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BFH的影像表现.全部患者均经X线检查,其中MR检查6例、CT检查4例.结果 11例BFH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下肢,其中胫骨5例、股骨3例、腓骨1例;1例位于胸椎,1例位子骶骨.11例X线平片表现为偏心性(7例)或中心性(2例)溶骨性骨破坏区,边界清晰,薄层骨皮质完整,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边;4例CT平扫显示骨质破坏区为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影,3例位于膨胀的骨壳内,2例位于胫骨及1例位于胸椎的病灶穿破骨皮质,胸椎病灶形成软组织肿块;所有的病灶均未见骨膜反应.6例在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骨BFH的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男9例,女7例)BFH患者,其中股骨7例,胫骨4例,肱骨1例,桡骨1例,髂骨2例,腰椎1例。X线平片检查16例,CT平扫8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3例。结果影像学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界清楚,所有病灶均未见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X线示灶周硬化12例,病灶内呈磨玻璃样改变9例。CT示病变密度不均匀,呈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影,灶内见骨性分隔及骨嵴5例,骨皮质中断2例。MRI示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等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表现各异由病理组织成分不同所决定。结论 BFH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HF)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FH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19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在长管状骨14例,不规则骨4例(椎骨2例,骶骨1例,下颌骨1例),扁骨(肋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偏心性或中心性生长,病灶内见残留骨棘,周边见硬化边,骨皮质可部分断裂,未见明显骨膜反应,未见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病灶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T2WI呈较均匀稍高信号影,也可呈等高混杂信号,病灶内及病灶周边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较明显、持续强化。3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结论:B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从而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其中19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肱骨。MRI检查13例,CT检查11例,X线摄影检查9例。结果大部分病例呈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边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硬化边,少数膨胀不明显。X线摄影表现中7例伴有骨皮质变薄,1例骨皮质中断,3例病灶内可见骨性分隔和骨嵴。CT表现中大部分密度尚均匀,3例密度不均,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5例病灶内可见骨性分隔或骨嵴,5例病灶边缘可见扇贝样压迹,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MRI因肿瘤内部成分不同而表现多样,大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6例病灶周围可见不同程度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征象;镜下表现为旋涡状排列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内可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结论 BFH好发于四肢长骨,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综合分析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四肢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X线平片及MRI的影像特点及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四肢长骨BFH患者的X线平片及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行MRI检查.结果 9例BFH均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位于骨干者以纵向中心性膨胀为著,位于骨端关节面下者以横向偏心性膨胀破坏为著,所有病例边界清晰,2例病灶内呈较均匀低密度影,1例病灶内似见斑点状密度增高影,6例呈磨玻璃样密度,瘤内见不规则条状分隔,7例见间断性硬化边,1例可见层状骨膜增生.MRI中,2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多囊状,囊性部分呈等T1、长T2信号,病灶下部呈等T1、等T2信号,在T2WI中见大量线状低信号分隔;3例周围均见长T1、短T2的硬化环;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线状分隔明显强化.结论 四肢长骨BFHo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其像学及临床资料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非骺性骨巨细胞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非骺性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能否反映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非骺性骨巨细胞瘤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3.3岁。结果良性非骺性骨巨细胞瘤(1-2级)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肿瘤不侵犯到骨壳外。侵袭性者(2级)X线表现仍为溶骨性破坏,但肿瘤可突破到骨壳外,或形成双骨壳,并可突破骺板侵入骨骺。恶性者(3级)表现为严重的溶骨性破坏,无膨胀性,无骨壳,或出现多层隐约的骨壳。其中1例有棉絮样骨化。骨巨细胞瘤边缘筛孔征具有参考性的定性价值。结论非骺性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对骨巨细胞瘤组织的病理分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4例骨肿瘤患者行MSCT扫描后,做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三维重建(3D),四维重建(4D)4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MPR准确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MIP及3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4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及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4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原始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及骨膜反应的形态。结论MSCT后处理对病变的显示全面准确,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骨肿瘤做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并与^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进行比较。方法因怀疑恶性肿瘤或骨转移而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者55例,41例于^18F-FDG检查前后4周内进行了^99Tc^m-MDP全身骨显像。其中30例骨转移瘤患者,15例无骨转移瘤,10例^18F-FDG显像示可疑肿瘤直接骨侵犯(单独进行分析)。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93%,97%,100%,98%和95%,50%,75%,86%,77%,前者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骨显像(P=0.024,0.035,0.007);^18F-FDG显像发现30例骨转移瘤患者中的20例有骨外原发或转移肿瘤。10例^18F-FDG显像示可疑肿瘤直接骨侵犯患者中,4例被证实有骨受累,6例无骨受累,而骨显像对骨受累情况均作出了正确判断。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能发现骨外原发或转移性肿瘤;^99Tc^m-MDP骨显像对骨转移瘤也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正>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BFH)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骨肿瘤,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而成,发生于骨组织罕见,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13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下段持续性疼痛,劳累后加重入院。当地医院X线片诊断为右大腿内侧非骨化性纤维瘤,未行药物治疗。专科检查:右下肢外观无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95例骨转移瘤进行回顾分析,原发肿瘤常见部位顺次为肺癌、乳腺癌、鼻咽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等。X线表现为(1)溶骨型.(2)成骨型,(3)混合型。骨转移瘤好发于脊柱,其次为肋骨及骨盆。斑片状骨溶解是最常见X线改变。  相似文献   

