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借助单能光子骨密度仪测定了2002名宁夏汉、回族健康人尺、桡骨骨矿含量(BMC)、骨宽度(BW)及骨密度(BMD)。经统计学处理:(1)民族之间(分男女两性)均无显著差异。(2)性别之间(分汉、回两族)均有显著差异。(3)BWC、BW、BMD随年龄逐渐增加,于30~39岁之间达到高峰,平均每年BMC增加约5.0%,BW约增3.0%、BMD约增4.0%。40岁以后逐年下降,每10年,男性BMD减少0.03g/cm~2,女性减少0.06g/cm~2,两者间差异极显著(P<0.001)。(4)两性体力劳动者各项测定值均显著地高于脑力劳动者,P<0.01。(5)妇女每绝经1年,BMC平均递减0.0128g/cm,速度为1.76%;BMD平均递减0.0132g/cm~2,速度为2.09%。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改变,因而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绝经后及增龄性骨质疏松两种。有骨质疏松家族史、体格瘦小、体力活动少、大量吸烟、酗酒、摄入钙量不足、内分泌疾病、长期使用激素等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以骨量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量以骨矿含量(BMC,g/cm)及骨密度(BMD,g/cm^2)表示。BMD每下降1SD,骨折的相对  相似文献   

3.
佝偻病时桡骨骨矿物质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象和方法按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的标准,选出佝偻病初期、激期、恢复期病儿各20例,年龄3月至1(1)/(2)岁,<1岁占86.4%,男42例,女18例。同龄健康对照组20例。桡骨骨矿含量测定:采用成都计量测试研究院和华西医科大学联合研制的 SPI—Ⅰ型骨矿分析仪。测得主要参数,骨横径(BW-cm),骨线密度(BMC-g/cm)和骨面密度(BMC/BW-g/cm~2)。测量部位为右侧桡骨中,远端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4.
李启旺  关炳瑜  范程  李二虎  王玉环 《四川医学》2004,25(10):1081-1082
目的 确定性激素替代治疗 (HRT)与活性维生素D伍用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影响 ,有效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减少绝经后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 3 0例绝经后妇女 ,平均年龄为 5 7± 9 5岁。用SPA测定服药前 (t0 )、服药 3个月 (t1)、服药半年 (t2 )前臂尺桡骨远端BMD值。结果 服药 3个月比服药前BMD值显著增加 (P <0 0 0 1) ,服药 6个月 (加用孕激素后 3个月 )结果比服药 3个月BMD值显著增加 (P <0 0 0 1)。结论 性激素 (HRT) +活性维生素D对妇女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1.肾虚与骨矿物质代谢的研究中日友好医院与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运用骨矿分析仪(SPA-1)对肾虚患者201例挠中远1/3处的骨密度进行测量,观察其BMC(g/cm)和BMC/BW(g/cm~2)的改变。结果表明20~40岁以下骨密度与同性别同年龄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40及40岁以上男女两性肾虚患者骨密度均值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1)。为肾虚证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提供骨骼系统一项无创性检测指标。 2.太原市1094名健康人骨矿含量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肢体运动对早产儿骨矿物质含量(骨矿含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12例(运动组)早产儿运动4周前后桡骨骨矿含量值,同期检测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并与11例(对照组)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结束时运动组骨线密度(BMC)、骨面密度(BMD)值明显大于对照组水平(P均<0.01)。研究期间运动组BMC、BMD和骨宽度(BW)分别增加30%、15%和11%;对照组BW仅增加6.4%,而BMC、BMD则减少11%、14%。同期发现运动后血清BGP值明显高于运动前水平(P<0.05),对照组4周结束时PTH值明显大于开始时水平(P<0.05)。结论 运动可增加早产儿骨矿化作用,防止其骨质减少,这对预防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BDP)有重要意义。