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程对糖尿病皮肤和真皮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制备不同病程糖尿病模型,对皮肤中的组织生化和真皮FB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检测。结果短程糖尿病皮肤厚度变薄,糖含量升高,且病程至8周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蓄积,真皮S期细胞比例升高和单位面积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减少。高糖和AGE-HSA导致真皮FB生长抑制和凋亡,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糖尿病皮肤随着病程延长,病理生理异常会不断加重;糖尿病真皮FB的生物学改变与皮肤高糖和AGEs蓄积存在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大鼠离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AGE修饰人血清白蛋白(AGE-HSA),加入分离自正常SD大鼠背部表皮组织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体系(终浓度60μg/ml,AGE-HSA组),并设空白对照组.以噻唑盐(MTT)比色法测定2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12、24 h贴壁率(以吸光度值表示);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数;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整合素α3的表达;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伪足形成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微丝形态变化.结果 AGE-HSA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12 h的贴壁率分别为0.112±0.022、0.122±0.004(P<0.05),培养24 h的贴壁率分别为0.173±0.012、0.267±0.024(P<0.05);划痕实验迁移细胞数分别为(7±4)和(61±11)个/HP(P<0.05),Transwell实验迁移细胞数分别为(72±18)和(288±52)个(P<0.05);角质形成细胞整合素α3表达量分别为(3.2±1.2)%和(36.6±11.2)%(P<0.05).AGE-HSA组细胞的伸展、伪足形成及微丝形成均受到抑制.结论 高糖环境下AGE的大量蓄积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及其受体途径以及整合素细胞内转导途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Lu SL  Qiao L  Xie T  Yang YM  Jin SW  Qi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7):1899-1902
目的研究血糖及皮肤组织糖含量对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以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并造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测定伤前、伤后第1天、3天、5天、7天、10天和14天的血糖、皮肤或创面组织糖含量;大体和组织学动态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伤前和伤后3d、7d和14d检测表皮细胞增殖周期。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27.28mmol/L±0.80mmol/Lvs4.65mmol/L±0.14mmol/L,P<0.01);皮肤组织创面中局部的糖含量与血糖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r=0.881,P<0.05),糖尿病组大鼠浅二度烫伤创面局部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烫伤组(14.2mmol/L±3.0mmol/gvs4.5mmol/L±0.5mmol/g,P<0.01)。糖尿病烫伤创面愈合明显延迟,新生上皮明显减少,表皮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百分比增殖较正常大鼠显著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局部创面组织糖含量增加与血糖变化密切相关,而创面局部糖含量的增加与创面愈合延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糖环境可抑制浅二度烫伤创面表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表皮细胞增殖相关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的增殖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6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糖尿病大鼠以STZ诱导。成模后8周,二组同时采集背部皮肤,观察表皮的组织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Westernblot检测细胞增殖调节因子cyclinD1、cyclinB1和cdk4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表皮细胞丝裂期促进因子(MPF)的组蛋白激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表皮结构欠清晰,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表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S期和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P<0.05);糖尿病组cdk4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间cyclinD1、cyclinB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表皮细胞MPF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表皮细胞处于明显增殖抑制状态,这种增殖抑制可能与cdk4的低表达和MPF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的增殖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6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糖尿病大鼠以STZ诱导.成模后8周,二组同时采集背部皮肤,观察表皮的组织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调节因子cyclin D1、cyclin B1和cdk4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表皮细胞丝裂期促进因子(MPF)的组蛋白激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表皮结构欠清晰,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表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S期和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P<0.05);糖尿病组cdk4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间cyclin D1、cyclin B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表皮细胞MPF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表皮细胞处于明显增殖抑制状态,这种增殖抑制可能与cdk4的低表达和MPF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能否改善由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导致的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损伤.