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代《金针梅花诗钞》一书中,周树冬谈到“母子生克”的临床应用,他说:“天地五行之制约生成,内应脏腑之阴阳消长,故可在相制相克或相生相成两经之中,各取其要穴以收生克制约之效。如土气不足是由于木气之有余,则既须以泻肝为主为本,又须以补脾为客为标。如泻肝时取其荥穴行间(五行属火,实泻其子,则补脾时即可取其荥穴大都(五行亦属火,虚补其母)。”  相似文献   

2.
李君临  杨娜婷 《中医学报》2020,35(4):761-764
《难经》第七十五难提出东方实、西方虚之病证,首创以泻南方、补北方的方法来治疗,还提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难的病机为东方实、西方虚,肝、肺两脏的自身本质决定了肝易实而肺易虚,并无其他脏器因素的影响,且当以东方实为主、为标,西方虚为次、为本;泻南方、补北方可从多个角度达到治疗东方实、西方虚的目的,前期应侧重于泻南方治东方实,后期应侧重于补北方以治西方虚。"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中母均为水(木之母),子均为火(木之子)。"子能令母实"与泻南方相对应,指泻南方火,使南方火虚,水更容易克火,水的消耗减少了,是为"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与补北方相对应,指补北方水,北方水盛则克火之力大,火气更虚,从而"母能令子虚"。"治虚"为治西方虚及北方虚,具体做法则是补北方水,通过子不食母,补北方水的同时使西方金慢慢恢复。泻实容易而补虚难,泻南方待东方木实证已去,仍需继续补北方,缓缓图之,西方金、北方水充足,方才使东方实、西方虚的情况不再容易发生,故言"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  相似文献   

3.
《长沙药解》为清代黄元御所著的药学专著,其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所用之药编次整理,详究仲景用药法度。该书中对黄芩、黄连和黄柏的临床效用特点阐述甚明,其共同点是性味苦寒,而差异主要表现在归经效用方面。黄芩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善清相火;黄连入手少阴心经,善清君火;黄柏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善于疏肝脾泻湿热。《长沙药解》阐释药物的药性和功效,以"土枢四象"为纲,特色鲜明,不但有益于临床应用中药,对于学习和理解《伤寒论》也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 “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第六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难经·第七十九难》)、“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难经·第七十五难》)等子、母穴不同特性及子母配穴理论,在经络学说及针灸临床中占有相当位置。我们曾以人体体表超弱冷光信息为指  相似文献   

5.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提示:说明心病化火,引起疮疡的病机。 译文:凡是有疼痛搔痒感觉的疮疡之证,都属于心病范围。 病机辨析:本文所言有痛痒感觉的疮疡之证,是偏重于属火一类的阳性疮疡而言。张景岳谓:“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阳性疮疡为什么属于心呢?因阳性疮疡的发生,是由火热、火毒郁于经脉营血之中,腐血坏肉所致。而心在五行属火,主血脉。心病多从火化。在临床上,阳性疮疡多表现心火盛、血分有热的特点。所以,这里所言之心,非指实质心脏,  相似文献   

6.
心绞痛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有多种。在中医五行论中,肝为木,心为火,肝为心之母,肝若病则及心,因此,治疗心病则可先调肝治疗[1]。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指出,小柴胡汤为调肝治疗伤寒少阳病主方,药方:柴胡和半夏(洗)250g,黄芩,人参,甘草(炙)和生姜(切)各150g,十二枚大枣(擘)组成。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医家杨继洲撰著的《针灸大成》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卷10附《保婴神术》,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创立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其开篇即云:"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笔者近年来每于临床熟记此要诀,并运用扶土抑木推拿法治疗儿科临床多种常见病,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1咳嗽袁某,女,4岁,于2016年9月就诊。反复咳嗽2  相似文献   

8.
谈谈荥穴的“特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经·六十八难》日:“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入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泻其有余,放只能用于实火;而不可用于虚火.因阴经荥穴属火,用此退虚热,若用补法,则会损伤阴津,而加重虚火;若用泻法,则是治标,并…  相似文献   

9.
许多中医典籍都提到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如果命门之火不足、命门火衰则脾阳受其影响,不能腐熟水谷,因而引起泻泄。古人还有“肾为胃关”的说法,如张景岳说:“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也”。古籍中提到命门火衰之证,多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腹鸣则泻,泻后  相似文献   

10.
唐容川是清末著名医家,所著《血证论》重视肝与血的关系,在“脏腑病机论篇”中首先阐述肝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对血证的影响:“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说明肝病导致血证的病机证状极为复杂。现将唐氏从肝治血法分别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病因、发病学说,常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其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唐·王冰注:“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金·刘完素将此经文篡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后世诸家多宗之,如明·李念莪对此经文注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主热,火之化,故痛痒诸疮,皆属于心也。”清·《医宗金鉴》亦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并注曰:“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近代医家唐容川亦对此条释为:“此言诸疮,或血分凝结,阻滞其  相似文献   

