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自体内皮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15只恒河猴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例,用衬里有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的人工血管置换髂总动脉;对照组5例,用未衬里内皮细胞塞外,其余8条人工血管术后四周均保持通畅,内膜下组织碍度为80±12μm;对照组5条人工血管全部阻塞。结论自体内皮移植可有效地南昌市人工血管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2.
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到人工血管上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 .08 ±1 .24 天, 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衬里用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ethylene patch 〔GoreTex〕R, ePTFE) 人工血管继续培养9 天。结果 所培养的细胞为二倍体细胞,纯度为99 % 。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中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 和Von Willebrand 因子(v WF) 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 。细胞种植后第9 天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其表面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形态饱满。结论 人自体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可有效地移植到人工血管,为人自体细胞内皮化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种植人造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国华  管珩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0):623-625
用内径4mm,长5cm的涤纶人造血管对10条犬的17侧颈动脉进行了移植术。实验组A的人造血管种植了用0.25%胰蛋白酶自体颈外静脉获取的内皮细胞(n=7),实验组B种植了在液氮中冻存一周的自体颈外静脉的内皮细胞(n=3)。未种植内皮细胞的人造血管移植于实验组A的对侧颈动脉(。=7)作为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取材,实验组A的总通畅率为85.7%,对照组为57%;实验组A的血栓量为40.6±39.6mg,对照组为85.9±26.3mg(P<0.01)。扫描电镜检查人造血管中段可见椭圆形细胞,而对照组仅见血小板、纤维素覆盖。透射电镜、VIII因子相关抗原以及Vimentin染色均证明人造血管中段细胞是内皮细胞。我们认为人造血管即刻种植酶解法所得的内皮细胞或种植在液氮中冻存一周的内皮细胞都能促进其内皮化,达到改造人造血管质量及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恒河猴人工血管移植研究提供内皮化人工血管.方法;将恒河猴表浅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13.89±1.36天;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衬里于用纤维蛋白胶预衬的ePTEE人工血管,继续培养9天.结果:细胞数增加147.93±88.68倍.所培养的细胞为二倍体细胞,纯度99%.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中6-keto-PGFla和vW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细胞种植后2小时和9天、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基质表面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紧密排列,呈梭状,形态饱满.细胞种植后9天,内皮细胞胞浆内微丝、微管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细胞骨骼成熟.结论:内皮化人工血管可用于置换恒河猴动脉.  相似文献   

5.
采用犬自体网膜做血管内皮细胞离体衬里的进口ePTFE人工血管行下腔静脉移植。结果显示:离体衬里可在进口ePTFE人工血管腔面形成完全内皮化;衬里人工血管移植后观察5周,全部通畅,一直保持了完整内皮化,无附壁血栓,新内膜较薄(厚180μm±65μm,对照组厚873μm±194μm,P<0.001)。表明衬里的内皮层具备较好的抗切应力、抗凝血和抑制新内膜增生的作用,离体衬里内皮化是提高静脉移植人工血管通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速人工血管内皮化,提高人工血管移植后通畅率的途径.方法:犬自体静脉与腹膜碎片镶嵌种植人工血管,行股动脉移植.结果与结论:细胞镶嵌种植后的人工血管在短期内形成了管腔内皮化,提高了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光、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证实了移植血管新生内膜的细胞组成.内膜厚度测定,种植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1 ),内皮化后抑制了内膜的增生.腹膜间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在形态及功能上的相似性,使其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镶嵌种植技术为一快速、简便的人工血管内皮化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皮细胞衬里人工血管静脉旁路移植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证实内皮细胞衬里人工血管的临床效果,报告临床应用10例的长期随访。方法,本组10例布加综合征病人,行腔房转流术6例,肠房转流术2例,肠颈转流术和肠腔转 流术各1例。应用人工血管内径14mm,长8-30cm,其中针织涤纶2根,编织涤纶7根,带外支持环PTFE1根。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既具有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膜层,又有血管内皮细胞(VEC)内皮化的复层结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方法(1)将聚羟基乙俊(PGA)纤维无纺网,VSMC和胶原纤维相混合,设计构建VSMC活性的组织工程血支架材料。(2)采用酶消化法从兔主动脉中分离培养兔VEC并传代,纯化,接种于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内腔,体外培养,并行电镜观察。结果: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VEC在其内表达形成较完整内皮细胞层,且VSMC能够保持活性,生长状况良好。结论:经胶原包埋处理的PGA支架可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血管研究较理想支架材料,为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具有分层结构的组织工程血管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骨髓种植人工血管在静脉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种植的人工血管在静脉系统的应用 ,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更理想的静脉代用品。方法选北京地区杂种犬 8条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4条。实验组采用自体骨髓种植的涤纶双绒人工血管置换肾下下腔静脉 ,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自体血浆预凝人工血管。术后 10d获取人工血管标本 ,观察其通畅率 ,行光镜、电镜检查 ,比较新生内膜厚度、新生内膜表面内皮化情况 ,并通过检测6 keto PGE1α和TXB2水平 ,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抗血栓能力。结果实验组全部移植血管均通畅 ,对照组 2 / 4条通畅 ,光镜下实验组的内膜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 (P <0 0 1) ,电镜发现实验组人工血管达到完全内皮化 ,而对照组表面则无成片内皮细胞存在。实验组 6 keto PGF1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TXB2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骨髓种植的人工血管在静脉系统 10d时能实现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完全内皮化 ,新生内皮细胞具有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和抗血栓形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体和非自体的生物血管不能满足临床血管外科的需要。使用理化方法或单纯种植内皮细胞的方法处理人工血管因腔内血栓形成而效果小理想。