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52-54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多巴胺、酚妥拉明)联合治疗高危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危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64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给予综合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通过观察血气指标、其他脏器损伤等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 H值、Sa O2、Pa O2高于对照组,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胃肠功能障碍、心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HI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联合治疗高危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有利于改善血气指标,减少对其他脏器的损害,降低死亡风险,可在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3.
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皆以3~5μg/(kg·min)速度持续静脉滴注。3~5d为1疗程;对照组只给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有效25例(89.2%);对照组28例,有效9例(32.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对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可提高窒息后患儿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防治新生儿窒息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进一步提高HIE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科确诊的120例HIE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用微量输液泵输入,与对照组比较其治疗前后所发生重度HIE和多脏器功能受损.结果 对照组发生HIE18例,而治疗组发生HIE16例,两组HIE发生率比较治疗组的HI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0,P<0.05),重度HIE的发病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85,P<0.05).结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佐治重度HIE可增加心及脑灌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使动脉血压升高.并可扩张肾血管,改善肾灌注促进肾功能恢复.这两种药药源广、价廉,在基层推广方便,可作为佐治HIE的主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窒息时缺氧缺血可导致脑、心、肝、肾等多器官损害,早期适当的干预治疗,可以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本文就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华刚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1):29-29,40
目的观察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伴循环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 32例重度窒息伴循环障碍患儿加用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治疗 ,以 30例采用常规疗法的患儿作为对照 ,观察其对患儿循环与尿量的影响。结果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对重度窒息伴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7%,优于对照组的 73.3 %,且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伴循环障碍作用肯定 ,且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患者腹水的形成与门静脉高压关系密切 (因降低门静脉压力可减少腹水的形成 ) ,传统的内科治疗腹水方法并未针对门脉高压进行治疗。我院 1 996- 2 0 0 0年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血管活性药物酚妥拉明及多巴胺治疗肝硬化腹水 2 5例 ,并与仅采用综合治疗的 2 7例患者对比。腹水消退时间平均缩短 5d ,P <0 0 5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所有病人均经临床实验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B C级[1 ] 。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2 5例 ,其中男 1 7例 ,女 8例 ,年龄 2 4~ 70岁 ,…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剂量多巴胺、酚妥拉明早期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多巴胺、酚妥拉明早期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疗效.方法:将56例重度窒息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18例),对照组患者在窒息复苏后采用吸氧、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灌注,控制入液,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供给热量及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另一组为治疗组(38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于早期采用小剂量多巴胺和酚妥拉明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IE及心功能率损害发生差异无显著性,但胃肠功能障碍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减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多巴氨和酚妥拉明早期治疗重度窒息患儿可减少胃肠、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从而缓解病情、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由于低氧和酸中毒,常导致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中对心脏损害并不少见,如心音低钝、心辜减慢、心肌酶增高等。我科自1995年-l996年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室息所致的心脏损害20例,疗效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与多巴酚丁胺在肺心病重度心衰中的疗效。方法 对114例肺心病重度心衰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酚妥拉明与多巴酚丁胺进行联合治疗。结果 职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67.0%。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对心功能Ⅳ级有显著疗效,心功能改善时间显著缩短(P〈0.05),且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血压、心率有稳定(P〉0.05)作用。结论 酚妥拉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重度窒息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窒息新生儿血液流变学改变,说明其参与组织损伤过程以及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重度窒息新生儿29例.对照组10例.应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通过毛细管法测定血液粘度,用温氏法测定红细胞压积.结果:窒息组新生儿治疗前较对照组新生儿高、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均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间无差异(P>0.05).川芎嗪治疗后复查8例.