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患者气道炎症中的 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ACO患者及正常人各20例,行肺功能检查测定第 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COPD组及ACO组利用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进行临床 症状评估,哮喘组及ACO组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进行哮喘控制评估。诱导痰检查留取痰液,行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 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痰MPO、ECP水平。结果ACO组自我评估测试评分较COPD组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较哮喘组减小(P<0.05)。ACO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呼气中期流 量较哮喘组减小(P<0.05),用力肺活量较COPD组增大(P<0.05)。ACO组痰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哮喘患者增大(P<0.01),痰嗜酸 性粒细胞比例较COPD组增大(P<0.01)。ACO组痰MPO水平较哮喘组增高(P<0.05),痰ECP水平较哮喘组及COPD组均增 高(P<0.05,P<0.01)。ACO组痰MPO水平与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358,P<0.01),与自我评估测试评分及第1秒用 力呼气量无相关性(P>0.05)。ACO组痰ECP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666,P<0.05),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及 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负相关(r=-0.4966,P<0.05;r=-0.4610,P<0.05)。结论ACO患者气道炎症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及嗜 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痰ECP水平与哮喘控制水平及阻塞性气流受限程度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哮喘患者130例,对照组50例.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哮喘患者及对照组近3个月饮食中14种营养素摄入量并检测肺功能、体重指数、痰液中各细胞比例.分析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率,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膳食因素中,摄入总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镁、磷、铁、锌、维生素C、视黄醇,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纤维、钠、钾,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呈正相关;纤维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饮食具有高脂肪、高钠、低钾、低纤维的特点.脂肪、纤维与哮喘患者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关.纤维对哮喘患者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稳定期)和10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外周血IL-8浓度,并测定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组外周血IL-8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治疗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稳定期组IL-8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与治疗后稳定期外周血IL-8与FEV。%呈负相关(r=-0.97,P〈0.01;r=-0.77,P〈0.01)。结论IL-8参与COPD气道炎症的形成,并与气道阻塞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症)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但患者存在明显异质性。诱导痰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评估,但是否有助于评估支扩症患者的气道炎症状态尚缺乏相关临床研究。目的 评估诱导痰及FeNO检查与支扩症患者临床特征、肺功能指标的关系,探讨无创气道炎症检查在支扩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期支扩症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病程、急性加重次数、痰量、咯血史、发生支扩症的病因、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等情况,并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记录HRCT评分;进行肺功能检查,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增加量;进行诱导痰检查,测定白介素(IL)-8、IL-6、IL-13水平,观察细胞分型情况;进行FeNO检查,并记录FeNO。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诱导痰检查的部分指标与FeNO及肺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支扩症患者按照诱导痰细胞学分类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型(32例)、嗜酸粒细胞型(10例)、混合细胞型(6例)、寡细胞型(14例)。中性粒细胞型患者IL-8、IL-6水平高于嗜酸粒细胞型、寡细胞型患者,IL-13水平、FeNO、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低于嗜酸粒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患者,HRCT评分高于嗜酸粒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寡细胞型患者(P<0.05);嗜酸粒细胞型患者IL-8、IL-6水平低于混合细胞型患者,IL-13水平、FeNO高于寡细胞型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高于混合细胞型、寡细胞型患者(P<0.05);混合细胞型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IL-8水平、IL-6水平、IL-13水平、FeNO高于寡细胞型患者(P<0.05)。IL-8水平与HRCT评分(r=0.62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0.711)呈正相关,与FEV1%pred(r=-0.327)、FVC%pred(r=-0.401)、FEV1/FVC(r=-0.398)、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r=-0.312)呈负相关(P<0.05);IL-6水平与HRCT评分(r=0.34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0.221)呈正相关(P<0.05);IL-13水平与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r=0.439)、嗜酸粒细胞百分比(r=0.536)、FeNO(r=0.526)呈正相关(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HRCT评分(r=0.548)呈正相关,与FEV1%pred(r=-0.372)、FVC%pred(r=-0.345)、FEV1/FVC(r=-0.253)、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r=-0.346)、嗜酸粒细胞百分比(r=-0.553)呈负相关(P<0.05);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与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r=0.522)、FeNO(r=0.576)呈正相关(P<0.05);FeNO与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量(r=0.423)呈正相关(P<0.05)。