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乳腺肿瘤CT灌注成像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肿瘤CT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钼靶X线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21个病灶)行CT灌注扫描,使用电影模式,0.5 s/圈 ,5 mm层厚×4,120 kV,60 mA,延迟时间10 s,总扫描时间50 s,使用GE AW4.2工作站和Perfusion 3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46±17.62)ml·min-1· 100 g-1,血容量(BV)(13.76±8.59)ml/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28.23±15.7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6.45±12.36)ml·min-1 ·100 g-1,良性肿块组血流量(BF)(17.35±10.67)ml·min-1· 100 g-1.良性肿块组:血容量(BV)(4.63±3.47)ml/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25.52±12.91)s,血管表面通透性(PS)(3.57±3.36)ml·min-1 ·100 g-1.2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提供了乳腺肿块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正常胰腺与合并胰周脏器恶性肿瘤时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比分析,评价合并胰周脏器恶性肿瘤时胰腺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胰周脏器恶性肿瘤未累及胰腺者44例列为研究组(B组),无明显上腹部病变者26例列为对照组(A组).选择胰腺的正中层面行CT灌注,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120kV,200mA,1.0s/r,采集层厚2mm×4,间隔1s,于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50ml,6ml/s,延迟6s,数据采集45s.扫描后的影像数据传输到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采用进行A、B两组胰腺灌注参数三点测量,其平均值视为最后灌注参数值,并行t检查.结果:A、B两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测量值分别为:(168.53±103.15)ml·100g-1·min-1,(54.00±22.15)ml·100g-1,(196.38±133.18)ml·100g-1·min-1,(365.31±130.98)0.1s和(130.03±66.58)ml·100g-1·min-1,(48.15±24.52)ml·100g-1,(259.89±206.66)ml·100g-1·min-1,(389.26±207.63)0.1s.两组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常组与合并胰周脏器恶性肿瘤组胰腺的血供差异不明显.结论:胰周脏器发生恶性肿瘤并不影响胰腺实质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灌注成像各个参数的差异,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因甲状腺疾病拟手术治疗的患者行术前甲状腺CT平扫定位+灌注成像检查.良性结节40例,其中甲状腺肿20例,甲状腺腺瘤20例;恶性结节11例,全部是甲状腺癌.计算各灌注参数的平均值,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灌注达峰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甲状腺灌注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病变的大小和轮廓,并计算病变内部的组织灌注参数.良性结节组BF(249.89±43.95) ml·min-1.100g-1、BV值(28.69±6.17)ml·100g-1、TTP值(15.21±2.60)s、PS值(39.30±7.21)ml·min-1.100g-1.恶性结节组BF值(258.80±44.47) ml·min-1·100g-1、BV值(28.15-±3.02) ml·100g-1、TTP值(13.56±1.25)s、PS值(66.63±12.07)ml.min-1·100g-1.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BV值及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79;P =0.555),PS值及TTP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 =0.048).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TDC)的波形不同,良性结节多表现为缓升缓降(Ⅲ)型,而恶性结节多表现为缓升平台(Ⅱ)型.结论 MS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方面可提供一定的补充信息,PS在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TDC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正常胰腺头、体和尾部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 选择临床行中上腹增强CT检查并符合正常胰腺纳入标准的患者35例,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先行平扫,在胰腺头、体和尾部显示完整的中心层面进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将扫描后所得影像数据传输到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采用Toshiba体部灌注软件对正常胰腺各部位灌注参数做三点测量,其每部三点测量的平均值视为各部灌注参数最后值,并对各部灌注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测量值分别为:头部(128.34±29.23) mL·100 g-1·min-1,(43.19±13.77) mL/100 g,(218.39±99.21) mL·100 g-1·min-1,(299.26±81.99)0.1 s;体部 (136.20±23.00) mL·100 g-1·min-1,(44.63±13.74) mL/100 g,(223.20±73.82) mL·100 g-1·min-1,(310.99±59.00) 0.1 s;尾部(128.04±27.67) mL·100 g-1·min-1,(46.04±20.14) mL/100 g,(232.24±76.65) mL·100 g-1·min-1,(299.96±71.45) 0.1 s.3组参数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供血动脉有所差异,但各部组织血流灌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胃灌注成像在胃癌及胃间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3例胃癌及43例胃间质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经ADW4.3工作站处理,得出相关灌注参数及灌注图像,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胃间质瘤与其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值分别为(121.6±61.06) ml·100 g-1·min-1,(10.45±7.09) ml/100 g,(6.89±3.59) s,(26.31±14.99) ml·100 g-1·min-1;良性胃间质瘤灌注参数BF、BV、MTT、PS值分别为(77.28±25.57) ml·100 g-1·min-1,(7.91±2.84) ml/100 g,(7.37±2.38) s,(13.99±4.06) ml·100 g-1·min-1;恶性胃间质瘤灌注参数BF、BV、MTT、PS 值分别为 (95.13±29.75) ml·100 g-1·min-1,(8.21±2.65) ml/100 g,(7.33±1.83)s,(14.15±4.04) ml·100 g-1·min-1.