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7例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或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5例),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周恢复行走能力,经过3~26个月(9.5±0.5)的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3例。良3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早期重建髋关节功能,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龄患者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16例,经髋外侧切口施行半髋置换5例,全髋置换11例。结果随访1~4年,在3~6周患者扶拐下地逐渐负重行走,3个月屈髋>90°,后伸髋>5°。6~12个月基本恢复伤前功能,生活自理,髋关节无疼痛,无假体松动、下沉现象,Harris评分平均91±3.4分。结论高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可以胜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一个无痛的髋关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对25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8例,良14例,可3例。结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37例。结果 37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术后2~3周均恢复行走活动,无1例死亡。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优20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6%。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的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能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84岁。术前按Garden分型,Ⅲ型14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60 min,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早期下床活动;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根据Harris评分法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未发现感染、髋内翻、假体松动下沉、关节脱位者。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优17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86.67%。结论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风险小、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提高了生活质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分别行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1—9年,平均5.4年。对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失血、输血总量、有无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作比较。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半髋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总量、住院时间长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患者术后大腿痛明显多于全髋置换(P〈0.05);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是满意的,对身体条件好,术后活动较多的或较为年轻的患者宜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71例(72髋),其中2例(2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69例(70髋)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年龄80~89岁,平均85.5岁。无一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后均在2~3 d下床活动,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1~72个月,平均47.7个月,术后死亡15例:术后1年内有7例;术后第2年有4例;术后第3年有3例;术后第4年有1例,其余病例均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正常(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4.5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远期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三种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假体置换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于 1987年 1月至 1998年 1月 ,对 2 0 9例 6 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采用单极股骨头、双极股骨头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2 0 9例术后 1~ 3周均恢复行走活动 ,无 1例死亡。 187例获 1 5~ 8年随访 ,疗效按 1980年第一届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拟定的髋关节置换效果评定标准 ,满意率 (6~ 4级 ) :单极股骨头置换 90 6 9% ,双极股骨头置换 96 77% ,全髋置换 95 0 0 %。 187例X线片检查 ,髋臼完好 110例 ,髋臼外缘增生 75例 ,髋臼磨损人工股骨头中心性脱位 2例 ,假体柄下沉 >2mm 3例 ,假体透光区域 >2mm 10例。结论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可促使老年人早期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本组资料表明三种类型假体置换无明显差异。对高龄及活动量不大不强求全髋关节置换 ,人工股骨头尤其是双极关置换也可望达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半髋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结果对15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80%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肯定,术后可早期负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对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32例32髋行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32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3.4(12~36)个月。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清创及伤口换药后愈合;2例出现一侧下肢轻度肿胀,考虑为深静脉血栓所致,予抗凝、抬高患肢等对症处理后肿胀消退。无关节感染、肺部感染等早期并发症,亦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等严重远期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1例,良1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采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患者术后再手术率和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率,是治疗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特点并探寻更好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7-04—2010-03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8例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其中GardenⅠ型41例,Ⅱ型17例。58例术前均行CT扫描明确其移位特点,并对其作分析,有针对性地采用严格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8例股骨颈骨折经CT扫描后分析发现,平均外翻角为(9.6±4.8)°,平均后倾角为(14.8±7.5)°;16例(27.6%)后倾角21°~32°,存在明显的骨折移位。本组均获得随访36~71个月,平均(50.8±9.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未见内固定失效。1例股骨头坏死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29例,良22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7.9%。结论无移位股骨颈骨折(GardenⅠ、Ⅱ型)多存在一定程度的移位,要充分认识其特点,在选择内固定治疗前应常规行CT检查,而不能仅仅通过X线片判断。术中不能够原位内固定,而应该予以严格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MOM)混合固定型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近期疗效,分析手术技术要点。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52例(5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MOM-HRA。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6~65岁,平均42.6岁。手术方法按照K.De.Smet标准方法进行,术后对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和X线片进行随访。结果失访7例(8髋),45例(5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12~54个月)。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7.0±1.2)分,术后22个月平均(93.0±1.0)分;术前屈髋度平均(25.3±1.6)°,术后22个月平均(105.0±1.8)°;术前外展度平均(18.8±0.8)°,术后22个月平均(40.6±1.0)°。评价:46髋优,3髋良,1髋差。无股骨颈骨折,无松动,无脱位,无感染,无翻修,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结论 HRA具有保留股骨头骨量、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快、近期结果好等优点,对于获得优良的术后结果,严格的患者选择和精确的手术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中老年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2例无坐骨神经损伤中老年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髋臼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22±3.8)个月。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7例(94分±2.8分),良5例(86分±2.3分)。结论采用髋臼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简单,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髋或者半髋置换术治疗血液透析后髋部骨折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74岁(47~90岁).所有患者均为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Ⅴ期,术前平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为4.2年(6个月~8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根据骨折类型及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7.3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1.0±8.4)分,优3髋、良4髋,疼痛评分平均(42.0±1.8)分.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4例术后血肿;1例皮肤浅部感染;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年龄有关.结论 采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能尽早让患者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对金解剖直径头和常规小直径头(28mm)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微创技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股骨颈骨折在我中心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获得完整资料的高龄(70岁)患者61例61髋,其中采用常规直径头股骨头全髋关节假体(对照组)30例30髋,采用金对金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假体(观察组)31例31髋。分析两组术后2周、6周髋关节活动范围,术后2年假体脱位率以及Harris评分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对照组脱位2例6次,观察组0例。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优秀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除后伸动作外)和6周的髋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金对金解剖直径头THA微创技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早期髋关节稳定性提高、主动活动范围增加、术后脱位率降低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一代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Ⅲ、Ⅳ)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33髋)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行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程度按照Ficat分期:Ⅲ期24例(27髋),Ⅳ期4例(6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48岁(21-77岁),其中男患者17例(60.7%),女患者11例(39.3%)。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35个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感染、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临床结果显示,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2.6分,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8.5分。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假体在位,未观察到放射性透亮带。所有患者疼痛解除,髋关节活动度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活动无任何受限。结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38例45髋,男18例22髋,女20例23髋;年龄24~74岁,平均42.5岁。股骨头坏死28例31髋(Ficat分期均为Ⅱ-Ⅲ期),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7例11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2例2髋,创伤性髋关节炎1例1髋。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髋关节手术治疗,均无严重心血管疾病,术前均存在严重髋关节疼痛与活动受限,且1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术前VAS评分6—10分,平均(8.21±1.25)分;术前Harris评分30~45分,平均(36±7.85)分。采用金属对金属表面髋假体(metal on metal suvface arthroplasty,MMSA)进行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VAS评分改善至0~4分,平均(1.52±1.16)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2,P〈0.01)。术后Harris评分增至84—98分,平均(93±5.2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9,P〈0.01)。其中优39髋,良6髋,优良率100%。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 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最后随访的92.5±11.2(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 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比较。方法本组在2004年至2007年共收治67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其中17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余50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3个月~4年,平均3.1年。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明显要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尽可能采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半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可以满足该类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