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经导管接触溶栓的疗效,探讨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可行性。方法对5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观察临床治疗效果。46例Cockett综合征组经健侧股静.脉穿刺,303例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34例溶栓前置入腔静脉滤器,315例未置人滤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别。结果516例DVT,左侧DVT421例,右侧DVT64例,双侧DVT31例。其中Cockett综合征351例,占DVT的比例为68.02%,占左侧DVT的83.37%。349例Cockett行经导管接触溶栓,近期疗效满意,14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征;未置人下腔静脉滤器组Cockett综合征溶栓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致命性肺栓塞,5例发生轻度肺栓塞症状,下腔静脉滤器组有1例出现轻度肺栓塞症状,两组无一例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结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Cockett综合征发病率高;Cockett综合征经导管溶栓前可不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经导管接触溶栓近期疗效满意,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几率较高,在血栓消失后还应对压迫的髂静脉进行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髋、膝关节置换等外科手术的增加,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鉴于DVT患者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而下腔静脉内滤器置入[1]认为可以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因此在DVT治疗过程中,下腔静脉内滤器置入在部分医师成为了一种常规手段。但考虑到左下肢静脉的解剖特点,我们认为不一定需要使用滤器来预防肺栓塞。在我科于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单纯药物治疗的33例左下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15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中5例血管再通,10例部分再通,周围侧枝循环形成,无严重后遗症。结论剖宫产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故应积极预防,并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赵茂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542-543
目的:探讨阿坝(海拔2700~3800m)地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方法。方法: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结合选择性溶栓治疗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30例患者均于治疗后3~5天,下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1个月后复查彩超,部分再通;2个月后复查彩超全部再通。无严重肺梗死和下肢坏死。结论:下肢DVT形成患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采用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溶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急性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地凝结,造成肢体缺血以致坏死的一种急性疾病。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5-02~2008-12对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士德  宋海屏 《安徽医药》2010,14(5):602-60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在临床上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 bolism,PTE)。在临床上PTE起病急,误诊率高,本文主要对LDVT诊治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抗凝治疗与介入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采取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术后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围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肢腿围分别为(48.85±2.25)cm、(48.82±2.28)cm,经t检验,2组患者的患肢腿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肢腿围分别为(39.62±2.21)cm、(32.34±2.19)cm,经t检验,观察组的患肢腿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实施介入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7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过器置放、溶栓、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临床症状和病灶的医学影像改变判断其疗效。结果 肢体肿胀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肢静脉完全再通7例,症状体征消失,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轻度肿胀,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肢静脉部分通畅,血流信号明显22例,肿胀减轻,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肿胀明显加重,休息后再度缓解8例。4例肺栓塞患者症状明显好转。3例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的患者治疗后肺内病灶明显缩小2例,病灶消失1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方法,可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溶栓、抗凝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6 6例DVT患者经尿激酶 2 5万U +生理盐水 5 0 0ml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3— 7天 ;速碧林 0 4mi皮下注射 ,每日一次 ,3— 7天。结果  33例痊愈 ,17例显效 ,16例进步 ,1例肺栓塞。总有效率 98 5 %。结论针对DVT应用溶栓、抗凝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 ,安全、方便、易行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178-179
目的:分析形成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下肢骨折患者100例,运用临床观察法进行检查并确诊并发DVT,分析下肢部位骨折并发DVT与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是否有合并症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骨折部位及有无合并疾病患者的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差异显著,但是不同性别的患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造成DVT的主要因素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与静脉壁损伤,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护理有利于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给予尿激酶30~5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100 mL中患肢远端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10 d。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药物的效果与发病时间关系、药物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治疗10 d,总有效率87.5%。结论:早期溶栓效果好,加强健康教育,早期就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消融术后抗凝溶栓用药方案。方法超声消融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0例,术后根据患者病程长短、术中病变处理情况、术后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方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血管均再通,静脉平均狭窄由95%减少到8%±20%,肢体肿胀消失。结论合理术后用药对于加强超声消融术的效果、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在我院诊疗的下肢DVT患者36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了解其诊断价值.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00%.急性下肢DVT 25例,二维超声显示:栓塞静脉增宽,呈中低回声,管壁无增厚,管腔加压不能被压闭;CDFI可探及条状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亚急性和慢性下肢DVT 11例,二维超声显示:管壁与血栓界线欠清,管壁增厚,呈高回声;CDFI可探及条带状血流,可见丰富的侧支血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准确性高,操作方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握拳频次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12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1组(A1组,每天3组握拳运动)、实验2组(A2组,每天6组握拳运动)和对照组(C组).置管后第1、2、3、21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以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A1、A2组置管21 d后的Vmax、TMFV增加,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A1组和A2组血液流速及血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CC患者置管后应尽早做握拳运动,每天至少3组握拳,从而减少血液瘀滞,预防U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多导管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联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治疗的101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1例中98例术中股、髂静脉获得通畅,通畅率97.0%。结论联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双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致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本院采取双介入治疗的DVT致急性PE患者根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种类分为临时组与永久组,对比两组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测得下肢静脉压、SPO2,统计手术成功率及出院前统计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临时组血栓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口服用药时间均显著低于永久组,P〈0.01;但永久组滤器故障率明显低于临时组,P〈0.05。结论双介入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良好,安全可行,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抗凝剂加血小板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腹部),1次/12h,疗程2周,合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3g,1次/d。结果11例患者除1例发生皮下出血外均治愈或好转。结论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对脑梗死患者并发DVT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活动能力、临床症状、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分别为(84.6±3.6)、(89.4±4.2)、(92.0±1.2)、(93.3±2.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5.1)、(78.3±3.6)、(80.6±4.1)、(79.6±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缓解患者术后各类不适症状,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能否早期保护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估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急性LEDVT病人早期的疗效及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的中央型或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85例。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只接受抗凝治疗,观察组接受抗凝治疗的同时进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收集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治疗情况并在治疗6个月时进行超声随访,观察股静脉有无反流(如有反流则计算出反流指数),进行Villalta评分,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3 d后患肢膝上10 cm的周径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45±0.935)cm比(2.242±0.575)cm,P<0.001];6个月时超声随访,观察组股静脉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比77.8%,P=0.023);其中再通病人观察组瓣膜完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比54.3%,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