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钙库操纵性钙通道蛋白(SOCC)包括基质交联分子1(STIM1)、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蛋白Orai1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水平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单支单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8例,采集血液标本并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法测定血小板钙离子信号蛋白STIM1、Orai1、TRPC1水平。根据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分为稳定斑块(SP)组76例,易损斑块(VP)组42例,VP组行介入治疗,SP组按照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保守治疗,1年后对SP组患者复查IVUS,根据斑块性质变化分别分为进展为易损斑块组(SVP组)和未进展为易损斑块组(SSP组),并复测血小板钙离子信号蛋白水平。结果:VP组血小板STIM1、Orai1、TRPC1水平明显高于SP组(P<0.05)。1年后对SP组患者复查IVUS,其中16例进展为VP(SVP组),剩余60例仍为SP(SSP组),SVP组血小板STIM1、Orai1、TRPC1水平明显高于SSP组(P<0.05),SSP组SOCC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钙库操纵性钙通道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高危事件的新型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预测冠脉斑块进展指标.方法 采用冠脉定量分析(QCA)的方法分析142例冠心病患者的造影图像.结果 根据2次造影最小管腔直径(MLD)的变化≥0.4 mm将1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斑块进展组(54例)和冠心病无斑块进展组(88例).心肌梗死、糖尿病在斑块进展组中(27.8%和63.0%)所占比例高于非斑块进展组(5.7%和36.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斑块进展组(14.5 mg/L和6.6×109/L)也高于非斑块进展组(6.3 mg/L和4.3×109/L)(hs-CRP t=3.181,P≤0.01;中性粒细胞t=2.364,P<0.01).高水平hs-CRP冠心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概率为低水平hs-CRP者的2.52倍;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概率为非心肌梗死者的3.98倍.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hs-CRP是冠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诊疗指南首次提出CCS概念,是指除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主导的临床表现外,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提示非急性期冠心病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时有进展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1]。在破溃或侵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叠加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急性肢体缺血等临床事件的主要发生机制。应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或抗栓药物等措施,可减少上述血栓栓塞的发生。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目前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未来10年内,我国ACS患病及死亡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尽管临床上采取积极的药物及冠状动脉介入等干预治疗策略,但我国城乡居民ACS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1]。目前ACS诊断的金标准仍为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常规以冠状动脉造影来判定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评估治疗效果,但造影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最大的缺陷是无法确定ACS前期病变,即易损斑块的特征性信息。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成分以及结构特性决定其危险度,且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2]。既往研究认为,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血管轻、中度狭窄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与高度狭窄并无明显差别,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才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4-5]。因此,冠状动脉造影并不能精准评估ACS罪犯斑块特征、危险程度及预后,亦无法实现易损斑块的早期精准干预和指导制订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因此,亟需具有足够分辨率和精准度的腔内影像学技术来实现ACS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在体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为参照,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对不稳定性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 18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IVUS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98例)和稳定性斑块组(85例),另选4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内NFATc1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对不稳定性斑块的诊断意义。结果冠心病患者NFATc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NFATc1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NFATc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96,P=0.01,最佳界值平均荧光强度为17.5。结论 NFATc1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活动性指标,能够评价冠心病风险,从而进一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V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罪犯因子之一,早期检测、识别VP并预防其进展,对于降低ACS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数影像学检查几乎总是低估斑块的存在,虽然有时能提示血栓、斑块破裂及钙化,但不能提供关于斑块稳定性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粥样斑块的自发破裂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将那些濒临破裂 ,进而发生血栓和 (或 )迅速进展的斑块称为易损斑块 (vulnerableplaque) [1 ] 。如何正确识别易损斑块已成为当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中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 ,多种成像技术已被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87,自引:2,他引:87  
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 (WOSCOPS)和二级预防 (如 4S ,CARE ,LIPID等 )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其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即使在平均胆固醇水平的冠心病患者也可收到显著裨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基线水平及治疗后水平如何 ,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只产生很少影响。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如稳定斑块 ,改善内皮功能 ,减少炎症反应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显然也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降低相联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各种…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斑块、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兴雷  褚熙 《山东医药》2004,44(4):50-5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致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发生心肌缺血和 (或 )局部坏死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非 Q波及 Q波心肌梗死 (MI)和猝死。