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切除,总结手术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5例患者首次手术成功42例,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3.3%;再次手术成功3例,再次手术成功率为100%;2次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效果其中痊愈者40例,有效者5例,痊愈率为88.9%,总有效率为100%。术后1个月内出现便血1例,系术中操作不慎引起,无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以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理想。术后2个月复查,除1例因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并发症外,无复发情况。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效果理想,手术安全性较高,手术中患者痛苦较少,且术后恢复较快,发生并发症几率较小,且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纯结肠镜与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分成2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结肠镜手术。观察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次切除息肉次数、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息肉残留例数、术后复发率及再次手术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分次切除次数,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息肉复发率和再次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良性息肉行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困难者或有风险者可选用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复杂病例采用混合术式(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14例,手术时间55~158min,平均103min。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2、206min。结肠镜辅助腹腔镜降结肠部分切除术(降结肠多发息肉,其中1枚息肉为无蒂息肉)1例,手术时间98rain。混合术式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2、166min。19例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8个月,无一例息肉残留、复发或再次手术。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结肠镜诊治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及腹腔镜结合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总检出率12.19%(P<0.01)。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切除术14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随访0.5~4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0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肿瘤患者24例,按肿瘤良恶性分成A、B两组。A组于腹腔镜监视下,经结肠镜切除直肠腺瘤4例,结肠间质瘤2例,结肠腺瘤样息肉7例。B组在结肠镜指示下,经腹腔镜切除结肠癌7例,直肠癌4例。结果: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4)min,术后发生肠道出血2例,无肠穿孔病例。B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9±17.5)min,术后无切口感染或吻合口漏。A组患者术后第3天痊愈出院,B组术后第9天痊愈出院。结论: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肿瘤可以优势互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及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全结肠镜愉奄发现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共378例。结肠镜圈套器摘除319例,结肠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1例,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治疗7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6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肠段切除术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32例。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治疗组与结肠镜辅助腹腔镜局部切除术组均未出现一例并发症,结肠镜圈套器摘除组中1.6%(5/319)出现并发症。结肠镜组肿瘤残留11例,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随访中,EMR术1例肿瘤残留,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中2例为浸润性结直肠癌,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论大部分结直肠良性息肉可以通过单纯结肠镜的方法得到治疗;双镜联合的治疗方式对于结肠镜治疗困难的结直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为24例患者于腹腔镜术中应用纤维结肠镜辅助定位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其中内镜辅助腹腔镜治疗15例,腹腔镜辅助内镜治疗4例,内镜腹腔镜同步切除2例,腹腔镜追加根治术3例.术后无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恶性肿瘤患者中无一例复发.结论 双镜的联合应用扩展了单镜治疗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是治疗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合理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镜钛夹定位与美蓝定位在内镜无法切除结直肠息肉患者腹腔镜手术前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50例内镜无法切除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钛夹组与美蓝组。腹腔镜手术前均行结肠镜检查,并分别予以钛夹1~2枚标记及息肉基底旁注射美蓝定位。结果:钛夹组成功定位23例(92.0%),美蓝组成功定位17例(6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失败的患者均改为术中结肠镜定位。两组患者标本长度、近切缘距息肉上缘、远切缘距息肉下缘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无法切除的结直肠息肉多为癌前病变,腹腔镜是有效的切除方式,而钛夹标记定位是腹腔镜术前定位的有效方式,其成功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安全,可作为结直肠息肉定位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纤维结肠镜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病变定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纤维结肠镜进行病变定位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为23例患者于腹腔镜术中应用纤维结肠镜辅助定位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术中均定位成功,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病变定位困难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使用纤维结肠镜辅助定位是一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辅助下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术中结肠镜辅助下腹腔镜切除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累及浆膜的较早期或较小肿瘤,或肿瘤位于系膜侧,术中需要结肠镜定位的13例:内镜摘除息肉后病理提示癌变需行补救手术治疗的7例;内镜检肿瘤同时多原发,其中部分患者的远端肿瘤致肠腔狭窄,术前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无法了解近端肠管的情况3例。结果本组手术无中转开放,术后无切口感染、吻合IZl漏、吻合口出血,无围手术期死亡,18例患者随访6月~60月,3例死于肿瘤转移,15例存活至今。结论对于术前无法行全结肠检查的肿瘤和小肿瘤,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进行检查、治疗能准确定位肿瘤.排除近端多发癌灶,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结肠镜切除失败的广基底结肠息肉患者行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其中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10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部分切除8例,肠段切除4例。结果〓2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01.6 min(55~182 min),术中出血平均26.1 mL(10~60 mL),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0.7 h(20~50 h),住院时间平均7 d(5~10 d)。