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儿童再发性腹痛(RAP)3年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35例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HpSA)阳性的RAP儿童给予抗Hp三联法治疗2周,随访3年,每年复查1次HpSA,如仍阳性,再给予抗Hp三联法治疗2周,观察Hp根除率对RAP复发的影响和每年RAP总复发率。结果 Hp根治失败或Hp再感染的每年腹痛复发率分别为81.8%、80.0%、75.0%。根治后Hp转阴者每年腹痛复发率是12.5%、12.0%、1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年RAP总复发率分别为34.3%、31.4%、2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与RAP发生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显著降低RAP复发率,改善RAP患儿的预后;但继续抗Hp治疗不能显著再降低RAP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326例5岁以上再发性腹痛(RAP)患儿进行胃镜检查与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326例再发性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阳性123例,阳性率37.73%。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中家属感染率为88.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63,P〈0.01)。胃镜检查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98.47%,其中浅表性胃炎90.34%,且病理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中、重度改变达22.03%。结论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再发性腹痛大部分伴有器质性疾病,浅表性胃炎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天如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14+4116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RAP患儿58例,对患儿分别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 感染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 HP感染率随RAP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与性别无关,HP感染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对萎缩性胃炎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 入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其中Hp根治组45例和Hp感染组38例,分别于入选时和随后1、4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逆转.结果 根治Hp 1年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均无明显逆转,4年后Hp根治组较Hp感染组肠上皮化生逆转率显著提高[42.22%(19/45)比7.89%(3/38),x2=17.28,P<0.01],4年后Hp根治组肠上皮化生逆转率较1年后[15.56%(7/45)]显著提高(x2=7.78,P<0.01),萎缩性胃炎病变无明显改变.结论 根除Hp后随时间推移对肠上皮化生有逆转作用,对萎缩性胃炎无逆转作用,有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应及早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5.
吴谋豪 《现代保健》2009,(16):57-58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及肠道蛔虫感染的关系。方法RAP患儿61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3-6岁组186例,7-11岁组289例,12-16岁组150例。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血抗HP-IgG检测,两项均阳性者判断为HP感染,同时取大便涂片查找蛔虫卵,阳性者判断为肠道蛔虫感染。结果HP感染3-6岁组32例(17.20%),7-11岁组84例(30.11%),12-16岁66例(44%),3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蛔虫感染,3-6岁组128例(68.82%),7-11岁组148例(53.05%),12-16岁组52例(34.67%),3组阳性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15例患儿中男312例,HP感染92例(29.49%),肠道蛔虫感染171例(54.81%);女303例,HP感染90例(29.70%),肠道蛔虫感染157例(51.82%),二者比较HP感染率及肠道蛔虫感染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P感染率随RAP患儿年龄增长而增长,肠道蛔虫感染率随RAP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与性别无关。HP感染与肠道蛔虫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长儿以HP感染比例较多,而学龄前儿童以肠道蛔虫感染比例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再发性腹痛(FeCUlTentabdominalpain,RAP)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150例RAP患儿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并取胃窦黏膜行病理检查。结果150例RAP患儿中,10例(6.67%)未见明显异常,器质性病变的140例(93.33%),Hp阳性的51例,占34.O%。所选病例中,黏膜病变越严重,Hp的感染率越高。结论儿童RAP与Hp感染有关,应积极防治Hp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例4~14岁具有反复发作性腹痛及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和健康儿童80例做血清抗体检测(用Genelabs安速TM快速试剂盒)H.pylori感染情况,并分析结果。结果采用血清抗体检测200例患儿中有42例H.pylori呈阳性,阳性率为21%;80例健康儿童有2例H.pylori呈阳性,阳性率为2.5%。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H.pylori感染与再发性腹痛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腹痛是儿科常见疾患 ,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对 156例复发性腹痛儿童进行了血清HP -IgG抗体检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9年 3月~ 1999年 12月因反复腹痛在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病人。 156例年龄在 2~ 14岁 ,因 1岁以内幼儿体内有可能会存在母传抗体。受检病儿男 94例 ,女 62例 ,男女之比为 1 5∶1,就诊病程 1周至 2年 ,所有入选对象均在 2周内未服用抗生素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均排除器质性腹痛者 ,如慢性阑尾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系腹淋巴结结核等。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与上腹不适综合征患者(PDS)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50例Hp阳性PDS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吗叮啉,治疗组同时给予抗Hp三联疗法治疗,采用症状发作次数积分方法评价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的差异。结果2组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阳性PDS患者根除Hp后不能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191例胃镜检查Hp阳性的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抗Hp三联(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治疗1周及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治疗2周;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治疗1周及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治疗2周。停药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同时观察Hp根除与否对患者症状改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79.0%,Hp阳性的FD患者在根除Hp后症状积分改善显效率达38.7%,明显高于Hp根除失败亚组的15.0%(P<0.0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P<0.01),但各类型的FD症状积分改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Hp阳性的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复性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反复慢性腹痛患儿196例,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及HP粪便抗原检测确定反复腹痛儿童Hp感染情况,此两种检测均阳性者作为病例组,阴性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结果:196例反复腹痛患儿中感染HP 85例(病例组),感染阳性率为43.4%。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病程、居住地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女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与家人同睡、母亲文化程度、其他照顾者是否有胃病史均与HP感染有关(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结果仍显示性别、是否与家人同睡、其他照顾者胃病史有无3个因素与感染有关,即性别为女性、独睡、被除父母外无胃病史的其他照顾者照看的儿童HP感染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此次调查显示反复腹痛儿童HP感染与性别、是否与家人同睡和其他照顾者胃病史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儿童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霞  周庆良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1944-1945