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分化组与未分化组)灌注参数值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分化程度胃间质瘤(良性与恶性)灌注参数BF、BV、MTT、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与恶性胃间质瘤灌注参数BF、MTT、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进一步明确胃癌及胃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治疗及预后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选择不同扫描频率和层厚对肾皮质CT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15例志愿者行肾脏CT灌注扫描,扫描时间为32 s.扫描层厚为5 mm,重建层厚2.5 mm.采用cine扫描模式完成扫描.然后依据间隔1 s、2 s、3 s分别选取一系列图像进行灌注分析,观察不同时间间隔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4项灌注参数值的差异.2种层厚的对照研究采用单变量计量资料中的配对t检验;不同频率选择采用配伍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通过cine模式、层厚5 mm连续扫描获得肾皮质的BF、BV、MTT、PS参数值分别为(407.10±86.69) ml·min-1·100 ml-1、(21.59±3.93) ml/100 g、(3.37±0.65) s、(56.42±16.30) ml·min-1·100 ml-1.与层厚为2.5 mm肾皮质的灌注参数值比较,不同层厚BF、BV、MTT和PS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与间隔1 s、间隔2 s、间隔3 s的肾皮质灌注参数值比较,前3种扫描时间间隔对BF、BV及PS灌注参数影响不大(P>0.05).间隔3 s的图像较少,得到的各项灌注参数值均明显不同于其他的序列,且相关性较差.结论 对肾皮质CT灌注成像,间隔1 s或2 s是值得提倡的扫描模式.5 mm和2.5 mm层厚的选择对CT灌注参数值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常成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MSCTPI)技术在正常人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30例正常成年人行常规头颅CT平扫后 ,再行MSCTPI检查。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选取基底节及其相邻层面 ,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 ,同时开始连续 4 0s的双层动态扫描 ,重建的 80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 ,获得灌注图像 ,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 ,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MSCTPI显示正常成年人脑灰质灌注高于脑白质 ,脑灰质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达峰时间分别为 (5 0 6± 9 0 )ml·min-1·10 0 g-1、(5 7 8± 9 1)ml·min-1·10 0 g-1、(10 6± 1 6 )s,脑白质分别为 (2 2 7± 8 6 )ml·min-1·10 0 g-1、(30 8± 9 8)ml·min-1·10 0g-1、(12 9± 2 6 )s。结论 MSCTPI技术为测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1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进行常规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前列腺癌组及前列腺增生组各灌注成像参数,包括组织相对血流量(RBF)、相对血容量(RBV)、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表面渗透性(PS),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评定观察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组的RBF、RBV、PS值分别为(85.466±37.767)ml/min-1100g-1、(21.413±6.037)ml/100g和(49.268±6.099)ml/min-1100g-1,而前列腺增生患者组分别为(42.998±10.617)ml/min-1100g-1、(11.296±2.557)ml/1和(24.051±6.320)ml/min-1100g-1,二组间RBF、RBV和PS观察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组MTT值虽然较前列腺增生患者组高(20.383±10.812)s,(19.644±5.262)s,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临床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扫描时间变化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以获取基于首过效应阶段灌注扫描序列的最佳灌注扫描时间.方法 搜集术前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结直肠腺癌病例29例,进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检查.每位患者总灌注扫描时间为60.8s,通过后处理软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60.8 s、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测量肿瘤最大层面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观察其变化.将扫描时间60.8s所测灌注参数分别与扫描时间(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灌注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医师两次分析结果运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受到总扫描时间影响.扫描时间为60.8s时,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分别为(34.12±17.83)ml·min-1·100g-1、(14.76±4.99) ml/100g、(18.92±10.22)s、(36.35±14.64)HU.总扫描时间减至41.8s,其BF值为(40.35±28.52)ml·min-1· 100g-1,与60.8s所测BF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总扫描时间减至45.6 s,其TTP值、PEI值分别为(15.23±7.79)s、(33.68±13.72) HU,与60.8s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P=0.022).随着扫描时间缩短,BV值逐渐减小,与60.8s所测BV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首过效应法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总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有明显影响.总扫描时间46 s左右能够保证BF、TTP及PEI测定的准确性,而BV值的准确测定可能需延长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技术.资料与方法 22例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多层螺旋CT对选定的鼻咽层面进行定层连续扫描30次,将4×30帧图像输入function CT软件内,根据动脉动态增强-时间曲线和各组织强化值计算各层面内每一像素的灌注指标,并计算各指标与同层面正常肌肉的比值,以此来评价鼻咽癌和邻近组织的灌注状态.结果鼻咽癌组织血流量(BF)、强化峰值(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分别为(51.7±10.9) Ml·100g-1·min-1、(35.4±5.2) HU、(14.5±1.7) s、(853.6±245.3) ml/100g,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肉灌注比值分别为7.0±1.8、4.1±1.4、0.6±0.1、6.9±3.9.