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3.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4.
癌症恶病质以进行性消瘦、体重明显减轻、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贫血、浮肿、衰竭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晚期肿瘤患者,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学属于“虚劳”病的范畴.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病的基础,而脾肾两虚是晚期癌症恶病质的基本病机特点.恶病质的中医辨治应重视脾肾,治疗以调补脾肾、固护正气为先,兼顾祛邪,以改善恶病质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存期为目的.从脾肾论治晚期癌症恶病质的思路在现代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肝脾胃错杂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为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之中,肝病、脾病、胃病分见者有之,肝脾胃相兼而病者亦不乏其例。因三者相兼为病,错综复杂,故临床必须详为辨析。现将王考辨治肝脾胃错杂证的经验整理如下:肝脾不调证(肝郁脾湿)  相似文献   

6.
经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 ,在治肝的同时 ,先调补脾气 ,使脾气充实 ,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笔者认为 ,顾护脾胃应贯串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 ,如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 ,此时不论肝功能指标如何异常 ,或肝纤维化指标是否正常 ,都应先调理脾胃 ,以顾后天之本 ,脾旺方能正气旺 ,倘若滥用攻邪之法 (诸如具有抗病毒、降酶之功能的清热解毒药 ) ,则重伤脾气 ,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 ,“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是否就是运用“芪、术”之类药物 ?笔者现就…  相似文献   

7.
洪善贻主任中医师临床善于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其原则是“肝脾同治、调节升降、不忘补肾”。洪师在临诊中以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目的,立足于“虚则补脾肾,实则调肝胃”,宗“开膏方既辨病又辨体质”“膏方药物以平为期”思想,为中医同道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业师龚去非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刀余载,学验俱丰,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他认为脾胃以通为顺,贵在升降格司,纳化有常,治在调和为其要。《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龚老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流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细…  相似文献   

9.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诊疗肝癌患者62例,发现其症状符合《金匮要略》“肝病传脾”规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患者均经病理细胞学检查确诊,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分肝脾同病、肝胃同病、脾胃同病三种类型进行归纳。1.2临床资料62例中,男42例,女2  相似文献   

11.
周滔  张声生 《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注重脾胃,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结节当属祖国医学“瘿瘤”、“瘿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主。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思想为本,探讨党毓起主任临床中治疗甲状腺结节经验。  相似文献   

13.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5.
慢性脾胃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属于中医“胃痛”“痞满”“嘈杂”“久痢”等范畴,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温启宗教授认为临床中脾虚湿热型脾胃病最常见,且以脾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治疗时应明确病机演变规律,治病求本,以益气健脾治其本、活血清热治其标为治疗原则。临床辨证选用温老独创的黄芪苦参汤加减治疗脾胃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将其经验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于世坤  张丽艳 《河南中医》2022,(9):1349-1351
叶天士强调脾胃分治,治脾以理阳通阳,治胃以和降通顺。其在历代医家养胃阴的基础上,提出了“甘凉生津滋胃阴”理论,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胃病日久,必入于络,应治以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肝有实病会乘脾胃之土,脾胃有病也会反侮肝木,故治疗脾胃病时要兼顾肝胆。叶天士在治疗脾胃虚所致腹满时,常加入黄芩、菊花、桑叶、旋覆花等药物清肝疏肝。其治疗痰饮病时,常用苓桂剂分消利导,再佐以生姜、半夏、黄连、生姜汁等开通气机,并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常用理中丸、建中汤等建立中阳,化痰散饮,配伍薤白、瓜蒌、枳实等温阳化痰开痹,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  相似文献   

17.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多由慢性乙型肝炎久治不愈而形成,属中医“积聚”、“膨胀”等范畴,多以治肝、治湿、活血、利水、补虚等法治疗。笔者宗《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从脾论治,取得满意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入手,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20.
介绍孙克伟教授辨治胁痛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根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本,肝脾同调为纲,运用疏肝理气、调节肝脾之法;临床多辨为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郁脾虚四证以论治,同时结合肝脏不同基础疾病予以辨病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