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结合型雌激素(CE)和安宫黄体酮(MPA)联合应用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34例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7例,CE0.625mg与MPA2mg隔日口服交替应用,对照组17例,口服CD0.625mg/d,每月连续服用25d,后10d加用MPA4mg。两组均连续服用4周期,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碱性磷酸酶(ALP)及尿Ca/Cr比值。结果 实验组完成治疗者16例,对照组完成治疗者15  相似文献   

2.
倍美力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疾病,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快而导致骨量减少所致。雌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得到肯定[1]。目前国内使用的雌激素种类很多,我们选用了天然结合型雌激素——倍美力和孕激素联合治疗,现就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宝英 《北京医学》1995,17(6):350-352
测定北京房山区144例绝经前后妇女桡骨骨密度值及43例绝经妇女血清钙、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值。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增加,骨密度值显著下降。血清钙各年龄组变化不大。雌激素、降钙素绝经后逐渐降低,甲状旁腺素明显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绝经年限、孕次、人工流产次数、服用营养补品、经济水平、雌激素、甲状旁腺素是影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进而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合并腰椎骨折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50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骨折患者50例,记录并观察髋部、腰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 N 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 D[25-(OH)VitD]和血清 Ca2+。结果 P1NP、β-CTX 和25-(OH)VitD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与血清 P1NP 呈正相关(P <0.05),25-(OH)VitD 呈负相关(P <0.05),β-CTX 无相关性(P >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 P1NP、25-(OH)VitD 能够很好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风险,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未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妇女440例,记录其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及双侧跟骨骨密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和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体重指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延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上升,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者及肥胖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女性绝经后骨代谢水平的特点.方法 选择符合研究对象的358名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女性,测量骨密度(BMD)、钙(Ca)、磷(P)、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 ),按BMD值分为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汉族及维吾尔族妇女年龄、停经年龄、BGP、BAP、TRACP-5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妇女骨量减少组TRACP-5b明显高于正常组;骨质疏松组年龄、停经年龄、BAP、TRACP-5b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BGP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妇女骨量减少组停经年龄、BGP、TRACP-5b明显高于正常组;骨质疏松组年龄、BAP、BGP、TRACP-5b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停经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组中,维吾尔族25-(OH)VD-3水平明显低于汉族(P<0.05),BGP水平高于汉族(P<0.05);在骨质疏松组中,维吾尔族年龄及绝经年龄均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GP、BAP和TRAP-5b在两民族中各自都可以较早的反应出绝经后妇女在3组中骨代谢水平的差异性,可以作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检测指标;维吾尔族妇女和汉族妇女在维生素D代谢上可能存在着差异并影响到骨代谢.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CT对268例妇女行腰椎2~4骨密度测量及血清雌酮(E1)、雌二醇(E2)测定。其中未绝经者50例,绝经者218例。结果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E1、E2呈正相关,并随绝经年限的延长骨矿物质明显丢失,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提高。结论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产后妇女血钙(Ca)、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相关激素的变化,对38例产后妇女的BMD、血钙、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绝经后妇女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0名绝经后妇 女,可排除影响骨、脂代谢疾病,按照脂蛋白(a)水平[高Lp(a)≥300 mg/L]分成高Lp(a)组(n=40,平均年龄 58.81±10.89岁)和对照组(平均年龄57.33±9.78岁),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tiometry, DEXA)对研究对象腰椎正侧位、股骨进行骨密度测定,运用ELISA法1对血骨钙素(osteocalcin,OT)、尿I型胶原交 联N端肽(cross-linked N-Telopeptide of I collagen,NTX)及肌苷进行检测。结果 高Lp(a)组血骨钙素值偏高(P< 0.05),股骨总骨密度值偏低(P<0.05),Lp(a)与股骨多个部位骨密度负相关。