结论正确的检查技术是灌注成像的重要保证,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鼻咽癌微循环灌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兔VX2软组织肿瘤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兔VX2软组织肿瘤进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1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21d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随后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其微血管密度(micro vascular density,MVD)进行测定,分析MSCT。功能参数图像与肿瘤MVD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兔大腿VX2肿瘤组织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肌肉组织,且与肿瘤MVD呈正相关;而MTT值则明显低于正常肌肉组织,与肿瘤MV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单、便捷的定量评估软组织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乳腺癌腋窝肿大淋巴结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局限浸润性乳腺癌伴有临床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6个"靶"淋巴结进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静脉内以4.0 ml/s流率注射40 ml对比剂后,对病灶5 min层厚连续4个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分别半自动计算"靶"淋巴结及其扫描层面肌肉组织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Y)和表面渗透性(PS),并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个腋窝"靶"淋巴结经术后病理学标本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32个、阴性14个(均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炎).32个转移性"靶"淋巴结中有22个为前哨淋巴结(68%).阴性和转移性"靶"淋巴结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F(76.18±31.53)和(161.60±40.94)ml·100mg-1mg·min-1;BV(5.81±2.50)和(9.15±3.02)ml/100 mg;MTT(6.80±1.55)和(5.50 4±1.84)s;PS(25.82±4.62)和(25.96±7.47)ml·100 mg-1·min-1.转移性和阴性"靶"淋巴结BF之间的r=0.14,P<0.05,BV、MTY和Ps之间的r值分别为-0.03、0.05、0.07,P值均>0.05.结论 CTP在形态学基础上增加功能信息可为临床评价淋巴结状态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兔VX2软组织肿瘤模型的建立与MS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软组织恶性肿瘤动物模型并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1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7、14、21、28天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所有兔大腿VX2肿瘤组织的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01),而MTT值则明显低于正常肌肉组织(P<0.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软组织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常胰腺MSCT灌注成像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MS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正常胰腺CT灌注参数与年龄及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正常胰腺纳入标准的35例患者按年龄及BMI分组,分别行16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三点测量各组胰腺的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取各组灌注参数平均值,按组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年龄组:44岁(包括44岁)以下组,胰腺BF、BV、PS及MTT灌注值分别为(172.92±77.63)ml/(100g.min)、(61.63±24.37)ml/100g、(175.08±150.44)ml/(100g.min)、(34.74±13.74)s;45~59岁组,其灌注值分别为(181.61±133.36)ml/(100g.min)、(52.30±24.19)ml/100g、(213.44±151.20)ml/(100g.min)、(39.70±15.35)s;60岁(包括60岁)以上组,其灌注值分别为(118.99±37.89)ml/(100g.min)、(45.62±9.40)ml/100g、(202.72±91.08)ml/(100g.min)、(32.17±9.00)s。②BMI组:体质指数为22以下(包括22)组,胰腺BF、BV、PS及MTT灌注值分别为(154.39±79.88)ml/(100g.min)、(52.92±23.79)ml/100g、(209.85±147.52)ml/(100g.min)、(36.51±13.01)s;体质指数为22以上组,其灌注值分别为(182.82±120.96)ml/(100g.min)、(59.66±18.72)ml/100g、(157.68±107.50)ml/(100g.min)、(33.96±14.52)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BF间呈负相关(P<0.05),余胰腺各灌注参数值与年龄及BMI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的血流灌注,除血流量随年龄增长有逐步下降趋势外,其余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脏泡球蚴病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评价CT灌注技术在显示肝泡球蚴血管生成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脏泡球蚴病患者的螺旋CT灌注检查资料,绘制病灶边缘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测定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通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灶边缘区域MVD计数和VEGF的表达,对不同类型TDC的灌注参数、MVD和VEGF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类型TDC各CT灌注参数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21例为Ⅰ型TDC,6例为Ⅱ型TDC,两型TDC的BF分别为(111.7±27.6)和(158.9±39.5) ml· 100 g-1·min-1,BV分别为(15.1 +6.2)和(26.8±8.4) ml/100 g,MTT分别为(7.0±4.4)和(7.7±3.1)s,PS分别为(51.7±17.3)和(51.0±20.5) ml· 100 g-1·min-1,两型TDC之间BF、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97和- 18.783,P值均<0.05),MTT及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1和0.182,P值均>0.05);两型之间MVD计数分别为(20.5±5.4)和(37.2±7.5)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3,P<0.05),而VEGF计分分别为(2.1±1.0)和(3.