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肺癌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肺癌支气管动脉(BA)成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分别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重建处理,观察分析BA形态特征。结果 56例患者中46例BA清晰显示,共计76支,显示率为82.1%,显示率82.1%;15例左肺癌显示左BA 12支(共干1支),左胸廓内动脉1支,左肋间动脉2支,右BA 9支;31例右肺癌患者显示左BA 21支,右BA 20支(共干1支),右肋间动脉11支;肺癌患侧BA直径多大于2mm,较对侧明显增粗(P<0.05)。结论 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肺癌支气管动脉开口、走行、管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的定位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咯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与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介入栓塞剂的选择及预防再出血的特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于65例介入栓塞前的大咯血患者进行胸部平扫检查与薄层增强扫描,对检查的图像结果进行薄层的重建,通过将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Add/Remove Structure、任意角的旋转等功能,对患者的供血血管和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充分显示,并对供血血管的三维解剖学特征,比如血管的数目、走形等进行显示。与此同时,对供血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还能有利于变异血管的显示。再将患者在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加以佐证及对比,为临床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信息。结果本组病例65例中,右侧支气管动脉显示89支,左侧支气管动脉显示72支。47例患者为单侧肺病变,18例患者为双侧肺病变;42例患者为单一的血管供血,23例患者为多种的血管供血。介入栓塞治疗结果:65例患者中63例一次性插管成功,2例未找到明确的出血动脉。63例大咯血患者行共栓塞85支血管。随访18个月期间共9例复发,总有效率为89%。结论介入栓塞前先行CT增强加薄层扫描观察支气管动脉及出血血管,借此指导介入手术,为彻底栓塞出血病变及预防复发提供信息,对大咯血介入栓塞术后的发病率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还能为今后治疗大咯血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病变的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2年7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造影及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检查,对64层螺旋CT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36例患者CTA均清晰显示检查范围内动脉血管影像,图像分辨率较高,可显示各级主要分支血管,与DS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可靠、快捷、无创的下肢血管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磊 《江西医药》2007,42(4):345-34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0月36例怀疑颈部血管有异常改变的,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建.结果 除1例左颈总动脉起源异常未显示外,其余35例各支血管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狭窄5支,颈内、外动脉狭窄8支,椎动脉狭窄及异常22支,血管钙化14支.结论 16层螺旋CT对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容积CT(VCT)成像技术在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观察病变血管显示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VCT血管重建成像均能清晰下肢动脉病血管不规则钙化、扭曲、囊袋样扩张、管壁僵硬、迂曲等,能清晰显示术后金属支架及人工血管全貌。VCT扫描时间为22s、25s、28s,扫描间隔时间3s,通过后处理软件,均能显示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使下肢动脉能完整显示,无任何骨骼干扰,完全符合临床诊断。结论64排128层螺旋V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于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本院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图像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对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VR容积再现技术、MPR多平面重建技术以及MIP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对患者支气管动脉的具体空间解剖结构予以三维重建,从多个角度对患者支气管动脉空间解剖结构予以分析。其中有8例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做对比分析。结果: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螺旋CT三维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始部位、支气管动脉的相关走向、途径以及支气管动脉的内部管腔直径。据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图像结果显示,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主干部位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扩张以及迂回、弯曲表现。结论: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较为精确、清晰地显示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具体空间解剖结构,因而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有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肺癌进行对比诊断,探讨此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60例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和60例无肺癌者对照使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检查。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原发性肺癌和正常组之间的BA显示率及直径的差异。结果通过对扫描结果的检测、分析,肺癌组的BA显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左侧肺癌组与右侧肺癌组的患侧BA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同侧BA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统计数据可知,原发性肺癌的BA显示率和直径均明显大于正常组,指示BA为肺癌提供了血运,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为此结果提供了检测手段,在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肾动脉早发分支(EB)的解剖部位及形态,并讨论其显示EB的能力。方法64层螺旋CT行135例肾动脉CTA,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并详细记录每侧副肾动脉早发分支情况。采用SAS9.1.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9例(14.7%)患者共有肾动脉发现EB20支(28.5%)。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较好显示EB,为血管造影术以及外科技术提供更多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胡树坤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60-306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MinIP)结合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拟诊为支气管异物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分析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等多种重建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显示情况,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72例患儿中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42例,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5.4%,诊断准确率为93.2%;两种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4,P=0.676).结论 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出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查小儿支气管异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栓出率,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纤维支气管镜取出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本院48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进行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显示病变。结果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穿透性溃疡形态、范围及并发的壁内血肿。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一种经济、无创、安全、准确地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利用其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6年来共计28例肺动脉检塞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利用其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重建(VRT)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肺动脉,分析其检塞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中经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均获得了良好的显示,显示受累肺动脉196支,右肺113支,左肺83支,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36支,叶肺动脉72支,段肺动脉76支,亚段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诊断肺栓塞方面,具有安全、准确、无创伤、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融合成像在胸腹壁复发恶性肿瘤供血动脉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术后胸腹壁复发肿瘤8例应用64层螺旋CT机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软件进行动脉期触发扫描方式,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腹壁肿瘤主要供血血管及肿物的显示融合,分析胸腹壁复发肿瘤血供特点。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CT血管成像(CTA)图像,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起源及分布情况。结论:胸腹壁复发肿瘤供血动脉具有很大不确定性,64层螺旋CT血管融合成像可作为胸腹壁复发肿瘤常规检查方法,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于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怀疑或确诊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CTA),使用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照。结果:本组患者所有CTA图像成像清晰,血管管壁钙化、管腔闭塞及狭窄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经DSA检查对照,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符合率为99.2%,下肢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8.4%。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对于临床诊断、随访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147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重建图像行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对照。结果 147例患者共有19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用于评价。显示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2%,特意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82%,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对临床高度疑似后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32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的CTA扫描,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等后处理。结果 32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内膜瓣的情况、真假腔的大小、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等)的受累情况,并能显示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清晰、迅速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其主要分支以及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韩世光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73-25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对小儿气管及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全部行64排CT检查,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图像处理,通过不同旋转轴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清晰的影像学资料,与患儿在全麻高频通气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的结果相一致35例,占97.22%。结论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可明确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gt;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书动脉血管成像(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44例,采用多层螺旋CT机行肺动脉增强检查,并行CT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本组44例PE行SCFPA检查,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血管狭窄程度,其中中央型78支,占32.6%,附壁环型84支,占35.2%,完全闭塞型35支,占14.6%,不完全闭塞型42支,占17.6%。急性PE的CT征象主要为“截断征”.“双轨征”,慢性PE的CT表现为腔内偏心或附壁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是脉栓塞的无创、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