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绮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132-13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监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和心电图变化情况,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间期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西医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1次2粒,3次/d口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麝香保心丸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显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系纯中药制剂,服用方便,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麝香保心丸治疗14d。结果心绞痛疗效,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7%VS41.1%,91.1%VS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心电图疗效,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3%VS46.4%,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3%VS71.4%,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UAP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00例,常规西药加麝香保心丸;对照组100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3.0%,对照组83.0%;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81.0%和67.0%;治疗组明显改善血脂,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其分成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阿司匹林组和单纯应用阿司匹林组。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阿司匹林组治疗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减少了急性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阿司芬林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传统抗心绞痛药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不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00U/次,每12小时1次,连用7天。结果:36例患者加用该药后,与治疗前相比,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含片日均用量,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总和[∑ST]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安全、便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阿斯匹林,B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及阿斯匹林,连用7天。结果B组有一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皮疹退出治疗,观察无出血等副作用,治疗有效率93.1%,与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成本-效果。方法对公开发表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资料,按其给药方案分为国产低分子量肝素(A组)与进口低分子量肝素(B组)两个组,并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效果比较。结果两种给药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相同疗效,但成本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比进口低分子量肝素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6月~2019年4月于某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例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检查情况、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进行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住院UA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LMWHC)(治疗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两组以及LMWH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UAP疗效为91.6%,与对照组疗效70.0%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改善86.1%,优于对照组70.0%(P<0.05);LMWH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明显好转。 结论LMWH通过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缓解UAP的临床症状;同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LMWH)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腹壁皮下脂肪内注射,剂量为100抗XaIU/(kg·12h),连续7d。结果:国产LMWH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33.3%和83.3%,与进口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法安明)的30.0%和80.0%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LMWH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安全有效,且与进口同类产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在常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培哚普利等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iu,ih,q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再加用丹红注射液30删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qd,7d1个疗程,比较两组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6.0%)和81.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平均体积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肝、肾功能等亦无明显改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低分子肝素钙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低分子肝素与阿魏酸钠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方法 选用本院治疗的120例病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以静脉滴注二硝酸异山梨酯为主。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7d,阿魏酸钠0.3加入5%葡萄糖液中缓慢滴注,1日1次,连用14d为一疗程。两组对比了心绞痛控制,心绞痛缓解和消失时间及心电图变化及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控制,心绞痛缓解和消失时间及心电图变化及血液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73例患者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7例给予硝酸甘油15mg加入250ml的0.9%氯化钠中每日静脉滴注,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行皮下注射。观察记录症状、体征、心电图等。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疗效显著,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善明显,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硝酸甘油联用能有效增加心肌血流、改善缺血,其安全有效、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丹参粉针剂和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加常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凝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治疗前后凝血、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1合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基本治疗+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1;B组43例,基本治疗+低分子肝素;C组42例,基本治疗+前列腺素E1。观察3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与缺血性ST-T恢复情况;前列腺素E1、低分子肝素副作用;3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情况。结果:A组与B、C组住院后7d内心绞痛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组与B、C组缺血性ST-T改变恢复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前列腺素E1致输注静脉不适、疼痛和药源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A组23.26%、2.33%,B组未见副作用发生,C组为19.05%、4.76%;3组低分子肝素致注射部位瘀斑发生率A组为88.37%,B组未见副作用发生,C组为90.70%。3组治疗前后PT、APTT、FIB、D-二聚体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1合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或单用前列腺素E1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