方法 将培养的健康成人外周血EPCs置于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AGE-HSA)的培养基中培养,分别为人血清白蛋白(HSA,对照组),AGE-HSA 50 mg/L(AGE-HSA 50 mg/L组)、AGE-HSA 100 mg/L(AGE-HSA 100 mg/L组),AGE-HSA 200 mg/L(AGE-HSA 200 mg/L组),AGE-HSA 200 mg/L+罗格列酮10 nmol/L(AGE-HSA+罗格列酮组),AGE-HSA 200 mg/L+抗AGEs受体(RAGE)抗体50 mg/L(AGE-HsA+RAGE组).另设立一个空白对照组.检测EPCs的增殖、黏附、迁移、NO分泌能力、凋亡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分泌情况.结果 AGE-HSA 200 mg/L组的EPCs增殖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37.7±6.3)%(P<0.05),显著低于AGE-HSA+罗格列酮组的(89.3±5.9)%(P<0.05).AGE-HSA 200 mg/L的黏附细胞数、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0.2±1.3)、(15.0±2.1)个/高倍视野,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35.6±1.5)、(28.6±2.8)个/高倍视野(P值均<0.05).AGE-HSA 200 mg/L组的凋亡率为(15.2±1.0)%,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4.6±0.8)%(P<0.05).AGE-HSA+罗格列酮组的黏附细胞数为(31.2±2.6)个/高倍视野,迁移细胞数为(21.6±3.1)个/高倍视野,凋亡率为(6.1±0.9)%,与AGE-HSA 200 mg/L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GE-HSA+罗格列酮组的EPCs培养上清液中的NO含量为(16.2±1.0)μmol/L,显著高于AGE-HSA 200 mg/L组的(10.2±0.5)μmol/L(P<0.05),VCAM-1为(5.2±0.04)μg/L,显著低于AGE-HSA 200 mg/L组的(6.2±0.1)μg/L(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够改善AGEs导致的EPCs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大鼠早期皮肤改变与血清炎性介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早期皮肤损害的组织病理特点与血清炎性介质的变化。方法将50只8~10周龄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25)、DM组(n=25);25只建立DM大鼠模型,其中3只死亡。两组于第4、8、12周末各处死4只,取背部皮肤标本,以观察DM大鼠皮肤早期改变;其余大鼠在第16周末抽取心脏血测定TNF-α、IL-6、C-RP的水平,并处死取皮肤,进行病理学观察及测量皮肤全层与真皮厚度。结果第16周末DM组的TNF-α(1.45±0.67)ng/ml、IL-6(135.05±43.39)pg/ml、C-RP(3.51±0.62)mg/L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6±0.60)ng/ml、(99.92±32.36)pg/ml、(2.54±1.31)mg/L]明显增高(P<0.05)。测微尺测量表明DM组大鼠4、8、12、16周皮肤全层均变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DM组各时相点表皮厚度较正常对照组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DM组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真皮层胶原萎缩、肿胀、退化变性,皮下脂肪进行性萎...  相似文献   

8.
糖基化细胞外基质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皮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糖基化对成纤维细胞(FB)黏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测定;体外将FB的ECM糖基化处理,观察FB细胞的形态变化和糖基化基质对其黏附、增殖能力的影响,以非糖尿病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FB的细胞浆和ECM中AGEs的阳性表达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皮肤;体外糖基化基质上接种的FB较小,胞体突起既少又短,黏附的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接种1 h,黏附细胞增多,逐渐与对照组接近,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的ECM被糖基化,产生的AGEs可抑制FB的黏附、增殖,可能是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皮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糖基化对成纤维细胞(FB)黏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测定;体外将FB的ECM糖基化处理,观察FB细胞的形态变化和糖基化基质对其黏附、增殖能力的影响,以非糖尿病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FB的细胞浆和ECM中AGEs的阳性表达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皮肤;体外糖基化基质上接种的FB较小,胞体突起既少又短,黏附的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接种1 h,黏附细胞增多,逐渐与对照组接近,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的ECM被糖基化,产生的AGEs可抑制FB的黏附、增殖,可能是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OLETF鼠皮肤组织及其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影响和机制。方法:OLETF雄性大鼠20只.30周时共有成模的2型糖尿病(T2DM)OLETF大鼠12只,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LETO鼠(8只)。各组均于给药12周后同时采集背部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皮肤的组织学变化及测量表皮和真皮的厚度,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GEs的蓄积程度及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皮组织变薄,表皮细胞欠清晰。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真皮层亦变薄,胶原纤维纤细、排列紊乱,部分胶原可见肿胀、变性。罗格列酮组大鼠皮肤表皮层较清晰,复层排列接近对照组,真皮胶原丰富,表皮与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AGEs明显蓄积在真皮基质和细胞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罗格列酮组和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在皮肤未受损伤时已发生组织学变化,AGEs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机制之一,而罗格列酮可有效减轻这种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表达与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关系。