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0月,对2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恢复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6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1例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患者,负重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距骨外移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而疼痛。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感染、骨折不愈合、锚钉松动等发生。结论应重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的连续性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锚钉具有创伤小、对踝关节生理影响小等特点,是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可调套式栓钉的研制及其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6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踝关节骨折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 ,而这种损伤往往被临床忽视。下胫腓联合具有重要功能 ,它不但直接是微动关节 ,同时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下胫腓联合分离会导致踝关节不稳、距骨移位、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僵硬。因此 ,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应受到临床高度重视。目前报道的方法很多 ,如“U”形钉、钢丝、皮质骨螺钉、弹性外固定器[1 ] 、骨栓等 ,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缺点。为此 ,笔者研制了可调套式栓钉 ,并于 1988年应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结构与原理可调套式栓钉的结构见图 1。1.设计原理 :该栓钉为可调套筒式 ,分为螺钉、套筒和附…  相似文献   

3.
下胫腓联合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多由距骨在踝穴内的外翻和外旋所致。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涉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稳定程度的判定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本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  相似文献   

5.
<正> Maisonneure早在1840年描述了距骨在踝关节内旋转可引起踝部骨折,同时可合併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机制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见解未被人们注意。四十年代以后不少学者在踝关节损伤的诊治中提到下胫腓韧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运动损伤所致踝关节骨折,脱位及合并下胫腓分离48例的治疗结果,重点对运动员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处理原则,治疗方法及创伤性骨关节炎的防治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阐述了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原则。针对运动员对踝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建议运动员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合并严重的韧带断裂及下胫腓分离应尽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王伟  梁宏伟  赵宝峰  郭浩 《武警医学》2018,29(11):1069-107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4至2016-10收治的42例踝关节骨折者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1枚螺钉固定,术后8周取出固定下胫腓的螺钉。随访24个月,观察预后效果。结果 4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下胫腓联合再分离。AOFAS评分:优33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8%。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除骨折有效固定外,术中恢复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及固定有利于提高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率约为187/100 000人[1].临床上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骨折发生率仅次于旋后外旋型骨折[2],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更是临床较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其致伤原因是足处于旋前位以及踝穴内距骨受到外旋暴力,引起踝关节内、前、外、后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例国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外踝结构直...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超声图像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7~13MHz线阵探头探查136例临床怀疑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观察胫舟、胫距前、胫跟、距腓前、跟腓、胫距后、距腓后韧带,共计952条韧带,其中,51例的超声结果与手术比较。结果 46例侧副韧带完全及部分撕裂伤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侧副韧带挫伤以肿胀为主,部分撕裂伤超声表现为韧带局部连续性中断(跟腓韧带)和不规则低-无回声区内见丝状结构相连,完全撕裂伤超声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挛缩(跟腓韧带)和不规则低-无回声区贯穿整条韧带,无明显断端挛缩征。结论 高频超声对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无创、较准确、廉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下胫腓联合韧带与内、外侧副韧带共同维系踝穴的稳定。不合并骨折的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比较少见,易漏诊,晚期可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笔者回顾性分析2001—2004年我科手术治疗的14例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人工韧带以不同固定方式重建治疗下胫腓联合体损伤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2月应用PET韧带重建治疗27例下胫腓联合体损伤,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2~47岁,平均35.5岁。其中伴踝部骨折26例,单纯下胫腓联合体损伤1例;采用双侧悬吊技术或者单侧悬吊加可吸收螺钉挤压螺钉固定技术。结果对患者随访18~23(20.4±1.3)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下胫腓联合间隙、踝穴解剖正常,至术后18个月无复位丢失。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一般1例。结论PET人工韧带重建术能够提供短时间恢复功能所需要的高韧性,早期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单侧悬吊加可吸收螺钉挤压螺钉固定技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下胫腓关节分离是踝关节骨折中常见的伴发损伤之一.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采用指骨钢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共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1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23~72岁,平均47.5岁.均为下胫腓关节分离合并踝关节骨折.术前所有患者均拍摄双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应用计算机测量双侧下胫腓关节间隙.患侧间隙平均5.48 mm(3~9 mm).踝关节骨折采用AO锁定加压金属接骨板及空心螺钉(瑞士辛迪思公司SynthesTM),应用AO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固定.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军事训练伤,严重时可引起踝关节韧带断裂,目前临床上对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影像学诊断尚无完善的客观指标,因此单纯性下胫腓联合分离常被漏诊。笔者自2005年起采用CT对新兵下胫腓联合进行扫描及测量,获得了新兵下胫腓联合最小间距参数,并经过11例战士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验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解剖学上,胫骨骨间崤伸向远侧时,约在踝关节上方5~6厘米就分为两条崤,形成一个浅凹三角区。此区面向外侧与远侧腓骨干相邻。胫骨前结节位于此凹陷区下缘的一侧,而胫骨后结节则位于另侧。于此沟处骨间韧带连接着胫骨和腓骨的相应部位而形成韧带联合。前下胫腓韧带附着于胫骨前结节及外踝的前面,后下胫腓韧带附着于胫骨后结节及外踝的后面。前距腓韧带、后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于腓骨的附着处位于腓侧副韧带的远侧。大多数踝部损伤系因强烈外旋、外展或外旋加外展  相似文献   

16.
下胫腓联合分离因非手术治疗不能有效固定胫腓联合,故目前大多倾向手术治疗[1].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治疗涉及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78例,其中有6例出现下胫腓联合横向螺钉断裂,占7.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人体踝关节标本的定量解剖,明确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相关形态参数及其起止点足印区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共选取19例下肢尸体标本,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对相关参数如长度、宽度、厚度及其起止点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进行定量测量。结果:19例人体下肢标本中,前距腓韧带(ATFL)平均长度为23.1±2.98 mm,其中单束8例(42.1%),双束11例(57.9%)。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至腓骨前部结节平均距离(AA)为17.1±3.00 mm,至腓骨隐匿结节(AO)平均距离为5.1±1.69 mm,至腓骨尖(AT)平均距离为14.1±2.86mm,前距腓韧带距骨止点至距骨上下关节面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1.4±2.25 mm及18.4±2.30 mm,至距骨前外软骨面的平均距离为4.8±1.42 mm。跟腓韧带(CFL)平均长度为31.4±3.55 mm,跟腓韧带腓骨起点至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的平均距离为6.4±2.55 mm,跟腓韧带与前距腓韧带间夹角为116.6±12.69°,跟腓韧带跟骨止点至跟骨外侧结节(CP)平均距离为15.4±2.86 mm,至跟骨后上缘(CC)平均距离为13.9±2.46 mm,至距下关节面(CS)平均距离为15.2±3.21 mm。以变异度衡量各解剖标志相对稳定性结果如下:ATFL腓骨止点AA(17.54%)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创伤骨折中最常见的损伤,需要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治疗来达到关节早期活动,促进其功能恢复。如治疗不当,可导致关节失稳,关节面不平,从而引起骨性关节炎。我院自2000—05—2006—06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73例,对其中记录完整的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25例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