高、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CT也较治疗前下降(P<0.05).川芎嗪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无差异(P>0.05).HCT明显下降(P<0.05).结论:重度窒息患儿血液粘度增高.可致微循环障碍.影响组织灌注.参与损伤过程,应用川芎嗪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滞度,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窒息造成的脑等组织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抢救的80例重度窒息患儿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复苏治疗;试验组40例,在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肾上腺素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自主循环时间、自主呼吸时间、生命体征参数以及新生儿阿普加(Apgar)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试验组的24h生存率、出院生存率、Apgar评分〉7分和NBNA评分〉35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自主循环恢复后5、15、30、60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上腺素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能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有效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胎儿宫内窘迫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常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基本素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大多是可以发现、预防和治疗的。治疗胎儿宫内窘迫,提高宫内复苏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完善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对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给氧治疗胎儿宫内窘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改善胎儿宫内窘迫症状及减少由于胎儿窘迫所引起的新生儿疾病 ,提高产科质量 ,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方法 :应用内给氧制剂 (晶体过氧化氢碳酸酰胺 )治疗观察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孕妇 1 0 0例 ,并设常规治疗组 1 0 0例 ,观察用药后的胎心、胎动变化 ,新生儿出生时的窒息情况 ,对其做对照、比较。结论 :内给氧治疗组在胎心胎动好转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转归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显示了内给氧能迅速提高孕妇体内的氧分压 ,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症状 ,具有显效、安全、副作用少、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及窒息新生儿第1、3、7 d尿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并评价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常足月儿尿EGF含量显著高于健康成人组,新生儿窒息后第1、3 d尿EGF/C_r值低于对照组,其降低的时间和程度与窒息的严重程度一致,第7 d升高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尿EGF/C_r值与血肌酐浓度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EGF参与了肾脏的成熟及窒息后肾损伤的修复过程,动态观察尿EGF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窒息新生儿肾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肾小管损伤修复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pH值评价新生儿窒息及预测窒息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06年1月—2008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健康产妇552例。监测其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分析脐动脉血pH值与生后1 min Apgar评分的关系,分别对脐动脉血pH值及1 min Apgar评分对于预测新生儿窒息并发症进行真实性的评价。结果1 min 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相关(χ2=278.13,P〈0.05)。脐动脉血pH值对于预测窒息并发症较Apgar评分有更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pH值异常发生比例与HIE程度有关,随HIE程度的提高而增加(χ2=4.437,P〈0.05)。结论脐动脉血pH值能客观评价新生儿出生时的状况,对监测新生儿预后、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窒息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测定85例窒息新生儿血清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及尿pH和渗透压值,重度窒息者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发现重度窒息新生儿尿素氮及肌酐显著高于轻度窒息者,重度窒息新生儿氮质血症,急性肾衰和低钠血症发生率(50.0%、30.0%和37.5%)亦显著高于轻度窒息者(17.8%、4.4%和15.6%)。窒息新生儿尿pH值增高而渗透压降低,重度窒息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窒息新生儿血清钙、镁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窒息新生儿血清钙、镁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窒息新生儿87例为研究组,其中29例单纯轻度窒息患儿为Ⅰ组、21例单纯重度窒息患儿为Ⅱ组、37例窒息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为Ⅲ组。随机选择正常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均在出生第1、3、7天进行血清钙、镁测定。结果低钙、低镁血症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分别为56.32%、45.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10.00%(P〈0.01);Ⅰ、Ⅱ、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Ⅱ组高于Ⅰ组、Ⅲ组高于Ⅱ组(P〈0.05)。Ⅰ、Ⅱ、Ⅲ组患儿血清钙、镁水平持续降低并在第3天最明显,与第1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Ⅱ组低于Ⅰ组、Ⅲ组低于Ⅱ组(P〈0.05)。低镁血症患儿有87.63%(35/40)伴有低钙血症。结论应动态检测窒息新生儿的血清钙、镁,并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个指标。低镁血症患儿补镁的同时注意适量补钙。 相似文献
19.
测定18例轻度窒息新生儿、1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和2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16小时时的血浆血栓烷素B_2(TXB_2)和6-酮-PGF_(1α)含量,同时测定其中17例轻度窒息儿、15例重度窒息儿和24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结果:重度窒息组血浆TXB_2、6-酮-PGF_(1α)和LPO值均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P<0.01);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的血浆TXB_2、6-酮-PGF_(1α)和LPO值无显著性差异(P>0.10)。提示在严重窒息时,由于脑缺氧缺血,脑组织中花生四烯酸羟环氧合酶途径代谢的速率增加,使自由基、前列腺素产生增加,可能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