22例术后随访平均16.9个月(5~3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肠镜切除失败的广基底结肠息肉,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肛门指检及结肠镜检中低位直肠息肉的漏诊率及漏诊息肉特征,探讨结肠镜检结合肛门指检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在体检中心先后接受肛门指检及结肠镜检的244例受检者,分别对两种方法检查低位直肠息肉的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9例发现直肠息肉并切除息肉143个。65例在距离肛门〈7 cm肠段发现息肉94个,其中15例肛门指检漏诊息肉23个,29例结肠镜检漏诊息肉38个,结肠镜检的漏诊率高于肛门指检(24.5%vs 40.4%,χ2=5.460,P=0.019)。小息肉、平坦型息肉容易被漏诊;多发性息肉患者漏诊率较高;初级医师的息肉漏诊率明显高于有经验医师;肛门指检时间〈2 min者的漏诊率高于≥2 min者;结肠镜检操作时间〈35 min者的漏诊率高于≥35 min者;结肠镜检距离肛门≤3 cm的息肉的漏诊率明显高于肛门指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检和肛门指检均存在漏诊息肉的可能,息肉漏诊与息肉大小、形态、数目、病理以及操作医师、检查时间密切相关。结肠镜检查结合肛门指检,能降低低位直肠息肉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肠息肉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8例结肠镜无法切除的结肠息肉或结肠镜术中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联合应用腹腔镜、结肠镜,其中1例穿孔者行腹腔镜修补术;1例术后大出血者在结肠镜指引下,用腹腔镜对病灶进行缝扎止血;1例乙状结肠广基息肉在结肠镜切除病灶后,用腹腔镜缝合修补肠管;5例切除病变肠段。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完成结肠镜无法治疗的结肠息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治疗结肠息肉2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肠息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为25例无法用结肠镜切除的结肠息肉患者联合应用腹腔镜、结肠镜治疗。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150min,平均(70±15.62)min;术中出血10~40ml,平均(30±2.34)ml;肠功能恢复时间20~30h,平均(28±2.66)h;住院5~8d,平均(7±0.95)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1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肠镜无法切除的结肠息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总结2010年7月—2011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5例直径〉2 cm广基结直肠息肉ESD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85.8±25.26 min,息肉直径3.29±0.75 cm。术中出血3例,1例术后出现延迟性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或金属夹成功止血。穿孔1例,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治愈。癌变3例,2例残基部见有癌细胞,追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1例黏膜原位癌予随访。术后随访13例,随访时间5.77±2.20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病例。结论: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的指征、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156例患者实施双镜联合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的临床资料。于胆囊底部无血管区电切开10 mm,在胆道镜引导下热活检钳摘除息肉。确认无息肉残留并观察到胆汁涌入胆囊通畅后,以甲硝唑冲洗胆囊,胆囊切口用可吸收线全层逢合,不置胆囊造瘘管和腹腔引流管。结果:156例中1例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痊愈出院。手术时间42~126 min,平均84 min。132例随访3~36月,B超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未见息肉复发。结论:双镜联合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疗效理想,创伤小,既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又摘除了息肉。术中须常规行快速病理检查,对无功能胆囊及恶变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加辅助化疗加二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根治术切除范围外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10年6月对5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合并根治术切除范围外结直肠腺瘤(〉1.0cm)的患者(研究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加辅助化疗(FOLFOX4方案)加二期内镜下腺瘤切除的综合治疗,对同期396例单发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加辅助化疗(FOLFOX4方案)。通过并发症发生率、长期随访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1、3和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辅助化疗后对合并腺瘤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4例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生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腺瘤癌变,其中2例癌变局限于腺瘤中,1例癌细胞侵犯达黏膜下层,该例患者再次行腹腔镜下切除,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辅助化疗及内镜为合并结直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外腺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厂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sessile, transformed colorectal polyp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onstantinos Nassiopoulos Theodoros E Pavlidis Evangelos Menenakos Cristian Chanson George Zografos Panajotis Petropoulos 《JSL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aparoendoscopic Surgeons》2005,9(1):58-62
BACKGROUND: Colonic polyps are usually removed endoscopical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reserved for large, inaccessible colorectal polyps that have underdon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colonic polyps has gained a well-defined role. METHODS: Since 1993, 650 laparoscopic colectomie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ur department.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large, sessile, polyps that have undergon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underwent elective laparoscopic colectomy. Operative procedures included 14 sigmoidectomies, 10 low anterior recto-sigmoid resections, 3 right colectomies, and 1 left colectomy. Central ligation of vessels and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 preformed in all patients. RESULTS: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conversion rate (11%), morbidity (11%), and mortality (3.5%). The mean return of bowel function was 3.1 days, liquid intake 1.4 days, solid food intake 2.5 days, and mean hospital stay 8 days. The mean specimen length was 23 cm, and the mean number of retrieved lymph nodes was 15. Malignancy according to Dukes classification was in situ, n=4; A, n=15; B, n=4; C, n=4; and D, n=1. During follow-up, 2 patients developed liver metastases.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s a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large colorectal polyps that have undergon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