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近年来 ,文献报告外科手术后DVT发病率有所上升。应用肝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经典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 1997年 12月至 1998年 5月用低分子量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 (由杭州赛诺菲公司生产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3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30例 ,共累计患肢 34条。其中男 12例 ,14条患肢 ,女 18例 ,2 0条患肢。年龄 2 3~ 77岁 ,平均年龄 5 2岁。病程 3~ 2 0d。病变…  相似文献   

2.
杨祖培  冯朗  许虹 《临床外科杂志》2002,10(Z1):100-10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 HT5"SS〗对28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0.4~0.6 ml/d注射于腹部皮下脂肪层,疗程2周.结果总的有效率为92.9%(26/28); 膝上20 cm处肢围平均缩小(4.5±0.3) cm.膝下15 cm处肢围平均缩小(3.1±0.2) cm; 无一例发生肺栓塞、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 .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使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neumaticcompression,IPC)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156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成4组。第1组38例,术前使用LMWH、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第2组42例,术后使用LMWH、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第3组36例,术前使用LMWH、术后使用IPC;第4组40例,术后使用LMWH与IPC。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观察出血并发症与记录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第1组,DVT2例(5.26%),出血量(1030.8±282.0)ml;第2组,DVT2例(4.76%),出血量(900.7±246.9)ml;第3组,DVT1例(2.78%),出血量(1040.3±288.5)ml,1例上消化道出血;第4组,DVT9例(22.5%),出血量(852.2±295.4)ml。在DVT发生率上,第1、2、3组明显低于第4组(P﹤0.05);在围手术期出血量上,第2、4组少于第1、3组(P﹤0.05)。结论术后使用LMWH联合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以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5月因单纯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治疗的32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应用LMWHC分为对照组(158例)和观察组(16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加压包扎及常规护理治疗预防血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LMWHC(2 500 I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通过B超检查患者双下肢静脉确定DVT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皮下瘀斑/切口淤血、下肢肿胀和疼痛、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降低(0.6%vs.7.6%,χ~2=307.2,P0.05),APTT时间延长(29.6 s vs.52.2 s,t=22.8,P0.05);两组患者皮下瘀斑/切口淤血、下肢肿胀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IT。结论: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根据病例人选标准选择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分成2组。其中抗凝预防组64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对照组62例,除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外,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患者出血量;(2)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脑出血、硬膜外血肿出现的神经症状;(4)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5)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结果抗凝预防组DVT共8例(12.50%),对照组DVT共2l例(33.87%),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高(33.87%),联合应用LMWH和IPC能有效降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的开展越来越广泛,但外科医生对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还认识不够。自1999年7月~2002年7月收治的6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说明低分子量肝素能有效地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髋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 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足疗程应用防治血栓的必要性.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36例单侧初次行TH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每组各68例.利伐沙班组男28例,女40例;平均(61.6±10.7)岁,体质量平均(63.9±11.2) kg.LMWH组男31例,女37例;平均(60.3±12.4)岁,体质量平均(65.5±9.8) kg.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MWH组术后应用时间为1周,利伐沙班组术后应用时间分别为2周38例,5周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以及症状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MWH组症状DVT发生率为7.4%,利伐沙班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LMWH比较,初次THA术后DVT防治中利伐沙班更安全、有效,足疗程抗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A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2.6岁;达肝素钠注射液组(B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73.4岁。A组术后12h开始每日口服10mg利伐沙班片,至术后2周。B组术后12h开始每只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注射液5000 U,至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变化值。术后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血栓形成。 结果 65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12. 3%。A组3例发生无症状性DVT;B组5例发生DVT(其中症状性DVT 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642,P=0.422)。两组患者出院后共有5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以及两组患者之间血小板计数、PT、APTT、D-二聚体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术后发生伤口局部血肿。 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片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DVT,服用方便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出院后仍有相当比例的DVT发生,术后使用2周的抗凝时限仍不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抗凝组48例,抗凝组48例).抗凝组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抗凝组围手术期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抗凝组DVT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9%)(x2=5.031,P<0.05);抗凝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2±3)d,明显少于非抗凝组[(22±6)d](t=10.328,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开始时间,继发不良反应,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凝药物围手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地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d),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栓,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栓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最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腓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最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老年下肢骨折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6例,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其分配成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患者38例,根据患者体重,低分子肝素钙组予以溶栓剂量q12 h皮下注射进行溶栓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溶栓剂量q12 h口服进行溶栓治疗,连续治疗1 w,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变化情况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溶栓有效率为92.105%(35/38),利伐沙班组溶栓有效率为71.053%(27/38),低分子肝素钙组中溶栓有效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P=0.037);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降低患者血浆D-dimer(F=10050.7,P<0.001)及FIB水平(F=413.24,P<0.001),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F=53.21,P<0.