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慧媛  赵捷  赵志刚 《中国药房》2008,19(17):1345-134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上报的20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29例,占61.72%)。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94例,占44.98%),其次为神经系统用药与心血管系统用药;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5例,占37.23%),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2.
扈福  朱思佳  扈晓雯 《中国药房》2011,(46):4398-440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8大类,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35.00%),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占26.11%);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82.2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37.7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7.7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积极上报ADR报告,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6月上报的12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6.7%),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8-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报的229例ADR报告,按来源、年龄、给药途径、类别、ADR药品、涉及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最高;静脉给药的ADR占58.52%,是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4.10%,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37.12%,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5.
我院11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8月收集到的119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97例ADR中,41~60a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较高(33.0%),男性略高于女性;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重要途径(59.9%);ADR发生率最多的为抗感染药(53.5%),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发,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9.2%),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合理使用与管理,以减少和避免ADR发生;同时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6.
吴海燕  韦炳华 《中国药事》2013,(10):1103-110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24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大类,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心脑血管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累计的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孙山  樊新星 《中国药师》2011,14(4):538-53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9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菌药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ADR中,抗菌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2.7%,其次为抗肿瘤药.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7.9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高杰  彭巍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0,(38):3617-36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178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785例ADR中,共涉及药品406种,其中涉及抗微生物药76种;与抗微生物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8.18%;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8.32%),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占22.61%)等;严重ADR有79例;静脉滴注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65.77%。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集上报的22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0例ADR报告中,涉及100余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主要涉及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静脉滴注给药导致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上报的22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较多;ADR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部分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力度,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等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陈丽  邓楠  韦鸿雁  谭波宇 《中国药房》2013,(18):1701-1704
目的:监测并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79.64%)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微生物药与营养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7例(24.36%)和59例(21.45%),其次为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27.15%)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的ADR11例(4.0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我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报的10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1.0%),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结论加强ADR监控意识,并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院142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毛立新 《中国药房》2007,18(35):2780-2781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2006年我院上报的142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品共有19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不良反应为3例。结论:继续加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应加强不易观察的及慢性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4~2006年2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霞 《中国药房》2007,18(32):2532-253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6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66例,并将患者性别、年龄、导致ADR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各项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86种,其中肝胆用药、抗病毒药引起的ADR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56.2%,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ADR主要涉及系统为皮肤及附件、中枢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院1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上报的183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更高(82.51%);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9.7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38.25%),其次是消化系统(18.03%);严重的ADR及新的ADR所占比例分别为2.19%和22.40%。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更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陆惠平  严晓沁  顾正平  王斌 《中国药房》2012,(22):2084-208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9-2011年585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中,≥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108种,其中抗感染类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2.05%,生物制品引起的次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37.09%,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丁光选  赵美珍  宋会英  徐广华  薛斌 《中国药房》2007,18(20):1578-1579
目的:方法: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收集的23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品种类、年龄分布、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38.98%),≥60a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0.51%),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70.76%),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6.86%)。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