结论 Lp(a)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 代谢的一个因素,Lp(a)可能通过影响骨转换而影响股骨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与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我院的绝经后iBPPV妇女作为iBPPV病例组,选取30例同期就诊于我院的骨质疏松绝经妇女作为骨质疏松病例组,选取28例同期本院体检中心绝经后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三个观察组分别检测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MD),以最低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同时检测三个观察组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Ca、P、碱性磷酸酶(ALP)、骨合成标志物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1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并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iBPPV病例组、骨质疏松病例组和对照组的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Ca、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1NP和β-CT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值与iBBPV的发生有关(P0.05),其余因素(Ca、P、ALP、P1NP和β-CTX)与iBBPV的发生无关(P0.05)。结论绝经妇女iBPPV与BMD变化存在相关性,但未发现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代谢生物标志物有相关性,提示绝经妇女iBPPV的发病与骨代谢异常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对iBPPV诊断、治疗、预后评定和预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其中无骨折患者29例(无骨折组),合并腰椎骨折患者31例(骨折组),检测并比较两组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和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PINP、β-CTX、25-(OH) VitD、N-MID],分析各骨代谢生化指标与腰椎骨折相关性。结果:两组髋部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PINP、β-CTX高于无骨折组,25-(OH) VitD低于无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N-MID高于无骨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与PINP呈正相关(P<0.05),与25-(OH) VitD呈负相关(P<0.05),与β-CTX和N-MID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INP、25-(OH) VitD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相关,加强对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为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综合诊治和预防寻找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绝经期妇女30例及对照组30例,均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选择频率7~12MHz线阵专用血管探头,于前、侧颈部两个方向行连续纵、横切面探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的数量,软硬斑块及其形态;对所有病例均检测骨钙素(BGP),并用双能X线测定骨形态发生蛋白(BMD),用SMAC技术检测碱性磷酸酶(ALP)、Ca、P含量。结果绝经期妇女BGP、BMD明显降低的同时,超声特点表现突出的为软斑块,突出于管腔内膜面.局部呈不同程度的低回声,硬斑块为局部回声增强,BGP、B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LP增高(P〈0.05)。Ca、P无变化。结论绝经期妇女BGP、BMD降低的同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雌激素水平降低,与骨代谢、骨密度密切相关,与软、硬斑块的形态有关。因此检测BGP、BM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最佳方法。方法:对161例绝经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艾本、考克和雷洛昔芬联合治疗一周,观察其骨痛缓解情况及骨密度改善情况。结果:骨痛缓解率达99.4%。骨密度于6个月时有效率达98.8%。治疗前骨密度为0.4669±0.04,治疗后6个月时为0.7649±0.0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艾本、考克、雷洛昔芬三药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用药时间短、维持时间长、效果可靠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68名妇女的空腹尿钙/肌酐、尿羟脯氨酸/肌酐及141名妇女的血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的分析,评价了绝经前后妇女骨代谢变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妇女绝经后较绝经前、50岁后较50岁前其骨吸收和骨形成都显著增快;骨吸收速度上升后无下降趋势,骨形成速度的上升持续约20年后略有下降;骨吸收和骨形成速度的增快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最佳方法.方法 对161例绝经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艾本、考克和雷洛昔芬联合治疗一周,观察其骨痛缓解情况及骨密度改善情况.结果 骨痛缓解率达99.4%.骨密度于6个月时有效率达98.8%.治疗前骨密度为0.4669±0.04,治疗后6个月时为0.7649±0.0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艾本、考克、雷洛昔芬三药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用药时间短、维持时间长、效果可靠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妇女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市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方法:选绝经后妇女138例,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VDR基因,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其L2~4,颈、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结果:VDR基因BB、bb、Bb分别占5.07%、53.63%、41.30%。绝经后妇女VDR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OP)分别为:BB占85.7%、bb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及骨矿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36例绝经后妇女给予尼尔雌醇lmg/2w观察1年。结果显示:(1)血清ALP、空腹尿Ca/Cr和HPr/C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未服用尼尔雌醇经1年观察桡骨骨矿含量平均减少4.03%,服用尼尔雌醇1年后则增加10.34%;(3)骨质疏松发生率从眼药前的41.7%降至服药后的25.0%。  相似文献   

20.
111例绝经后妇女的体态与骨密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111例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根据BMD测定结果与正常成BMD峰值相比较的标准差分成两组:≤-2.0者63例为骨质疏松组;〉-2.0者48例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