11.
骨骼和软组织肿瘤^18F—FDG PET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F—FDG(1^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在肿瘤学领域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尽管有关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陆续发表的有关文献内容已涉及骨与软组织肿瘤病变良恶性鉴别、肿瘤恶性程度判断、治疗反应监测、肿瘤复发评价和骨转移肿瘤探测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骨旁骨肉瘤是一种发生于骨表面的低度恶性骨肿瘤,不同病损有不同的 X 线与组织学表现。作者为了证明骨旁骨肉瘤 X 线透亮区的组织学特征,特别是确定透亮区内是否含有间变病灶,从36例有高质量 X 线照片及与照片对应的巨检病理切片的骨旁骨肉瘤中发现18例(50%)有 X 线透亮区。女11例,男7例,年龄16—86岁;15例肿瘤累及股骨远端,3例累及股骨近端;术后随访2—15年。透亮区或在肿瘤内,或在分叶状肿瘤外的叶间裂隙;肿瘤内的透亮区可再分为深部(接近肿瘤与皮质骨分界面)与边缘(接近肿瘤边缘并远离其基底部)二  相似文献   

13.
文内报告的21例脊椎原发肿瘤包括Ewing 氏肉瘤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样骨瘤2例,骨母细胞瘤4例,神经纤维瘤病、骨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淋巴瘤及骨肉瘤各1例。脊椎骨易发生的原发肿瘤为E wing 氏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简称ABC)、良性骨母细胞瘤(BO)及骨样骨瘤(OO),大多数病例可依据病史,查体及骨骼检查易确诊。有一小部分少见的脊椎原发肿瘤可由CT 认证(例如,骨软骨瘤及可能的脂肪瘤),而另一些则只能依据组织学检查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T1及~(99m)Tc-MDP三相骨显像技术,探讨骨及软组织肿瘤~(201)T1摄取与~(99m)Tc-MDP三相骨显像时血流、血池及延迟MDP摄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动态增强影像进一步扩展了磁共振影像学在骨与软组织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鉴别肿瘤对放(化)疗的反应,探查放(化)疗后存留的肿瘤组织,明确肿瘤的骨内外侵犯范围,确定病理活检部位,鉴别肿物的良、恶性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 Histi-ocytoma,简称骨MFH)作为一种独立的肿瘤,1972年由Feldman首先报告,发病率仅为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0.5%—2%。国内近二十年来报告50余例。本文报告近年来经病理证实的10例并加以分析讨论,以提高对MF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一例22岁女患者,在有钙化的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中,发现有~(99m)Tc-焦磷酸盐聚集。此外肝脏表面的转移灶亦摄取~(99m)Tc-焦磷酸盐。趋骨放射性药物在骨外肿瘤的聚集与肿瘤已知的位置相一致,扩大了“骨扫描”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肿瘤骨是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本文收集了29例成骨肉瘤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具有典型、(线表现14例,分析肿瘤骨的形态、密度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观察恶性骨肌肿瘤微血管不均衡分布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病人的20例恶性骨肌肿瘤行CT灌注检查, 比较肿瘤外周区与中央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术后病理标本常规组织切片及S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比较肿瘤外周区与中央区的MVD,分析灌注参数与肿瘤MVD的相关性.结果 20例恶性骨肌肿瘤均表现为高灌注,BF和BV图像上均可清楚显示肿瘤;肿瘤外周区与中央区的最大强化速率(MER)和MVD存在显著差异(P<0.05),灌注参数与MVD呈正线性相关.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无创地反映恶性骨肌肿瘤具有丰富的周边血管.  相似文献   

20.
表观扩散系数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分析 18例膝周恶性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术前MR单次激励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 (MR SSEPI DWI)和术后标本定点取材的病理资料。计算肿瘤实质、瘤周水肿组织、肿瘤坏死部位及正常肌肉和骨髓组织的ADC值。结果 恶性骨肿瘤肿瘤实质 (骨内部分及骨外软组织肿块部分 )、瘤周水肿肌肉、瘤周水肿骨髓、肿瘤坏死及正常肌肉和正常骨髓组织的ADC值分别为 [(1 181± 0 2 36 )× 10 -3mm2 /s(骨内部分 )和 (1 15 8± 0 2 5 9)× 10 -3 mm2 /s(骨外部分 ) ]、(2 347± 0 2 33)× 10 -3 mm2 /s、(1 997±0 119)× 10 -3 mm2 /s、(2 2 30± 0 2 0 8)× 10 -3 mm2 /s、(0 4 86± 0 313)× 10 -3 mm2 /s和 (0 4 83± 0 2 88)×10 -3 mm2 /s。各不同组织间ADC值的差异有显著性学意义 (F =15 3 131,P =0 0 0 0 )。其中 ,肿瘤实质(骨内部分及骨外肿块部分 )的ADC值高于正常肌肉 (P <0 0 5 )及正常骨髓组织 (P <0 0 5 ) ,低于水肿肌肉及水肿骨髓组织 (P <0 0 5 ) ,也低于肿瘤坏死部位 (P <0 0 5 )。结论通过MR SSEPI DWI计算ADC值的方法 ,可以定量分析鉴别恶性骨肿瘤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部位 ,从而为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