方法??80 只 SD 大 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第 3 天、第 1、2、4、8 周 5 个时间点检测两组皮肤组织中的糖和糖基化终末产 物(AGEs)的含量, 免疫组织化学和 Western?blotting 检测皮肤中 pEGFR 的表达, 并对皮肤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糖尿病模型复制成功的模型组大鼠毛色暗黄,体重下降 ; 皮肤中糖及 AGEs 含量增加,在第 2、4 和 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pEGFR 在皮肤组织的细胞膜和细胞内均有表达,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表达, 可见模型组大鼠在 2 周后染色区域减少且浅染, 随着病程的发展, 浅染区域越来越少, Western?blotting 结果显示皮肤组织中有 pEGFR 的表达, 光密度(OD)值显示其表达下调, 在第 4 和 8 周时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 2 周后表皮变薄,其厚度在第 4 和 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真皮具有萎缩、 炎症细胞浸润现象。结论??糖尿病皮肤中 pEGFR 的表达下降,是导致皮肤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GE)在糖尿病难愈创面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 4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GE修饰人血清白蛋白 (AGE HSA)在体外共同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锥虫蓝排斥实验和活细胞计数检测AGE 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tc和碘化丙啶 (PI)染色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 ,同时应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或死亡细胞AnnexinVFitc和PI的荧光染色 ;利用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AGE HSA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 内皮细胞经 12 .5、2 5和 5 0 μg/mlAGE HSA干预 2d后 ,各干预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均P >0 0 5 ) ,而于 4d和 6d后明显低于对照组 ,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上升。内皮细胞经 10 0或 2 0 0 μg/mlAGE HSA干预 6、12、2 4、4 8h后 ,MTT法测其吸光度A值在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同时内皮细胞出现特异性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AnnexinVFitc阳性和 /或PI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 ,流式细胞仪测定的各时相点凋亡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凋亡或死亡细胞数量随AGE HSA作用时间及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结论 AGE HSA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并可以诱导其凋亡 ,而且与作用时间及浓  相似文献   

13.
徐飞  王明刚  钟晓红  汪凯 《安徽医学》2013,34(5):527-530
目的研究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脱细胞真皮为支架的组织工程皮肤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细胞真皮实验组;B组:脱细胞真皮对照组;C组:空白对照组。观察创面愈合及5-BrdU阳性细胞表达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第3、5、7及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9.10%±3.52%)、(29.80%±4.10%)、(56.71%±8.07%)与(88.12%±5.31%),明显快于B、C两组(P〈0.05)。A组新生皮肤的细胞结合有序,排列紧密,真皮层较厚,有大量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形成,明显多于B、C两组。免疫组化检测BrdU阳性细胞表达角蛋白。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ADM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环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在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胰岛素潜在的防护机制。方法将3月龄雄性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成速发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n=10)和模型组(n=10)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组(n=10)。20周后下腔静脉采血处死大鼠,用Hitachi-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中AGEs含量的变化,取一侧股骨和胫骨行X线拍片和骨密度测量,对侧胫骨近端制作病理标本,股骨行RT-PCR测定RAGE的含量。结果20周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骨质疏松明显,股骨BMD、血清中AGEs、骨组织中RAGE的表达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股骨BMD明显升高 (P<0.01),血清中AGEs减少(P<0.01),骨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的表达下降。结论骨组织中AGEs和RAGE相互作用是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具有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严格控制血糖、抑制AGEs的合成、阻断骨组织中AGEs和RAGE相互作用有关,从而提高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潜在皮肤病变防护作用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hen XF  Lin WD  Lu SL  Zhang LB  Zhang H  Liu Z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5):3176-3180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糖尿病潜在皮肤病变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将8周龄雄性SD大鼠诱导成速发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应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组(A组)(n=27)和未控制血糖组(B组)(n=27),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C组)(n=27),分别于致病后4、8和12周获取大鼠背部中央的皮肤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学的改变;应用Beckman′s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皮肤组织匀浆的糖含量;采用F3010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皮肤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含量的变化;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肤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致病后12周B组糖尿病大鼠皮肤明显变薄,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真皮层部分胶原萎缩、肿胀,退化变性,并伴随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进行性萎缩或消失。