为了增加人工血管的抗血栓活性,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内皮细胞进行改造,可使其获得稳定表达抗凝血因子的能力。用这种基因工程改造的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有可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而最终要获得理想的血管移植物,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技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来本院诊治的四肢粉碎性骨折术后骨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B组),分别行自体髂骨植骨和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缺损。术后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的发生及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优良率。结果两组均行6~12个月随访,平均(9.14±1.36)月,所有患者植骨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热等并发症。A组15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9.36±2.54)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67±1.52)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5%;B组18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2.19±1.52)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61±1.13)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6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B组骨缺损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结论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较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更能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更加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更高,骨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肢体淋巴水肿。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8月—2011年6月采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29例淋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抽取骨髓过程中2例出现乏力症状,第2天好转,其余患者均无异常。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计数为(110~820)×108mL-1,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术后有3例患者自述患肢局部注射部位发热、胀痛感,后逐渐缓解,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18.3个月,10例患者肢围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但肢体皮质硬化程度有所下降;19例患者患肢与健肢周径之差明显减小,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水肿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远期安全问题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defatted, decalcified xenogenic bone implants composited by impregnation with fresh autologous marrow in bridging large cortical defects. Diaphyseal cortical implants were obtained from orthopaedic operations on humans and from guinea pigs and prepared by treatment with acetone, 0.6 M HCl and ethanol. The composited graft was used to bridge a 3 cm defect in the diaphysis of the ulna of rabbits. Periodic investigations were made clinically, radiograph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 and by tetracycline, fluorescence studies up to 20 weeks. Abundant new bone formation was observed in 85.7% of composited human xeno-autografts and in 83.3% of composited guinea pig xeno-autografts. New bone formation was seen in 13.3% of noncomposited xeno-implants. No appreciable antigenicity was observed either clinically or histologically in the grafts. The high degree of success obtained justifies further studies on implants composited by fresh autologous marrow and offers hop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new bone formation clinically, particularly in reconstructive operations for significant skeletal defects. We feel that the osteo-inductive potential of autologous marrow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healing of the defects aided by the better internal milieu provided by defatted decalcified xeno implant.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 rôle, dans le remplacement de pertes de substance corticales étendues, d'implants osseux hétérogènes, dégraissés et décalcifiés, et rendus composites par imprégnation à l'aide de moelle autogène fraîche. Les greffons corticaux diaphysaires ont été obtenus au cours d'interventions orthopédiques chez l'homme et sur des cobayes. Ils sont ensuite lavés successivement à l'acétone, à l'acide chlorhydrique et à l'alcool éthylique. La greffe composite est alors utilisée pour ponter une perte de substance de 3 cm, au niveau de la diaphyse cubitale du lapin. Des examens périodiques, cliniques, radiographiques et histologiques, ont été pratiqués jusqu'à la 20 semaine, ainsi que l'étude de la fluorescence par la tétracycline. Une abondante formation d'os nouveau a été observée dans 85,7% des greffes composites d'origine humaine et dans 83,3% des greffes composites de cobaye. Une néoformation osseuse n'a été constatée que dans 13,3% des greffes hétérogènes non composites. Ni cliniquement ni histologiquement, il n'est apparu de réaction antigénique au niveau des greffons. Le nombre élevé de succès obtenus justifie des études complémentaires et perment d'espérer l'accroissement de la néoformation osseuse, notamment dans les opérations reconstructrices pour pertes de substance étendues. Les auteurs estiment que le potentiel inducteur de la moelle est l'agent de la consolidation du matériau idéal que constitue la greffe hétérogène, dégraissée et décalcifié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后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利用经基因转染的BMSc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织打下基础。方法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兔BMSc,使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VEGF165在BMSc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经基因转染的BMSc中有阳性棕黄色颗粒出现,而未转染组呈现阴性结果。结论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VEGF转染至.BMSc中,并有外源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曾玮  李刚  刘智  高春洪 《中国骨伤》2010,23(10):788-789