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7,P>0.05).MVD与Ⅱ型TDC的BF、BV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789和0.878,P值均<0.05),与MTT、PS间无相关性(P值均>0.05);MVD与Ⅰ型TDC各参数之间,以及VEGF与两型TDC各灌注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CT灌注成像不同TD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边缘不同的血管生成状态,有望为泡球蚴病灶边缘的血管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过期的64层VCT肺灌注成像对肺部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8例肺结节患者进行CT灌注扫描,测定肺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并测量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增强值和结节-动脉增强值之比(S/A)。标定结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结节CT灌注和增强指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的灌注指数高于肺良性结节。良、恶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CT肺灌注成像可定量的评价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特点,对肺部结节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胜利  袁刚  白玲  黄连庆  王宗盛   《放射学实践》2012,27(8):856-859
目的:分析食管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绘制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切取同层肿瘤组织切片,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及浸润深度的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差异及各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9例食管癌BF、BV、MTT、PS平均值分别为(93.07±54.31)ml/(min.100g)、(6.35±1.77)ml/100g、(9.17±7.07)s、(12.71±7.79)ml/(min.100g);MVD计数为(24.69±8.61)条/高倍视野。BF、BV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45、0.341),不同侵及深度的肿瘤组织的B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食管癌血管生成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CT 灌注成像参数值与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64层螺旋 CT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灌注成像检查,获得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肿瘤细胞不同分化程度分成高、中、低分化3组,然后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分化胃癌组10例(20%),灌注参数:BF 值(mL·min-1·100 g-1)75.28±6.81,BV 值(mL/100 g)9.01±0.94,MTT 值(s)9.89±1.65,PS 值(mL·min-1·100 g-1)10.05±0.71;中分化胃癌组24例(48%),灌注参数:BF 值110.01±31.90,BV 值18.18±5.62,MTT 值9.81±3.69,PS 值40.08±15.82;低分化胃癌组16例(32%),灌注参数:BF 值138.59±38.09,BV 值21.08±4.11,MTT 值9.47±1.80,PS 值57.50±13.28。3组比较,BF、BV、PS 值在高分化与中分化组以及高分化与低分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TT 值在胃癌不同分化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灌注参数 BF、BV、PS 值可以作为胃癌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周围型肺癌血管生成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73例周围型肺癌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周围型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参数图像和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强化峰值(PH)、肿块-动脉强化峰值比(PHpm/PH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cyclinDl,评价周围型肺癌各CT灌注参数与MVD计数及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3组周围型肺癌(腺癌、鳞癌、其他类型癌)的TDC曲线相似,都有明显的上升支,CT值明显增加[TDC曲线的峰值分别为(44.87±6.83)、(34.91±8.05)、(40.66±5.87)HU],达峰值后变化较小,较平坦,有一个平台期;cyclinD1阳性表达44例,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患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分别为(33.88±14.81)、(23.17±11.66)条/高倍视野,P<0.01];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者的PH、PHpm/PHa、BF、BV、PS值[分别为(60.56±6.27)HU、(20.71±2.54)、(245.54±69.73)ml·100 mg-1·min-1、(12.17±3.50)ml/100 mg、(20.11±7.34)ml·100 mg-1·min-1]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56.39±6.87)HU、(19.02±3.27)、(194.23±80.89)ml·100 mg-1·min-1、(9.67±3.00)ml/100 mg、(14.10±7.45)ml·100 m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周围型肺癌中,cyclinD1阳性表达的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呈正相关,其中,BV、PS、BF值的r值分别为0.409、0.517、0.503,呈显著性相关(P值均<0.01);PH、PHpm/PHa的r值分别为0.319、0.324,呈低度相关(P值均<0.05).cyclinD1阴性表达者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无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及cyclinD1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周围型肺癌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对于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和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肾上腺病变的多层CT灌注成像,GE ADW4.2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其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与临床实验室资料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嗜铬细胞瘤BF和PS明显大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结核、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嗜铬细胞瘤PS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增生、功能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等功能性肾上腺病变的BF、BV和PS高于肾上腺淋巴瘤、结核和转移瘤等功能下降的肾上腺病变。富脂类腺瘤和乏脂类腺瘤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肾上腺病变的灌注参数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结论:多层CT灌注成像反映了肾上腺微血管状况,灌注参数的差异可作为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PS值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