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1973年由Steinman首先在小鼠脾脏中发现,后来Vanvoohis在人外周血液中也发现这种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专职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是目前所知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APC,是自体、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重要的刺激细胞,因其具有膜样或树突状突起而得名.在移植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中,DC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DC的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突起而得名。部分亚型DC分布在粘膜上皮,胞吞能力  相似文献   

3.
肝脏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首先由Steinman于1973年由小鼠淋巴结中分离出来,因其细胞膜呈树状凸起而得名.肝脏DC主要存在于肝脏门脉基质、胆管及肝窦附近,为非Kupffer细胞;肝脏DC表达MHCⅡ类抗原强于Kupffer细胞而弱于脾脏及骨髓来源的DC,并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向次级淋巴组织定向迁移能力.肝脏DC在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其他肝脏病变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起源于骨髓和脐血的CD34^ 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分布于除脑组织以外的全身各处。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cn presenting cells,APCs),捕获外来抗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发育成熟并递呈抗原,启动和诱导初始型T细胞,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顾春瑜  郑磊  王前 《现代免疫学》2005,25(3):253-255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通过与T细胞间的作用诱导免疫耐受。这种特性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文章就耐受性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外来抗原不能直接激活T细胞,必须经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辅助,T细胞才能发生分化增殖。近年发现,体内主要的APC并不是单核-巨噬细胞,而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DC是一组非淋巴样的单个核细胞系,包括朗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许多新型的杂交细胞,如NKT细胞,它同时具有NK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特征;再如浆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它同时具有B淋巴细胞和传统DC(cDC)的特征。现在,科研工作者们又在小鼠体内发现并分离了具有类似特征的1种细胞,这种新型的细胞被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因其胞膜向外伸出许多星状突起类似于神经细胞的树突,因而得名。DC首先由Steinman和Cohn于1973年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出,是与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形态、功能相异的重要免疫辅佐细胞。DC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免疫细胞,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也是体内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对于维持正常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稳态,DC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机体免疫的始动者,DC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免疫缺陷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DC已成为生物医学界研究抗肿瘤免疫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就与抗肿瘤免疫相关的DC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Langerhans细胞代表着树突抗原提呈细胞的一种亚型,主要位于各种器官的表皮和黏膜。该细胞因特征性表达CDIa抗原和胞质内Birbeck颗粒的存在而不同于其他亚型的树突状细胞。Birbeck颗粒的形成被认为是通过一种名为Langerin的凝聚素家族的新的Ⅱ型跨膜糖蛋白介导的。Langerin是Langerhans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病变细胞的一种高度选择性标记物,但对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特异性还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10.
<正>狭义生物治疗是指利用活体细胞或具有表达活性的基因进行疾病预防、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和体细胞治疗两大类,均属于大概念的生物技术药物范畴。与抗体、细胞因子和多肽类药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类药物进入体内后还是"活的",它们通过体内表达相应蛋白质或诱导其他细胞或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而产生新的生物学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011年诺贝尔奖公布,其中发现了树突状细胞(DC)的核心免疫调节功能并发明了DC治疗性疫苗的加拿大学者Steinman备受关注,因为他用自己设计的新型DC肿瘤疫苗成功诱导了自身抗肿瘤免疫反应,突破了胰腺癌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RNA干扰研究Rac2蛋白对树突状细胞(DC)交叉递呈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针对Rac2基因siRNA的慢病毒载体pFIVsiRNARac2-1,pFIVsiRNARac2-2,pFIVsiRNARac2-3;DNA-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转染293FT细胞包装慢病毒,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病毒感染的阳性DC2.4(树突状细胞系),Western-blot检测其干扰效率;然后用B3Z细胞(H2-Kb限制性,SIINFEKL特异性T细胞杂交瘤)检测筛选后的DC2.4细胞交叉递呈的能力.结果 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表达siRNA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抗原递呈实验发现下调了Rac2蛋白表达的DC2.4细胞交叉递呈能力下降.结论 初步证实了Rac2蛋白参与树突状细胞对外来抗原的交叉递呈,为进一步了解树突状细胞交叉递呈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Ⅰ型DC促进TH1细胞极化,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从)患者骨髓中Ⅰ型DC的含量,探讨DC负载人脐血CD54^+细胞后在rhsCD40L的激发作用下对自体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变化。  相似文献   

13.