12.
翻开《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该书在介绍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时,指出“眼、耳、鼻病重点为‘内障眼论’”。考“内障眼论”,见诸《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列于“诸脉者皆属于目论”之后。原文曰:“凡心包络之脉,出于心中,以代心君行事也,与少阳为表里。瞳子散大者,少阴心之脉挟目系,厥阴肝之脉连目系。心主火,肝主木,此目火之势盛也。……药中云茺蔚子一味辛及主益精,辛者是助火也,故去之。乃加黄芩、黄连,泻中焦之火……。  相似文献   

13.
在《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一书中,单玉堂先生谈到各经循环相生法,他说:“即本经之病与他经之病同见,则配穴据循环相生取义而一时并用。如针肝经(属木)、太冲(属土)穴而合心经(属火)、灵道(属金)穴,则为经与经相生(木生火),又穴与穴相生(土生金),有互相促进之功。”  相似文献   

14.
泻黄散与泻青丸均为泻火方为何重用防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黄散(藿香、山栀子、石膏、甘草、防风)、(《小儿药证直诀》)泻脾胃伏火。泻青丸(当归、川芎、山栀子仁、大黄、羌活、龙胆草、防风)、(《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肝火。两方均为泻火方,但都重用风药,是两方组成的一大特点。 泻黄散主治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小儿弄舌等脾胃伏火证。脾气主升、火性炎上,所以表现症状也大都在上部。方中重用防风120g,数倍于栀子、石膏等清热泻火药,也属“火郁发之”之例。  相似文献   

15.
针灸配穴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诊疗好环的重要因素 ,《灵枢》经云 :“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明代杨继洲《医学入门》亦强调 :“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 ,尤为重要”。可见任何一种配穴法都脱离不开经络 ,所以医者当明经络。笔者运用几种配穴法 ,临床收益匪浅 ,现报告如下。1 辨证循经取穴法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每治一病 ,必须审证求因 ,立法施治 ,旗帜鲜明 ,如矢中的。例如失眠症 ,原因很多 ,认清病因 ,循经取穴 ,可以收到预期效果。失眠症的辨证施治 ,循经取穴 :由于精神刺激而引起的属于心 ,取心经神门穴 ;怒气伤肝所致者取肝经行间穴 …  相似文献   

16.
急慢性肝脏疾病引发心悸、心绞痛、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及心电图特点称为肝心综合征。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可令子壮,母病及子,治宜肝心同治,疏肝行气宁心。  相似文献   

17.
总结戴永生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经验,认为其发生与五脏有关,根据中医理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侯",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濡养,而心经系舌本,心脉布于舌上,舌的气血靠心脉濡之;又因"肾经挟舌本","肝经络舌本",认为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功能下降,心、肾之火上炎息息相关。临床分土虚火浮证、心脾炽热证、心肝火热证、脾经蕴热证进行论治,从发病机制、辨证思路、案例举偶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此方源于脾胃学说的首创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内外伤辨惑论》云:"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气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方中以黄芪补中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脾益胃为辅药,配以当归质润辛甘温入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以参芪补气为主配以血药功更峻。当归质润又配白术之燥,使补阳而不致有所偏。脾虚  相似文献   

19.
五更泻辨治辑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更泻”以发病时间 (黎明时 )为特点命名 ,较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 ,虽节省饮食忌口 ,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 ,近五更其泻复作。”至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为肾虚 ,故又称之为“肾泻”。赵献可《医贯》亦说 :“今肾既虚 ,则命门之火熄矣…… ,故令人多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将明时 ,必洞泻二三次。”后人沿袭于此 ,至今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仍认为五更泻系脾肾阳虚所致 ,治疗多用四神丸、椒附丸、五味子散、真人养脏汤等 ,或效或不效。其实五更泻病机复杂 ,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临床治疗当明辨症因 ,不可…  相似文献   

20.
乌头类药物的中毒与急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头 (AconitumcarmichaeliDebx)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药的块根。乌头类药物包括天雄、乌头、附子、乌喙、侧子 ,五物同出而异名。《广雅》有一岁为侧子 ,二岁为乌喙 ,三岁为附子 ,四岁为乌头 ,五岁为天雄”之别。虽有以上传统之分 ,但临床上以附子、川乌、草乌为常用。此类药物味辛(苦 ) ,性温热 ,有大毒 ,入心、肾 (肝 )、脾经。不仅有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之功 ,又有祛风除温 ,温经散寒之能。故临床上除用于休克、虚脱等危急重症的急救之外 ,还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气喘咳嗽 ,心腹疼痛 ,慢性腹泻 ,阳痿滑精 ,不育不孕 ,各种风湿疼痛等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