结论 诱导痰细胞分类、IL-8、IL-6、IL-13水平及FeNO与支扩症患者临床指标相关,有助于支扩症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A)慢性持续期患者外周血、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及吸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26例,据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分为NA组13例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组13例,均给予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检测血、痰ECP水平,且检测NA组外周血及痰标本中炎症细胞分类计数及肺功能.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痰E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两组血、痰E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A组痰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NEU计数较前降低(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及75%和50%容量时的呼气流速-容量曲线较前上升(P<0.05),但血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NA组血ECP水平与NEU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痰标本的ECP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痰ECP水平、痰NEU百分比均与FEV1%、PEF%等呈负相关(P<0.05).结论 NA慢性持续期患者外周血及痰上清液中均有ECP表达,且表达水平与EA慢性持续期患者无差异,并与气流受限密切相关;联合吸入治疗初期对NA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有一定作用,但尚不能降低ECP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42-4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测定与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按照哮喘控制检测(Asthma control detection,ACT)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同时,选取3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哮喘组患者用药前完成哮喘控制检测。之后给予4周信必可都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分析FeNo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FeNo水平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FeNo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表现呈正相关(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测定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有明显的相关性,临床可根据其水平变化,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吸烟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的变化以了解吸烟对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3例吸烟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定为吸烟组(A组)及随机抽取23例非吸烟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定为非吸烟组(B组),两组治疗前进行肺功能测定、气道反应性试验及诱导痰细胞分数计数。结果两组呼气峰流量(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气道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高于B组(P〈0.01),且经相关分析显示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与PEF及FEV1(%)呈负相关(P〈0.01),而与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吸烟哮喘患者气道中的中性粒细胞比非吸烟哮喘患者气道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且与PEF及FEV1(%)呈负相关,而与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体内氧化.抗氧化状态、气道炎症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以双肓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对比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肺功能、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IL-8、肿瘤坏死因子-α、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以及诱导痰沉渣涂片中白细胞及其分类的变化,并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第-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生存质量评分、诱导痰上清液中IL-8、肿瘤坏死因子-α、痰涂片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FEV1、FEV1占预计值%、生存质量评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诱导痰上清液中IL-8、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以及痰涂片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巨噬细胞比例,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93±8)×10^-6U/L]和丙二醛[(4.0±1.0)×10^-3mmol/L]、痰涂片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3)与对照组[(85±10)×10^-6U/L、(4.2±1.1)×10^-3mmol/L、0.6±0.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与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应用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体内氧化-抗氧化状态及其气道炎症均具有较好的作用,且能够较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降低痰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方面明屁优于译用沙美特罗和氟替卡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益肾缓哮颗粒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肾缓哮颗粒常规口服。临床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及患者肺功能、诱导痰嗜酸性细胞(EOS)直接计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嗜酸性细胞(EOS)直接计数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0.24%,对照组73.1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缓哮颗粒能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的凋亡情况和线粒体跨膜电位变化,探讨PMN凋亡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COPD患者26例(稳定期10例,急性发作期16例)与健康成年人20例,抽取静脉血5 mL,分离PMN并培养24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N凋亡率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3组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PD急性发作期PMN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OPD稳定期(P〈0.05)。结论:COPD患者炎症反应异常可能与PMN凋亡延迟有关,而凋亡延迟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诱导痰液细胞计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6例,COPD组18例,各组行诱导痰和肺功能及炎症指标的检查。