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低分子肝素钙组出血发生率为15.789%(6/38),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为20.053%(8/38),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进行有效的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的溶栓疗效高于利伐沙班,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并无显著优势。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创伤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对预防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15例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未使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的119例患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9.7岁(18~84岁),其中19例伴有基础疾病;使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的96例患者为评估组,平均年龄37.5岁(18~85岁),13例伴有基础疾病.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损伤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血栓预防的比例及其预防效果,并比较进行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及B超检查的比例. 结果接受预防的比例由对照组的30.3%(36/119)增加至评估组的54.2%(52/96),活血化瘀治疗由对照组的10.9%(13/119)增加至评估组的26.0%(25/96),经B超证实的DVT由对照组的15.1%(18/119)下降至评估组的6.3%(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D-二聚体浓度及B超检查的患者例数分别由对照组的11例和25例增加至评估组的41例和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起始时间由对照组的(6.6±3.9)d提前至评估组的(4.2±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0,P=0.020). 结论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能明显提高临床医生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临床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在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要素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皮损伤[1-2]。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回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受压,血肿,局部肿胀的软组织、组织压增加,卧床、牵引、下肢活动受限——外固定石膏固定,瘫痪),抗凝系统激活(对创伤的反应、手术输血、败血症、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用于院内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的客观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新鲜下肢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排除标准剔除病例后共纳入分析1 705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79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赋分的方法产生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检验组(826例)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纳入患者中男性1 106例,女性599例;平均年龄(50±18)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可以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年龄、待术时间、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心脑血管疾病史以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值.根据回归OR值得出的分值分别是:年龄≤35岁为1分,>35 ~ <65岁为4分,≥65岁为6分;待术时间<8d为1分,≥8d为2分;受伤原因低能量为1分,高能量为3分;受伤部位中,足踝损伤为1分,小腿骨折为3分,膝关节周围骨折为5分,股骨中上段为7分,骨盆髋臼为4分,多发骨折为6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为1分,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为2分;D-Dimer< 600 μg/L为1分,≥600μg/L为3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临界点15.5分,总体数据临界点灵敏度为77.00%,特异度为68.17%.结论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血栓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但是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骨盆、髋臼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73例骨盆或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54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42.7岁(17 ~6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检查DVT. 结果 73例患者DVT的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37例,阴性36例;静脉造影阳性48例,阴性25例.静脉造影阳性的48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34例,阴性14例;静脉造影阴性的25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3例,阴性2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诊断DV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07,P =0.065).以静脉造影作为诊断DVT的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8.0%,阳性预测值为91.9%,阴性预测值为61.1%.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骨盆、髋臼骨折后DVT的有效筛查方法.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不确切及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DVT的患者,可进一步行静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448例髋臼或骨盆骨折患者,男347例,女101例;平均年龄为39 4岁(14~80岁).其中骨盆骨折122例,髋臼骨折3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15 d,平均13.4d.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骨折类型(陈旧性骨折与否)、术前牵引制动、术前是否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D-二聚体水平及吸烟史作为自变量,术前是否发生DVT作为因变量(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利用x2检验确定影响DVT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相应比值比(OR)、95%的可信区间(CI). 结果 共有79例(17 6%)患者发生下肢DVT.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预防血栓措施、血清D-二聚体>500μg/L与血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2 114,95% CI(1.254,3 564),P=0.005]、合并系统性疾病[OR =2.302,95% CI(1.270,4.175),P =0.006]、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2.270,95% CI(1.322,3.897),P=0.003]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及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发生DVT的可能性较大.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并严密监测血栓是否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