子拮抗剂导致牙龈增生的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龋变牙面负电位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龋变牙面负电位形成的机理。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龋变组织中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量,以同一患者唾液作对照。结果:龋变组织含有大量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结论:自由基及其未配对电子是龋变牙面形成负电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维甲酸诱导小鼠腭裂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胚鼠腭突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探讨胚鼠腭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TGFβ3、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BCL2的表达在RA诱导腭裂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镜观察胚腭的发育过程,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TGFβ1、TGFβ3、EGF及BCL2基因在胚腭中的表达。结果 RA引起双侧腭突的形成,使双侧腭突不能接触或接触后不能融合形成中嵴上皮带,以及可调控TGFβ1、TGFβ3、EGF及BCL2在鼠胚腭部的表达。结论 RA抑制中嵴上皮细胞(MEPM)增殖,引起双侧腭突的形成,诱导MEE细胞殿堂分化,使双侧腭突不能接触融合,而最终导致腭裂形成及TGFβ1、TGFβ3、EGF在鼠胚腭部表达的变化与RA诱导腭裂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的发病机理。方法 对口腔扁平苔藓患者64例及健康成人31例,采用微量全血^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含量。结果 OLP患者较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显著降低,每分钟脉冲数(CPM)(P<0.05),刺激指数(SI)(P<0.001);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R)显著下降(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无明显差异;血清中C3、C4含量无明显差异,IgA、IgG含量显著降低(P<0.001),而IgM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 OLP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采用电化学技术对种良、恶性肿瘤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的电流测得值明显大于良性肿瘤组织标本测得值,统计学分析上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该方法可推广运用到临床肿瘤患者的定性诊断和恶性肿瘤切除范围的判断分析上,该技术快速、简便、灵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牙周生物缓释药膜的体内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二甲胺四环素生物缓释药膜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正常组、牙周炎组和实验组,牙周炎组和实验组用细线结扎选用牙的牙颈部,口腔接种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粘性放线菌和具核梭形杆菌以形成牙周炎动物模型,实验组同时使用脱乙酰甲壳素作为载体加入二甲胺四环素制成的生物缓释药膜,治疗金黄地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观察比较三组牙周的各项指数变化,评价疗效.结果:实验组用药后,各项指数(龈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牙槽骨吸收值)均与牙周炎组有明显不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脱乙酰甲壳素作为载体加入二甲胺四环素的生物缓释药膜对金黄地鼠实验性牙周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具有一定的(P>0.05)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银纳米粒子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机理。方法首先采用水相合成法制备20 nm的银纳米粒子,然后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评价银纳米粒子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接着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蛋白质组学方法获得银纳米粒子作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200μM、20 nm银纳米粒子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用1 h、4 h、8 h后并未产生明显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银纳米粒子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增多而G0/G1期、G2/M期的细胞减少。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了三个时间点不重复的差异表达基因1593个,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三个时间点均发生差异表达的功能蛋白质25个。对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可能会影响细胞骨架、细胞膜、能量代谢和正常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进而对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等生理过程产生影响。结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是全面深入研究生物材料与细胞作用分子机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PLGA/HA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多孔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polyaiticglycolic acid/hydroxyapatite,PLGA/HA)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将5%和10%HA掺量的PLGA/HA支架材料注射到昆明小鼠腹腔内、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体内,选择全身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血液相容性试验、肌肉刺激试验等,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全身急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材料种植到小鼠及兔子体内后,动物一般情况良好,2周后体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生理参数未见明显变化;实验显示两种材料对兔混合血浆凝血功能无影响;溶血试验结果显示5%和10%的PLGA/HA的溶血率分别为2.67%和3.62%,均小于5%,完全符合医用材料对溶血试验的要求;肌肉刺激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材料埋植后局部未见红肿,4周时部分PLGA/HA材料开始降解,降解部分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PLGA/HA基本不存在抗原性,植入机体4周后,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结论:5%和10%HA掺量的PLGA/HA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