<正>四肢良性骨肿瘤与瘤样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将肿瘤病灶清除后,用植骨材料填充骨缺损,并根据骨缺损的情况适当辅助内固定或外固定。如何选择植骨材料修复病理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李刚  刘智 《中国骨伤》2013,26(4):277-280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法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8岁.骨不连部位:肱骨6例,尺骨4例,桡骨3例,股骨10例,胫骨13例.伤后距治疗时间8~24个月,平均13.7个月.增生性骨不连22例,萎缩性骨不连14例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骨折部位负重时疼痛,肢体肿胀X线片提示骨折线清晰伴骨缺损.术后通过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植骨区及骨髓穿刺区反应、骨折愈合、邻近的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过敏和免疫排斥反应.骨髓穿刺区无感染及血肿形成.3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6.2个月.无骨髓穿刺区慢性疼痛、植骨区骨质感染、切口周围皮肤红肿或窦道形成.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2个月,无畸形愈合.骨不连愈合后骨折部位负重时疼痛消失、肢体肿胀消退.5例患者遗留邻近关节功能部分受限,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在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中具有来源广泛、安全可靠、加速骨愈合等优点,是其理想的植骨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0mm长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28只体重在160~200g的雌性F344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A组:种植经诱导5d后的同源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具有内部支架结构的中空管;B组:种植同源许旺细胞并具有内部支架结构的中空管;C组:无细胞只具有内部支架结构的中空管;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3个月,进行系列神经电生理监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神经组织学观察、S—100及神经微丝蛋白兔疫组化染色和轴突计数等检查。结果 术后12周内,实验组(A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C组(P<0.05或0.01),与B和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经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作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并应用于人工神经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8.
应用富集骨髓干细胞技术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富集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移植技术促进骨修复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富集干细胞技术,在术中完成骨髓血采集、BMSCs富集,通过局部注射或与多孔!-磷酸三钙材料复合后回植,治疗骨缺损患者49例。对富集前后骨髓有核细胞(nucleatedcells,NCs)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细胞集落(colony-formingunitswithalkalinephosphatase+,CFUs/ALP+)计数,分析年龄、性别、病种对骨髓干细胞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多孔材料与细胞的复合情况;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抽取骨髓血(250±37)ml,经富集技术平均回收(50±19)ml,骨髓成骨源性干细胞回收率78%±18%。其中CFUs/ALP+的自然对数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r=-0.4910,P=0.008),NCs与年龄无相关性(r=-0.0469,P=0.8126)。骨髓NCs和CFUs/ALP+的数量无性别差异(t=0.6242,P=0.5397;χ2=2.6512,P=0.1035)。骨折组患者的骨髓CFUs/ALP+数量比退变组多(t=2.2793,P=0.0327),而NCs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00,P=0.4553)。通过富集,NCs与CFUs/ALP+的增长倍数呈线性正相关(r=0.4054,P=0.0324)。复合2h后,富集BMSCs可在多孔β-磷酸三钙孔内壁贴附。全部病例随访(15.4±6.4)个月,总有效率91.8%。富集血样细菌学检测阴性率100%。术后伤口渗出或肿胀4例,均自行愈合。结论自体富集BMSCs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临床细胞治疗手段,可与手术同步进行,促进骨修复和再生。年龄、病种因素对BMSCs数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富含单个核细胞的浓缩骨髓血移植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血浓缩技术,在术中完成骨髓血采集、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骨髓浓集,通过细针多孔减压手术回植入股骨头坏死区,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45例(59髋),男36例,女9例;年龄16—56岁,平均37.5岁,其中根据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Ⅰ期2髋,Ⅱ期48髋,ⅢA期9髋,激素性20例(29髋),酒精性18例(22髋),特发性7例(8髋)。对浓集集前后包含BMSCs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计数,分析年龄、性别、病种对BMMCs的影响;平均随访27.64个月(12—40个月),结合Harris评分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抽取骨髓血(126±15)ml,经浓集后BMMCs数量从(12.23±3.2)×10^6/ml增加到了(35.23±12)×10^6/ml。BMMCs细胞数量与年龄,病因和性别有一定相关性,酒精性患者要多于激素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细胞数量降低。临床总体成功率为79.66%(影像学有效率为76.27%),其中Ⅰ期100%,U期87.5%,ⅢA期成功率44%,激素性坏死患者预后较差。Harri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含单个核细胞的浓缩骨髓血移植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临床细胞治疗手段,与髓心减压技术一起可以有效缓解各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股骨头塌陷或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及电刺激治疗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自体骨髓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32例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X线片显示29例骨痂生长良好,6个月后X线片显示30例骨性愈合,治愈率为93.75%。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联合电刺激是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