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 FEV1%pre)、第1秒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FVC)及用力呼气中段流速( FEF25%~75%);炎症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分析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细胞计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住院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20.65±6.32)% vs (58.39±6.76)%,P=0.00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1.50±0.57)% vs (7.00±2.30)%,P=0.002);与COP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诱导痰中巨噬细胞明显升高( P=0.031),正常对照组诱导痰中以巨噬细胞为主。(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住院患者中hs-CRP[(1.90±0.54) mg/L vs (4.28±0.91) mg/L,P=0.018)及PCT [(0.05±0.035)μg/mL vs (0.14±0.025)μg/mL,P=0.020]均增高。(3)COPD住院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与FEV1%pre呈负相关(r=-0.481,P<0.05),与FEV1/FVC亦呈负相关(r=-0.583,P<0.05)。结论 COPD住院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肺功能减退有相关性,提示中性粒细胞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3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用ELISA法检测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稳定期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和诱导痰中IL-32和IL-8、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水平,并分析IL-32水平与IL-8、TNF-α和气流阻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32含量[(175±88)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59±21)ng/L]和稳定期患者[(89±34)ng/L],均P〈0.05,COPD稳定期患者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诱导痰IL-32含量[(163±117)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75±38)ng/L]和稳定期患者[(108±63)ng/L],均P〈0.05,稳定期患者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急性期诱导痰中IL-32水平与IL-8、TNF—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和0.53,均P〈0.01),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用力肺活量(FVC)和PaO2呈负相关(r=-0.44-0.33,均P〈0.01);急性期血清中IL.32水平与IL-8、TNF—α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和0.61,均P〈0.01),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和PaO2呈负相关(r值为-0.46-0.29,均P〈0.01)。结论IL-32参与COPD的炎症过程,此过程与IL-8、TNF—α等炎性因子有关。IL-32水平可能作为COPD急性发作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比较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痰和血清IL-8、MMP-9的浓度变化,并分析其浓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0例AECOPD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血液和痰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做肺通气功能检测,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抽取外周血作为对照,检测IL-8、MMP-9浓度,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并与肺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浓度(28.30±14.39)pg/mL高于对照组(17.46±3.48)pg/mL,P = 0.008,经治疗后显著下降(13.30±6.31)pg/mL,P = 0.000;治疗前痰液IL-8浓度(639.40±703.12 pg/mL)在治疗后显著下降(501.60±508.61)pg/mL,P = 0.042.(2)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浓度(1.12±0.36 ng/ml)低于对照组(17.89±11.00)ng/mL,P = 0.000,经治疗后浓度显著下降[(0.87±0.31 ng/mL,P = 0.000];治疗前痰液MMP-9浓度(12.04±12.22 ng/mL)在治疗后显著下降[(8.02±7.13)ng/mL,P = 0.005].(3)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痰液IL-8浓度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FEV1无显著相关性(P>0.05);治疗后血清IL-8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痰液IL-8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4)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痰液MMP-9浓度与FEV1无显著相关性,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血清MMP-9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痰液MMP-9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和痰液中IL-8、MMP-9浓度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血清IL-8、MMP-9浓度与肺功能无显著相关性,痰液IL-8、MMP-9浓度与肺功能存在负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上述浓度值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牙周状况、肺功能状况和血清IL-6、IL-8的水平及两种疾病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32例符合条件的慢性牙周炎合并AECOPD的患者记为AECOPD+P组;32例健康人记为H组,32例符合条件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记为P组;32 例符合条件的单纯AECOPD的患者记为AECOPD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并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8 ( IL-8)含量.结果 AECOPD +P 组附着水平(AL)明显低于P组(P<0.000 1);AECOPD+P组肺功能指标明显低于AECOPD组(P<0.05);AECOPD+P组较H组、P组、AECOPD组的血清IL-6 与IL-8 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00 1);P组和AECOPD组较H组的血清IL-6 与IL-8 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 1).