A组糖尿病大鼠皮肤未出现上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B组糖尿病大鼠皮肤糖含量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1),而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糖尿病大鼠皮肤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均高于相应年龄正常大鼠,病程越长,荧光值增加越明显。8周和12周的B组糖尿病大鼠皮肤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明显高于同期A组的糖尿病大鼠;8周时B组为(34U/mg±4U/mg),A组为(29U/mg±3U/mg,P<0.05);12周时B组为(41U/mg±4U/mg),A组为(32U/mg±4U/mg,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亦显示B组糖尿病大鼠皮肤中AGE表达阳性率于8周和12周均显著高于A组,8周时B组为32%±4%,A组为25%±5%,(P<0.05);12周时B组为39%±5%,A组为27%±4%,(P<0.05)。透射电镜观察A组糖尿病大鼠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和基底膜增厚程度均明显好于B组。结论皮肤中AGE蓄积和高糖是糖尿病皮肤病变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潜在皮肤病变具有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严格控制血糖、抑制AGE的合成、阻断AGE的作用环节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葡萄子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s,GSPE)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糖尿病大鼠血浆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GSPE对STZ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0.1%STZ以建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对照组(DM1组,n=8)和糖尿病GSPE治疗组(GSPE250?mg/(kg·d),DM2组,n=12),另设2组,正常对照组(C1组,n=10)和正常GSPE治疗组(C2组,n=10)。24周后采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AGEs,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DM2组AGEs较DM1组明显降低(t=2.792, P=0.02);DM1组肌原纤维和线粒体排列紊乱,经GSPE治疗后DM2组明显减轻。结论:GSPE能够抑制STZ糖尿病大鼠非酶糖基化反应,对其心脏超微结构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分为高糖组、银杏叶保护组、甘露醇高渗对照组(甘露醇组)和正常细胞组,在35 mmol•L-1高糖条件下培养ECV304细胞24 h后,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组的细胞,检测细胞产生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水平,同时测定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不同处理组的细胞制作扫描电镜图片,观察细胞及线粒体形态的改变。结果:高糖组细胞产生•OH、O-2和MDA水平高于银杏叶保护组(P<0.05),SOD活性低于银杏叶保护组(P<0.05)。甘露醇组细胞产生•OH、O-2、MDA水平显著低于高糖组(P<0.05)。电镜下可见银杏叶保护组线粒体形态完好,线粒体内嵴清晰可见;高糖组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内嵴消失,坏死细胞增多。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高糖导致的ECV304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 Lindl, DNL)水提物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非酶糖基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DNL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DM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金钗石斛低(DNLL)、中(DNLM)、高(DNLH)剂量组和氨基胍(aminoguanidine, AG)对照组(AG组),给药12周。分别检测血糖、血尿素、肌酐、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尿肌酐、24h尿白蛋白、血清及肾组织AGEs、肾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DM组大鼠血糖、血尿素、24h尿白蛋白、血清及肾组织AGEs、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N组(P<0.05);肌酐清除率、肾组织总SOD活性显著低于N组(P<0.05);DM组大鼠系膜扩张明显异常,基底膜明显增厚。DNL明显降低DM大鼠血糖、血尿素、24h尿白蛋白、血清及肾组织AGEs、肾组织MDA含量(P<0.05),明显增加肌酐清除率(P<0.05)、增强肾组织总SOD活性(P<0.05)、减轻肾系膜的扩张和基底膜的增厚。结论 DNL能降低血糖、抑制AGEs的形成、抑制氧化应激的发生,从而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哆胺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含量和其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探讨吡哆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哆胺治疗组(PM组)和糖尿病氨基胍治疗对照组(AG组),建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每周测体质量和血糖。各组于治疗4周和12周取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定量检测大鼠血清、视网膜中AGEs,12周时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视网膜RAGE的表达。结果 PM组、AG组与DM组比较,血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周和12周时的PM组和AG组的大鼠血清和视网膜AGEs均低于DM组(P<0.05);12周时PM组和AG组视网膜RAGE表达低于DM组(P<0.01)。结论吡哆胺无明显降糖作用,但可通过减少AGEs堆积,降低RAGE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