运动后骨矿含量的增加可能与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变化及骨量丢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定2008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门诊收治的150例甲亢患者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同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相匹配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76例对照组的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74±0.116)g/cm2、(0.877±0.112)g/cm2、(0.739±0.108)g/cm2,较对照组的(1.257±0.149)g/cm2、(0.994±0.151)g/cm2、(0.850±0.075)g/cm2下降;绝经后女性甲亢患者的腰椎、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0.935±0.129)g/cm2、(0.625±0.111)g/cm2,较对照组的(1.019±0.148)g/cm2、(0.785±0.095)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63±0.098)g/cm2、(0.855±0.124)g/cm2、(0.746±0.152)g/cm2,较对照组的(1.196±0.106)g/cm2、(1.018±1.022)g/cm2、(0.963±0.063)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为(0.845±0.008)g/cm2、(0.763±0.094)g/cm2,较对照组的(0.924±0.100)g/cm2、(0.923±0.103)g/cm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三个部位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以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下降最为显著。结论甲亢对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较大,其中以皮质骨为主的桡骨远端的骨量丢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1骨质疏松症有多常见?一位50岁的高加索妇女一生中有32%时间有脊柱骨折的风险、16%时间有髋骨骨折风险和15%时间有桡骨远端骨折风险。这些发生率超过其发生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高,因为与绝经相关的激素变化使其通常有更低的骨高峰值和更多的骨丢失。2如何知道患有骨质疏松症?世界卫生组织(WHO)参照骨密度(BMD)水平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成都地区老年人髋部骨折骨密度变化和影响因素,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骨折组答卷式调查有关指标,髋部作X线正斜侧位摄片,骨折组与非骨折组进行配对,均用DEXA测量L2~4,股骨上段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骨面积(Area)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上段及L2~4的BMD、BMC骨折组明显低于非骨折组(P<0.05),两组各进行男女性比较,女性均明显低于男性(P<0.05),骨折组L2~4BMD男、女分别为0.872±0.178g/cm2,0.607±0.155g/cm2;非骨折组男女分男为0.921±0.147g/cm2,0.741±0.152g/cm2.同性别的骨面积Area两组比较无差异,骨折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76%明显高于非骨折组63%(P<0.05);滑倒和被人撞倒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自行拌倒者粗隆间骨折发生率较高.结论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避免摔倒,以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陈杨畅  李素蘋  项光博  金珍木 《浙江医学》2018,40(22):2466-2469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前臂骨密度(BMD)的变化,探讨前臂BMD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RA患者193例,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非受力(左)侧前臂远端1/3处BMD,并测量中轴部分[正位腰椎(L2~4段)及左髋部]BMD。根据中轴部位BMD值,将RA患者分为正常及异常者,比较不同患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前臂BMD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结果中轴BMD值异常164例,其中骨量减少71例,骨质疏松74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中轴BMD值正常仅29例。前臂BMD值异常146例,其中骨量减少60例,骨质疏松67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前臂BMD值正常47例。中轴BMD正常者年龄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腰椎、左髋部BMD正常者年龄均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显示:前臂BMD诊断腰椎骨质疏松的AUC为0.932,最佳T值为0.355,灵敏度为0.814,特异度为0.951;前臂BMD诊断左髋部骨质疏松的AUC为0.955,最佳T值为0.365,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973。结论前臂BMD对腰椎、左髋部骨质疏松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女性RA患者椎体、髋部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1.