结论 IL-6和IL-8可能与慢性牙周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机制有关,两种疾病可能互相影响,加重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10-13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病程严重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浆硫化氢(H2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疾病诊断指南进行分度,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分别18、23、29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诱导痰计数,计算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并抽取血液测定血浆H2S水平,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以及研究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占比及血浆H2S水平,对三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H2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疾病程度加重,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占比逐渐升高,而血浆H2S水平逐渐降低;哮喘患者血浆H2S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之间呈负相关;血浆H2S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升高,血浆H2S水平降低,随着病程的逐渐加重,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会逐渐升高,血浆H2S水平将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痰细胞学检查对疾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AECOPD患者进行痰液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并于治疗前后完善肺功能检查。结果:AECOPD患者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为主。轻度与中度COPD患者痰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淋巴细胞及嗜酸细胞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嗜酸细胞比例升高(P〈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FFV1明显改善(P〈0.05)。吸烟与不吸烟患者比较未见痰细胞学差异(P〉0.05)。结论:AECOPD患者痰细胞分析以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为主.随疾病程度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嗜酸细胞比例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COPD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气道炎症反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采用ELISA法分析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缓解期患者诱导痰上清液和外周血清中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散射比浊法分析诱导痰上清液和外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同时测定患者FEV1.0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0pre)。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COPD急性发作时外周血清及诱导痰上清液中IL-8、TNF-α和CRP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水平(均P〈0.01)。(2)痰液及外周血清IL-8、TNF-α、CRP水平与FEV1.0pre呈负相关(均P〈0.05)。(3)痰上清液中IL-8和TNF-α与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无明显相关(分别为r=0.492,P〉0.05;r=0.412,P〉0.05),痰上清液中CRP与血清CRP水平明显相关(r=0.864,P〈0.01)。结论 (1)COPD急性加重期较缓解期气道局部炎症和全身炎症反应增强,并可能加重了COPD患者的气流阻塞;(2)COPD的全身及气道炎症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的炎症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固有免疫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半胱天冬酶1(CASP1)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炎症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12例)和AECOPD患者(20例)的痰液,分别进行痰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LRP3、AIM2和CASP1基因表达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痰上清中的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ECOPD组患者NLRP3、AIM2和CASP1基因表达分别上调3.83、1.70和2.42 倍,NLRP3、AIM2和CASP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AECOPD组患者痰上清中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 结论: NLRP3及AIM2炎性体参与AECOPD的病理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固有免疫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ECOPD患者诱导痰及血清中TNF-α、sTNFR-55、sTNFR-75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AECOPD患者40例,比较治疗前(Ⅰ组)和治疗后(Ⅱ组)诱导痰和血清中TNF-α、sTNFR-55、sTNFR-75表达水平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同时进行诱导痰和血清中3种炎症介质相关性分析。根据是否戒烟,分为戒烟组(Ⅲ组)和吸烟组(Ⅳ组),比较分析戒烟后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变化。结果 (1)治疗后诱导痰和血清TNF-α水平下降(P <0.05),诱导痰sTNFR-55水平升高(t=3.044,P=0.004);(2)FEV1、FEV1%pred、FEV1/FVC与诱导痰TNF-α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827、-0.865、-0.868,P <0.001),与诱导痰sTNFR水平均呈正相关(rsTNFR-55分别为0.415、0.330、0.305,P <0.05;rsTNF...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哮喘患者血清瘦素与气道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 对124例受试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包括92例哮喘患者(46名超重患者,46名非超重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分别作为哮喘组(包括超重哮喘组和非超重哮喘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其中57例哮喘患者测定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有序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哮喘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哮喘组瘦素水平高于非超重哮喘组,17.7(11.1,27.4)vs 10.2(7.8,14.9)ng/mL, z=3.577, P<0.001。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低度正相关(r=0.285, P=0.031),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关。调整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过敏性鼻炎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OR=1.091, 95%CI:1.004~1.186, P=0.039)。非超重哮喘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中度正相关(r=0.496, P=0.005),而超重哮喘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0.094, P=0.640)。 结论 超重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超重哮喘患者。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