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作者观察了解除联合化疗(MDT)的多菌型麻风(MB)患者皮肤和神经内活菌的出现率和程度。 研究对象为26例多菌型麻风(BL-LL)患者,年龄15~55岁,所有患者均完成了MDT,疗程至少24个月。活检取自解除MDT后的2~6个月,以保证患者体内无循环的有效药物成分,以避免与复发或再感染混淆。皮肤查菌取  相似文献   

2.
未定类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WHO推荐给予短程联合化疗。一些人观察到对少菌型麻风6个月的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但对未定类麻风的资料不多。作者用12个月的联合化疗治疗未定类麻风42例,均为未治的新病人,男38例,女4例,年龄15-45岁。主要症状为斑疹、浅色斑、红斑及感觉障碍,皮肤涂片查菌均阴性;病理切片见毛细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的炎性浸润,70%可见表皮萎缩,所有病人的神经内及神经束膜均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10%可见抗酸菌;Dharmendra抗原试验早期反应14例为弱或中度阳性,晚期反应2例为中度阳性。按WHO少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后,皮肤损害仍活动的9例(21.4%),明显进步15例(35.7%),不活动18例(42.8%)。单一皮损比多发皮损的疗效好,不活动的18例均为单一皮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1岁,左臂麻木性红斑4年,泛发躯干四肢4个月。外院疑似麻风但多次多部位查菌阴性,结合病史及详细体检最终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给予MDT联合化疗,泼尼松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4.
文摘     
001 少菌型麻风短程联合化疗的神經损害和复发 H W Wheate,Lepr Rev 57(2):179,1986(英文) 一般认为对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的短程联合化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某些病例在联合化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可看到皮肤或神经的活动性损害。正确地鉴別这些损害是升级反应抑或病情活动,有时非临床和实验技术所能做到,在现场也难以制定准确的区别标准。不少因反应而复发的少菌型患者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8岁。1986年诊断为TT型麻风行二联化疗(利福平600mg/月,首月1200mg分2次服;DDS100mg/日),服药后3个月皮损开始消退,完成疗程后皮损全部消失。1987年10月停药监测。停药后4个月四肢出现麻木、闭汗;原有皮损再现,双上肢及胸部出现新发皮损,披麻风反应治疗无效。于1988年3月检查,诊断为BB型麻风,查菌阳性,BI1.8,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BL型麻风。用三联化疗后病情好转。完成联合化疗后半年内复发的病例尚未见报导。本例复发原因可能是第一次诊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联合化疗后麻风病人皮肤和周围神经内麻风菌的数量和活力进行了研究,其中18例多菌型(MB)和16例少菌型(PB)分别用 WHO 方案至少治疗了2年和6个月。所有病人在皮肤活检前多处作皮肤涂片查菌。皮肤活检取自外观最活跃的皮损,如无活动性皮损,瘤型病人取自一耳垂,皮损消退的 PB 病人则取自非活动性皮损。MB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菌型麻风患者经过6个月联合化疗后停药,随访7年的结果。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停药后观察7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43例,71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93±1.39,停药满7年时所有患者细菌指数阴转,平均年下降0.42。7年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频率为53.5%。有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复发率为0.05/100人年。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联合化疗6个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的多菌型患者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9.
1988年发现一例BT麻风经联合化疗治愈后半年复发。患者男,54岁,1985年8月诊断为BT麻风,行联合化疗(少菌型方案)16个月临床病理会诊认为基本治愈,仍继续用原方案治疗。1988年4月复查发现胸、腹、背腰部出现片状淡红斑,剧痒,知觉尚存,皮肤查菌(—),病理报告未见活动性病灶,故未考虑复发。6月再复查,发现皮损扩大,高起浸润明显,表面呈苔藓样干燥,知觉尚存,查菌(-)。病理报告为BT麻风,抗酸菌(—),即加B663做三联化疗。8月复查见皮损扩大,浸润更严重,斑块高起皮面,有时剧痒,二周前双肘关节酸痛,双踝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报告了 1981年 12月在印度KarigiriSchief felin麻风研究培训中心开始的WHO推荐MB麻风联合化疗 (MB MDT)方案治疗 2年的研究中 ,3例多菌型 (MB)麻风治疗后经 12~ 15年随访 ,复发为组织样麻风瘤。例 1:男 10岁 (196 8年 )时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瘤型麻风 ,常规部皮肤查菌涂片细菌指数 (BI)为 3.5 ,经氨苯砜 (DDS)单疗 5年 ,皮肤查菌阴性 ,以后继续用DDS单疗。在DDS单疗 14年和皮肤涂片查菌转阴 9年后 ,即在 1982年 6月患者BI为 0 .75 ,临床仍不活动 ,予WHOMB MDT治疗 2年停止治疗。此…  相似文献   