用单光子吸收法测量43例不同肾病患者桡骨远端0.15处和桡骨中下1/3处骨矿含量的结果表明:在桡骨远端0.15处,肾病患者骨矿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肾功能受损程度与骨矿含量丢失相平行,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骨矿含量丢失更明显(P<0.01).在桡骨中下1/3处,骨矿含量无上述改变。结果提示:临床应对肾病导致骨质琉松症引起高度警惕;桡骨远端0.15处可作为监测骨质改变的灵敏部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30例甲亢患者的BMC,BMD,并以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作对照,同时测定患者的血钙、血磷、AKP、24小时尿钙和尿磷,结果显示男、女性患者均有BMC、BMD的降低,绝经的患者更为明显,BMC与血清钙,BMD与尿钙均呈正相关关系,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骨矿物质含量对研究甲亢性骨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评价骨矿物质含量(骨矿含量)测定对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bonediseaseofprematurity,MBDP)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检测38例日龄大于3周早产儿骨矿含量,同时作右前臂X线检查,并与55例健康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8例早产儿骨线密度(BMC)、骨面密度(BMD)明显降低,其中4例X线检查有骨质疏松和(或)佝偻病样表现,提示MBDP,其余30例骨矿含量正常者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骨矿含量测定对MBDP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健康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和确定正常值范围,本文以武汉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技校学生作整群调查对象,对3555名5~19岁青少年进行了骨矿物质含量硷测。测定部位为主力臂桡骨中下1/3处和远端15%处,使用国产 FT-647型单光子骨密度仪。结果显示:(1)青少年骨矿含量男性高于女性。(2)骨矿物质含量呈增龄性增加,增加的速度与年龄、性别、发育期有关,12岁前,两性增加均缓慢,12岁以后男性增加较女性快。(3)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与身高、体重、年龄呈正相关。根据以上结果,在制订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正常值时应以性别、每岁龄分组来确定正常值范围。骨矿物质低为异常,故只需计算 P_s 值,按此标准,调查中发现男、女性不同部位骨矿物质含量异常的人数为3.8%~4.99%。由此可见,青春期骨矿物质含量的检测对保护青少年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还有利于预防各年龄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光子吸收法(SPA)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前臂骨密度上的结果,探讨SPA的应用价值;比较尿毒症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情况。方法:分别用SPA和DXA对87例15岁~50岁(平均3372岁)人群进行前臂骨远端1/3段骨密度进行测量与比较,并对17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进行股骨、腰椎、桡骨远端骨密度的测量。结果:SPA和DXA的测量结果显著正相关(r=0907,P<001),尿毒症患者桡骨远端1/3部位骨密度的丢失速度较腰椎、股骨颈、大转子更明显。其T评分是它们的184~424倍。结论:SPA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测量骨密度时应依据具体的疾病,选择合理的部位进行骨密度测量,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武汉地区3~89岁2886名健康人进行了桡、尺骨骨矿含量的测定。发现出生后骨矿含量随增龄而逐渐升高,5~8岁是儿童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13~16岁是第二个高峰。20岁以后同年龄组性别不同,骨矿含量差异显著,女性普遍低于男性。男、女均于30~39岁时达到峰值骨量,以后随增龄骨矿含量逐渐下降,50岁以后女性受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的影响,骨矿含量下降迅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比同龄无运动习惯的人具有较高的骨矿含量。  相似文献   

17.
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附292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肌组织(lean)和脂肪组织(fat)。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BMC、BMD、lean、fat峰值分别出现在30~39岁、20~39岁、30~39岁、70~79岁年龄组;女性则分别出现在30~39岁、30~39岁、30~49岁、50~69岁年龄组。男性BMC、BMD、lean峰值高于女性,但BMD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fat峰值高于男性。女性BMC、BMD峰值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显著,男性lean峰值后下降幅度较女性显著。男性骨量与lean和体重(weight)呈高、中度相关(P<0.01),女性骨量除与lean、weight呈高、中度相关外(P<0.01),fat与BMC的相关系数r值较男性稍高。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的正常数据和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骨量与软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QDR4500A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以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最佳测量部位及指标。结果表明:骨密度比骨矿含量及骨表面积更能反映绝经后骨量减少的情况;腰椎骨密度比前臂骨密度,全身脊椎骨密度及股骨上段骨密度更能反映绝经后骨量减少的情况;腰3,4侧位中点(感兴趣区)骨密度受绝经年限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