近来研究表明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 ACS的主要原因 ,而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1 不稳定斑块与 ACS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们最初认为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慢性进展使管腔严重狭窄是出现 ACS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随着冠心病介入技术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 ACS患者冠状动脉的固定狭窄程度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邓龙祥  刘毅  袁铭 《心脏杂志》2018,30(5):594-59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冠脉造影及OCT检查的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两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OCT图像进行细致分析,判读斑块性质。结果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经过统计学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血管斑块中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糖尿病患者检出率更高(P<0.05),且糖尿病组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110±60)μm vs.(160±130)μm,P=0.002]。结论糖尿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血管更容易形成钙化及脂质斑块,提示动脉硬化病变进展较快,而且脂壁相对较薄,在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更易进展为易损斑块,进而诱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血管内成像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及良好的组织相关性,对于识别冠状动脉内不同斑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易损斑块识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识别方面的临床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而冠状动脉钙化是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标志。检测和评估冠状动脉钙化不仅对预测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是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进行精确量化评估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对于定量冠状动脉钙化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冠状动脉钙化CCTA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脂蛋白a[Lipoprotein a, Lp (a)]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以脂蛋白a、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冠状动脉、冠心病、Lipoprotein a、Lipoprotein (a)、vulnerable plaque、unstable plaque、coronary vessel、coronary artery、coronary heart disease、coronary disease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以及万方平台从建库到2020年7月的关于Lp (a)与冠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临床试验研究,。采用NOS质量评分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及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11篇,1351名患者,易损斑块组717人,稳定斑块组634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组中患者血清Lp (a)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明显升高(SMD=1.27,95%CI:0.77,1.77)。结论:人血清中Lp (a)可能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含量的升高可能具有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ast decade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inflammation plays a role in atherogenesis and rapi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rogression. Active, or vulnerable, atheromatous plaques are responsible for acute coronary events and conta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inflammatory cells as well as molecules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such as cytokines, adhesion molecules and growth factors. From a clinical perspective, early detection of these plaques ma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coronary events. Unfortunately, current diagnostic techniques -i.e. angiography- do not all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vents taking place in the arterial wall. Therefore, these diagnostic tools cannot identify vulnerable plaques.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marker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may help in the detection of high risk patients. Although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s established, it is not known what triggers inflammation in this context. Infectious agents such as viruses and Gram negative bacteria -i.e. Chlamydia pneumoniae- have been postulated to play a role. Several mechanisms, involving inflammation and immunolog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explain how chronic infections may cause atherosclerosis. Small pilot studies have also been carried out which suggest a causal role of infe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se results, however, await confirmation by other large, currently ongoing, studies. The infectious hypoth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however, this theory has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advance of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past few years. Moreover, the notion tha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n inflammatory condition in its own right has opened new and challenging avenues fo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应用16层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43例经16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口服,12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结果 43例患者有119支冠状动脉存在132个粥样斑块,治疗后各种斑块大小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脂质斑块(27个)缩小幅度26.4%(P<0.05),纤维斑块(34个)缩小幅度14.1%(P<0.05),混合斑块(13个)缩小幅度12.7%(P<0.05),而钙化斑块(58个)缩小幅度不明显(3.7%,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逆转或稳定冠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16层螺旋CT可定量评价粥样斑块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与稳定斑块相比,容易破裂的斑块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大斑块体积,低衰减斑块,餐巾指环标志,正性重构和点状钙化,这为在导致临床事件之前运用非侵入性成像识别易损斑块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笔者就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