11.
麻风病     
20130347统一联合化疗和常规联合化疗后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率比较/余美文(中国医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研所),沈建平,严良斌…∥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8).-553~5562003-2005年在贵州3个地区和云南1个地区收集新麻风患者,予6个月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菌型麻风患者统一联合化疗后停药5年的疗效。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然后停药观察5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35例,79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88±1.38,停药满5年时的平均细菌指数为0.05,平均年下降0.56。停药5年时患者细菌阴转率为89.9%。5年研究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率为48.1%。仅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多菌型患者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后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Fite—Faraco(FF)染色是检查麻风菌的常规染色法,但麻风菌在化疗等因素影响下抗酸性可减低甚至消失。Grocott用氨银法(GMS)可将无论抗酸性是否消失的麻风菌着色。作者对195例(化疗时间最长至66个月)的皮肤活检结果进行了研究,病人包括LLp、LLs和BL型,都治疗过三年,用的是DDS、DDS+RFP或Isoprodian+RFP。共取1504个皮肤活检标本(查菌间隔6~12个月,全期66个月),全部做FF染色,其中782个还做了GMS染色。染色及细菌半定量计数在同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3岁,TT 型麻风,用加 MDT 治疗二年判愈,疗程中未发生麻风反应及畸残。判愈二年后突然发现原皮损处发红、轻度水肿、并有扩大,境界清楚,无神经痛及触压痛,皮肤查菌阴性。病理提示Ⅰ型麻风反应。用强的松40mg/日,20天后红肿消失,观察4个月未见症状再  相似文献   

15.
多菌型麻风完成联合化疗(MDT)后通常推荐随访5年,这一时间是否恰当尚有疑问。作者报告2例在停止MDT后在长期随访中复发。 病例1:男性瘤型麻风患者,45岁,1978年10月皮肤查菌细菌指数(BI)为5.33,形态指数(MI)0.25%。给予利福平(RFP)600mg/d、氯  相似文献   

16.
例1,田××,男,28岁,LL,病期6年。曾用DDS 1年,因常出现Ⅱ型反应而转我所住院治疗。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见红斑,浅色,境界不清,分布对称,眉全脱,兔眼,满月脸.面部及下肢有EHL.浅神经干粗大,质软。右足底小溃疡。皮肤查菌BI 5.20.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给予联合化疗。同时为抗Ⅱ型反应给地塞米松1.5mS/日,反应停300mg,/日,反应控制后逐渐减至维持量。用MDT54个月后,皮肤查菌两次(一),停MDT观察。麻风反应虽可控制,但激素无法撤去,始终需地塞米松1.5mg/日。一个月后停激素2天,病人即烦燥不安,精神不振,面部,双下肢出现ENL,逐  相似文献   

17.
我市1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32个月,愈后监测第7年复发,现简要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1984年5月发病,1987年5月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初诊时皮肤涂片查菌BI=4.2+,组织病理示真皮巨噬细胞肉芽肿和泡沫细胞抗酸染色细菌指数4.0+。1987年5月开始用WHO多菌型联疗方案进行治疗,1990年1月停药,疗程为32个月。停药时皮肤涂片查菌BI2.0+。1992年随访皮肤查菌阴转判为临床治愈。1998年11月体检时发现患者面部浸润肿胀,躯干及四肢有大片的、数目较多的边界较清楚的淡红斑。双尺神经和排总神经粗大。皮肤涂…  相似文献   

18.
1963年Wade介绍用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来估计麻风病人细菌情况.用细菌指数(BI)对涂片部位细菌作半定量的估计;以形态指数(MI)评价化疗效果和早期发现麻风杆菌对抗麻风药物产生耐药性.为了对药物疗效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使研究方法标准化.本文研究未治瘤型麻风病人不同部位涂片BI和MI的差别,并建议以BI和MI最高的6个部位作为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的标准部位.  相似文献   

19.
李×,女,64岁,1987年3月诊断为BB型麻风。按多菌型化疗方案治疗。患者同时患白癜风半年余,入院时左额部有3×4cm椭圆形脱色斑,周围绕以卫星状脱色斑点,双臂及腰腹部散在白斑数处。白斑处组织活检,未发现麻风性改变,基底色素细胞减少。入院后对白癜风未治疗。用麻风三联疗法一个月,皮肤着色呈棕红色,白斑中间未着色而边缘色素沉着较其他处更深,呈典型的白癜风静止期损害;服药三个月,白斑中间出现岛状色素沉着点,并缓慢扩大、融合,小白斑逐渐减少;治疗八个月时,白癜风皮损全部消退,原白斑处的皮色与周围皮肤一致,未留任何痕迹。经两年联合化疗,皮肤查菌BI从3.1降到2.0,停药后持续下降,两年后阴转,再次活检符合麻风治愈。  相似文献   

20.
麻风病化学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现有抗麻风药物抗麻风菌的活力和毒副作用 ,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完成治疗后的复发率。 1 998年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第 7次会议提出了缩短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疗程至 1年 ,以及单皮损少菌型麻风用 3种药物的联合方案一次量治疗的建议。鉴于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的疗期缩短至 1年的疗效尚待观察 ,而单皮损少菌型麻风在我国非常少 ,建议我国仍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联合化疗方案固定疗期的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