1973年Steinman和Cohn在研究小鼠脾脏中能粘附玻璃和塑料表面的细胞时,注意到粘附细胞中有一小群胞浆膜呈星状突起,核极不规则的细胞,并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此后作者详细地研究了该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布、分离和纯化的方法,以及在体内外的生物学功能。经单克隆抗体测定,结合其独特的形态和功能,目前认为DC是一类独立的细胞群,数量很少,它积极参与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在MLR中是很强的刺激细胞;在T细胞对可溶性抗原反应中具有辅助效应;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是极强的MHC携带细胞。本文就现有资料对DC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Steinman方法并稍加改良从小鼠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获得成功。经抗小鼠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33D_1)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微量细胞毒试验及EA花环形成试验等方法鉴定,其纯度大于80%。且经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明显不同于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人乳头状瘤-16(HPV-16)E6E7重组腺病毒(pAd-E6E7)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基因修饰的DC疫苗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致使CaSki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将pAd-E6E7转染体外培养的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制备DC疫苗,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的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6、MHCⅡ和CD11C)。DC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与CaSki细胞共培养后,采用DAPI、TUNE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aSki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Ad-E6E7成功转染体外培养的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转染效率约为40%~50%,成功制备了HPV16 E6E7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经DAPI、TUNE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证明CaSki出现凋亡。结论:以带有HPV16 E6E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DC制备基因修饰的DC疫苗,诱导CTL致使CaSki细胞出现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产丙酮酸棒状杆菌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菌新种,其与痤疮丙酸杆菌一样属需脂杆菌,但有无与痤疮丙酸杆菌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尚不清楚。本文以痤疮丙酸杆菌为对照,以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研究了产丙酮酸棒状杆菌对树突状细胞成熟标志表达和细胞因子产生等方面的影响,为该菌作为免疫调节剂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加热灭活的产丙酮酸棒状杆菌或痤疮丙酸杆菌刺激树突状细胞DC2.4后,ELISA法检测其产生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MHCⅡ、CD40等表达水平。结果两种细菌刺激后,DC2.4表达IL-6和IL-12的水平均有增加,且随刺激的菌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刺激还明显增强DC2.4的增殖能力。此外,刺激后细胞表面的MHCⅡ、CD40/80/86表达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尤以MHCⅡ为著。结论产丙酮酸棒状杆菌对DC2.4细胞增殖、成熟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有助于促进DC的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途径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的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为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方法 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培养体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磁珠方法纯化;用慢病毒载体制备RelB shRNA慢病毒,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观察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的表达,设LPS-DC对照组、未处理组和LPSRNAi RelB DC组。结果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均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成熟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5),且经LPS刺激后(LPS RNAi RelB DC)DC表面上述三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仍显著低于LPS-DC组(P〈0.05),与未处理组(immature 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相当。结论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低,呈现出致耐受的树突状细胞的特点,是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器官或细胞移植中,DC通过直接或间接识别途径呈递抗原活化T细胞,引起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但某些特殊类型的DC也可以产生抑制免疫应答,促进免疫耐受的作用。基于DC这种生物学特性的异质性,目前有多种生物学策略诱生抑制性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 (APC)。根据其来源及功能特性 ,DC可分为髓系DC(DC1)和淋巴系DC(DC2 )两大类。本文就二类DC的形成、功能及可能的临床应用等作一简要综述 ,包括DC1/DC2形成途径、对机体免疫的调控、其在肿瘤治疗、AIDS及疫苗设计等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DC)是已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是启动、调控及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阐明D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期望有效地将DC引入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为现代医学揭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