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冠脉)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回顾性分析我院33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急诊PCI支架置入即刻,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冠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冠脉无复流患者42例,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由其余294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5例,为正常血流组.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心脏性猝死和非致命性心脏事件.结果无复流组发生充血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脏性猝死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无复流组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冠脉血流正常组.结论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强烈提示AMI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87年5月至2001年5月869例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69例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为67例,占7.7%.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患者中以年龄较轻,多无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大量吸烟者居多为特征.结论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中医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61例STEMI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人1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探寻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STEMI病人年轻男性多见,多有大量吸烟史,情绪刺激为诱因。结论冠脉痉挛和冠脉内血栓形成并自溶是STEMI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梗死有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入院的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少、多无心绞痛史、多在应激情况下发病、心梗部位留有节段性运动异常少、心梗部位以下壁居多。结论梗死原因可能与冠脉痉挛、血栓自溶、冠脉栓塞、冠脉解剖异常、主动脉夹层、冠脉造影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甲亢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冠脉痉挛与变异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脉痉挛与变异型心绞痛(V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对30例AMI和14例VA患者施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冠脉狭窄>50%为CAG阳性。结果 在30例AMI患者中有4例CAG正常,在14例VA中,CAG正常2例,狭窄程度在50%~90%的12例。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冠脉痉挛在VA和AMI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冠脉痉挛不仅可以发生在有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亦可以发生于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MINC)患者的随访 ,探讨其临床预后 ,并分析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1987至 2 0 0 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 0例 (A组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造影正常 (冠脉造影狭窄程度小于 2 0 % )患者。同时随访了 12 9例 (B组 )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与A组相匹配的冠脉造影严重狭窄 (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 >5 0 %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期、远期预后及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史、危险因素个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住院期间LVEF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相似 (6 7± 4 0比 6 8± 34月 )。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 MINC患者急性期、远期预后明显好于MICS患者 ,冠心病危险因素明显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变异性心绞痛(VA)做为心绞痛(AP)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特别是冠状动脉痉挛,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药物诱发实验、尸检等已证实冠状动脉痉挛可以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上,亦可以发生在冠脉病变完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是正常的冠脉病变,因急性冠脉痉挛而导致冠脉闭塞出现心肌梗死、猝死的病例临床上亦不少见,即使对于有狭窄的冠脉病变的VA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2例NSTEMI患者与21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STEMI患者与STEMI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构成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速或室颤、房颤或房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KillipⅢ~Ⅳ级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较低,而基础病变较重,远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脉造影正常的女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冠脉造影正常但存在慢血流的女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片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功能标记物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6.74%,优于对照组的53.49%(P<0.05);观察组治疗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等血管内皮功能标志物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与对照组的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降低血浆ET-1浓度;提高NO含量,有效保护冠脉造影正常的女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无狭窄的心绞痛患者其心绞痛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新近研究表明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冠状动脉血管调节能力下降可能是其原因之一,许多内皮释放因子可能起一定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临床有心绞痛证据、冠脉造影正常患者血浆内皮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5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患者血浆的CRP水平,其中单支病变30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25例;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结果 CRP 水平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型心绞痛组(F=1.826,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4.232,P<0.01)及急性心肌梗死组(F=6.745,P<0.01)的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冠心病组中,双支病变组(F=7.925,P<0.01)以及三支病变组(F=9.467,P<0.01)中CRP 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RP水平与冠心病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同期经左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瘤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02例,冠状动脉正常的后室壁瘤11例,比例为5.4%(11/202)。均为男性,有大量吸烟史,无梗死前心绞痛史。11例均未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1例病人行尿激酶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2年均存活。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可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人,多见于男性及大量吸烟病人,发病机制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侧支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建立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附2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1 例微血管性心绞痛。结果 静息心电图9 例正常,12 例有缺血性ST- T 改变,超声心动图21 例正常;心绞痛发作或运动时21 例ST 段压低≥1m m ;平板运动试验21 例阳性;16 例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21 例正常,其中15 例行左室造影正常。结论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由于小冠状动脉扩张贮备降低或异常收缩而导致的心肌缺血。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平板运动试验等无创性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对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效果好。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4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急诊CAG STEMI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择期CAG STE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和闭塞情况。结果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相关动脉;择期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仍高于其余梗死相关动脉;OMI组中,各梗死相关动脉无明显差别;N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高于其余动脉。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OMI组、NSTEMI组(P<0.001),O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NSTEMI组(P<0.01),择期CAG STEMI组与NSTEM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时常不能及时发现就诊,需要提高对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识别和及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周后闭塞率明显降低,近一半的患者达到TIMI 2~3级血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率较低,可能是无ST段抬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209例发病在12h内的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3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2例,其中梗死相关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患者(分叉病变组,BF)247例(20.4%),为非分叉病变的患者(非分叉病变组,NBF)962例(79.6%)。观察BF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急诊PCI的成功率及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BF组和NBF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Ⅲ~Ⅳ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变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BF组中220例(89.1%)只在主支置入支架,102例(41.3%)应用导丝保护边支,27例(10.9%)主支及边支均置入支架。BF组与NBF组主支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比98.2%,r=2.10,P=0.15),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比3.2%,x^2=1.53,P=0.22),术后1年随访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2%比12.5%,x^2=0.51,P=0.48)。结论AMI患者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急诊PCI治疗有较高成功率,近期及远期疗效与AMI患者非分叉病变类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罪犯血管自发再通(SR)的临床和造影特征,并评价其临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符合条件的STEMI患者共3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SR组和非SR组,所有患者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析2组临床和造影特点。平均随访时间为(15±7)个月,应用Kaplan-Meiers生存曲线分析SR对急性STEMI患者无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生存的影响。结果:SR组梗死前心绞痛、胸痛缓解、T波倒置、罪犯血管中远段病变比例、入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随访LVEF高于非SR组,血栓抽吸比例、肌钙蛋白I (cTNI)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非SR组(P均<0.05)。SR组院内MACE低于非SR组(16.4% vs 37.4%,P=0.001)。Kaplan-Meiers生存分析显示SR组(Log Rank=4.187,P=0.041)外院随访无MACE生存率高于非SR组(P<0.05)。结论:急性STEMI罪犯血管SR的患者具有更多梗死前心绞痛及胸痛缓解、T波倒置多见、罪犯病变距离冠状动脉开口远、血栓负荷小、炎症反应轻和心肌梗死面积小等临床特征,其短期和远期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4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6例(UA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AMI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2例(SA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患者作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回顾性顺序匹配275例患者(CAG指导组),对比两种策略对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OCT指导组中,OCT评估发现斑块脱垂151例(54.9%),支架贴壁不良113例(41.1%),支架近和/或远端夹层38例(13.8%),其中3例(1.1%)同时发生支架近端和远端夹层,38例远端夹层患者中,需行补救性置入支架2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OCT指导组与CAG指导组比较,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2)。结论与单纯CAG指导相比,OCT指导的PPCI并不能降低6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