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13例,发病时间12~48小时。结果13例病人经溶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其有效率为100%,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局部血管内溶栓术可作为血栓性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它的溶栓成功率高,又因使用的溶栓剂剂量不大,出血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患者42例,发病时间10~66h。结果 42例病人经导管溶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其有效率为100%,临床症状消失。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术可作为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它的溶栓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128条患肢术前经CTA或MRA诊断后,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并随访0.5~1.5年。治疗前后Rutherford分期,踝肱指数(ABI)双尾法配对t检验。结果成功完成96例(99.0%)患者127条(99.2%)患肢的介入治疗,支架置入114枚(92例),术中造影血管通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治疗前0.36±0.13增加至0.71±0.1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8个月,12例(12.5%)患者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结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可作为临床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的疗效、治疗时机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即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26例,对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61.5%(16/26),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成功率80.0%(8/10),采用内支架置人术成功率100%(2/2).结论 急性动脉栓塞采用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相似文献   

5.
畅辉  岳黎明 《当代医学》2011,17(7):57-58
目的探讨外伤后四肢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外伤后四肢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行介入治疗,分析疗效。结果 DSA造影显示四肢动脉闭塞段的部位、范围。11例完全再通,术后远端动脉恢复正常,疼痛明显减轻、消失,未出现肢体坏死,无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同时为外科手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由于动脉硬化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在我国有增多的趋势。本科自成立以来 ,成功收治 4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84岁 ,最小 6 2岁 ,平均 6 9岁 ;有冠心病史 3例 ,其中 1例曾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临床症状以患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为主 ,其中 1例有足趾坏疽。所有病例均经动脉IADSA造影证实。2 材料与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消毒皮肤后 ,局麻下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入 4Fco…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历摘要患者孙玉莲,女,79岁,因间歇型跛行5年,加重伴右足第三趾变黑1周于2016年8月23日入我院骨科,2016年8月24日转我院内二科。患者因间歇型跛行5年,加重伴右足第三趾变黑1周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尚可,糖尿病病史40余年,皮下注射胰岛素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一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一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1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1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58处病变,狭窄性36处,闭塞性22处,采用球囊成形、支架成形、腔内旋切和内膜下血管成形等多种介入手段干预、治疗。结果58处病变:单纯球囊成形8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7例(15例自膨式支架,4例弹簧式支架),均成功;单纯腔内旋切6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1例(15例自膨式支架,1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1例;单纯内膜下血管成形3例,辅助支架成形的8例(13例自膨式支架,2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4例。3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5例疗效欠佳。4例患者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行切开解压后好转,2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膝关节以下离断术。术后平均随访10.5个月(2~33月),2例术后6月症状复发未予进一步治疗,1例术后1年再次介入治疗,余患者疗效稳定。结论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程度的病变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12.
陈冲特 《疑难病杂志》2009,8(10):631-632
<正>患者,男,75岁。因双下肢麻木疼痛6个月,伴双足肿胀加重4 d入院。既往糖尿病史7年,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7 mmol/L)。6个月前出现双下肢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四肢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32例急性动脉栓塞病例,就该病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讨论。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动脉取栓术,另有5例加做旁路移植或静脉动脉化。术前所有患者均溶栓、抗凝治疗。结果:肢体血运改善,完全存活者24例,截肢6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临床表现既能作出动脉栓塞的诊断并立即开始治疗,术前应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取栓时间、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可出现缺血性溃疡,以后发展成坏疽,伴局部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我科自1999年共收治22例患者,采用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方法,并配合密切观察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血管内溶栓治疗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经CTA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置入溶栓导管,应用团注或渐进性脉冲溶栓的方法,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17例慢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后用微量动脉泵继续溶栓(1~3)天,并且进行了(PTA)治疗。8例急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继续给予扩血管、抗凝、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症,除4例无效外,其余病例经溶栓和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4.0%(21/25)。结论:综合应用灌注溶栓、导管取栓、导管机械性扩张、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慢性长段动脉闭塞症,尤其是急性动脉闭塞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介入球囊扩张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并观察治疗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8例,采用常规或者内膜下成形技术对完全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根据扩张后病变变化选择性使用支架植入.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技术有效率和临床有效率,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18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1例(5.6%),为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技术有效率髂、股、腘动脉为11/12,胫前动脉为6/14,胫后动脉为9/16,腓动脉为4/11,总的技术有效率为30/53,临床有效率为17/18.髂股段再通后支架植入16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 d.术后6个月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7/30、16/18和17/18.结论:对于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技术有效率与病变部位有关,可以达到理想的救肢率和生存率,操作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较低,是一可用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30例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患者行球囊扩张术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疼痛护理、血糖控制及术前指导;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及制动,观察患肢血循变化,做好使用抗凝药物的护理及饮食护理。结果30例除1例因导管通过失败而放弃介入治疗,余29例均手术成功,恢复良好,满意出院。[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使病人明确病情的现况和发展、愈合过程,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徐小芹 《吉林医学》2011,(33):7157-715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下肢动脉闭塞(ASO)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因ASO住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分析评价围手术期时的采取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经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94.4%,治疗总有效率达91.2%。患者术后康复较快,卧床恢复时间较短,均痊愈出院,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接受ASO介入治疗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有效、完善,对患者临床获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探讨动脉闭塞(包括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疾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导管内灌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或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②机械导管碎栓负压抽吸伴药物溶栓治疗;③对局限狭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1例,骼动脉6例,股动脉5例,胭动脉2例,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和足部动脉2例。结果咒~(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DSA或B超随访,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介入术后1周,因高血压病脑干出血死亡;3例脉管炎血栓坏疽者;2例截肢。结论采用急诊机械性和药物性溶栓术,结合PTA和支架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球囊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在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中,对15例累及了胫腓动脉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应用了微球囊扩张成形治疗,治疗后对下肢缺血症状的改善及3、30 d的踝-肱指数(ABI)及B超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12例累及胫腓动脉的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临床症状及ABI及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球囊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症胫腓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