儿童反复腹痛等胃肠症状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主要靠临床表现和试验性治疗观察做出诊断,其准确性、可靠性均较差。近10年来,由于检测手段的改进、提高和普及,许多胃肠疾病得到明确诊断。例如:儿童慢性胃炎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之有密切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192例儿童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进行临床治疗随访.本文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5例腹痛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应用。【方法】对在本院诊治的125例腹痛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中血清Hp抗体阳性75例,阳性率60.0%。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Hp抗体阳性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学龄前后儿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于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及时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腹痛的常见病因。方法对240例腹痛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尿淀粉酶,粪便虫卵浓缩试验,脑电图,心电图,血铅,血Hp—IgG,腹部B超,钡餐造影,腹部CT,电子内镜检查。结果腹内病变所致腹痛占70.5%,腹外病变所致腹痛占21.5%,诊断明确92.4%,诊断不明7.6%。结论引起小儿腹痛病因有多种,以腹内疾病为主。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和溃疡是引起小儿中上腹和脐周腹痛的主要病因。临床诊断需要结合详细病史及全面体检,并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贫血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218名4~14岁儿童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同时检测血红蛋白.结果 儿童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为25.7%,4~7岁与7~14岁年龄组分别为14.5%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章的血红蛋白值为(97.9±6.9)g/L,低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的血红蛋白值(128.8±7.3)g/L(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为82.1%,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为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4~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血红蛋白值.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临床现状.方法 检索并分析本院2009年含PPI的三联和四联HP根除治疗方案和根除率等资料.结果 共有416例患者入选,总根除率为76.0%;男女根除率分别为77.8%和74.7%(P>0.05);三联和四联方案根除率分别为72.1%和78.9%(P>0.05).对10d疗程中阿莫西林(A)、克拉霉素(C)、左氧氟沙星(L)和铋剂(B)分别为同一品牌的52例PAC、61例PACB、72例PLC和46例PLCB分析显示:PAC根除率(73.1%)与PLC(75.0%)相当(P>0.05);PACB根除率(86.9%)比PLCB(73.9%)和PAC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B根除率与年龄相关(R=0.336,P<0.05),PLCB中年龄小于平均年龄54.2岁的19例患者根除率为89.5%.结论 目前临床HP根除率并不十分理想;PAC与PLC方案根除率相当;PACB根除率比PAC稍高;年龄<54.2岁的患者用PLCB方案可能能获得较高的根除率;四联疗法应作为HP根除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脂质代谢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Hp IgG阳性的AMI患者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p根除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治疗方案,Hp根除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Hp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Hp根除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Hp根除治疗组Hp IgG阴性率为92.0%(46/50),对照组HpIgG阴性率为31.1%(1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较治疗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并且治疗后Hp根除治疗组HDL-C高于同期对照组[( 1.56±0.44) mmol/L比(1.24±0.45) mmol/L](P< 0.05).Hp根除治疗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为2.0%(1/50),对照组为15.6%( 7/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 0.05).结论 Hp根除治疗有可能使脂蛋白构成改变,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RAP)的病因,与 Hp感染的关系,胆汁返流性胃炎(BRG)与 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利用 电子胃镜作形态学检查,同时作 Hp检测.结果:胃炎 86例(100%), Hp感染检出率 48.8%, 6岁以下检出率 25.0%, 6~ 10岁组检出率 38.9%, 10~ 14岁组检出率 61.9%; BRG组的 Hp感染检出率 16.7%,非胆汁返流性胃炎(NRG) 组的 Hp感染检出率 52.7%.讨论: RAP的主要病因是胃炎;小儿的 Hp感染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BRG 的 Hp感染率明显低于 NRG.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胃癌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位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前列。早期根除H.pylori可以预防胃癌前病变的发展,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我国H.pylori感染率高,但由于H.pylori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H.pylori根除率下降。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是探索H.pylori感染最佳根除方案。对H.pylori感染根除治疗方法研究新进展的系统介绍,对于临床诊治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病变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评估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病人,分为根除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根除HP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分别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根除HP前后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全部80例病人随机分为根除组(n=40)和对照组(n=40).半年后,根除组29例HP完全根除,对照组27例仍为HP阳性.在根除组,黏膜急性炎和慢性炎的组织学积分明显降低(P<0.001),肠化生的组织学积分亦有降低 (P=0.021).而对照组,急性炎的组织学积分升高 (P=0.034),慢性炎和肠化生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萎缩性病变均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53和0.64).结论根除HP可使胃粘膜急慢性炎症明显消退,减轻并有可能逆转肠化生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