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莱姆病患者,采用个案调查;蜱样,采用拖旗法采集;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巢式PCR法;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分型,采用RFLP法。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8.33%(6/113)、8.88%(3/36)和7.51%(4/45)(P0.05),发现莱姆病患者14例,蜱类以嗜群血蜱和达吉克斯坦革蜱为优势种,检测蜱样1 116只。检测出阳性138只,总阳性率为12.35%。物种的阳性率分别为嗜群血蜱30.06%(107/356),达吉克斯坦革蜱3.88%(29/747),日本血蜱15.38%(2/13);检测出阳性蜱样138只,其中嗜群血蜱107只,8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23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达吉克斯坦革蜱29只,2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5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日本血蜱2只,均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结论研究提示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湖南省平江县莱姆病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于1999-2000年在平江县选点调查。结果:共查山林地区居民500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者32人,阳性率6.40%。38例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环形或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当地的蜱类以二棘血蜱为优势种,占85%,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2.0%(6/50)。结论:平江县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1992~1993年对湖北省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感染率林场工人为10.8%,林场小学生为19.0%,非林区居民为2.0%,从豪猪血蜱(2/40)、二棘血蜱(3/20)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本调查证实在湖北省东部的英山县有莱姆病存在,人群感染莱姆病与环境性蜱暴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1992~ 1999年设点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感染调查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蜱中肠带螺旋体率调查 ;取鼠的肾脏、膀胱分离病原。结果 :沂蒙山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为 7.50 % ,林区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林区人群 ;该地区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 ,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 12 .0 % ,从86组长角血蜱培养物中获得 2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从病原学上证实沂蒙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绥芬河、东宁口岸蜱种群及携带病原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绥芬河、东宁口岸蜱的种群生态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选择4种不同生境进行蜱类采集;接种于豚鼠分离立克次体: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 共采集蜱6 354只,隶属于1科3属4种;1983~1985年共采集成蜱3 539只,接种豚鼠获得立克次体14株;2002年共采集成蜱2 815只,平均密度为31.6只/人工小时,获得莱姆病螺旋体1株.结论 基本查清绥芬河、东宁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两口岸密度较高,种群生态特征明显,显示存在急性蜱传斑点热和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摸清我省莱姆病生物媒介-蜱的种群、分布、消长及其带菌情况,研究防制方法。方法: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收集蜱,分类鉴定,并进行季节消长调查;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现场喷洒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比较自理前后及处理组与对照组蜱密度变化情况;使用避蚊胺作实验室和现场驱蜱效果观察。结果: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3属5种;蜱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棘血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及其感染的莱姆病病原体。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在七口岸共施蜱180人工小时,采集成蜱6554只,隶属于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口岸蜱类新记录。主要种群为:森林革蜱(37.2%),全沟硬蜱(31.6%).嗜群血蜱(27.6%);不同口岸和生境蜱种群构成有所不同。从东宁、同江口岸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3株。结论基本查清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东宁、同江口岸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和莱姆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用PCR法检测蜱类中携带的莱姆病DNA片段。结果采集蜱872只,隶属于1科3属3种,分别为中华硬蜱、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其中长角血蜱占97.36%,为优势种;3-9月均可捕获蜱,3-6月为高峰期,7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检测均呈阴性。结论查清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结构,宁波口岸尚无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蜱传疾病的深入研究 ,对蜱类的调查越加广泛和深入 ,查获的种类不断增加。贵州省有关蜱类的记载甚少 ,我们自 1990年开展对莱姆病的调查研究以来 ,对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阳性的一些地区进行了蜱类初步调查。二棘血蜱是贵州省常见蜱种之一 ,其伯氏疏螺旋体的携带率也较高( 10 .42 % )。为加深对该蜱种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于 1993年进行了日密度变化和季节消长情况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蜱种来源 用布旗 ( 10 0cm2 和 40cm2 )法捉蜱 ;家畜如牛、羊等查找畜体表各部位及畜厩 ;用夹 (笼 )夜法捕获野鼠 ,猎枪法捕获…  相似文献   

11.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莱姆病调查,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湖北、四川、福建和北京等省、市采集的全沟硬蜱、粒形硬蜱、壤塘硬蜱、嗜群血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分离出71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55株从全沟硬蜱分离。全沟硬蜱是东北和西北针阔叶林区的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45%,表明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虽然从我国南方的某些硬蜱属和血蜱属种类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但是南方的主要生物媒介还不清楚。从我国蜱体内分离的螺旋体在超微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和外表蛋白等方面与美国菌株有某些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从四川东部林区二棘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5~6月,我们在四川省南川县对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媒介昆虫进行了调查。棘血蜱(Haemaphysalis bispinosa)是当地蜱类优势种。用6月上旬采集的50只二棘血蜱中肠涂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0只为阳性;从10组(50只)二棘血蜱分离出8株螺旋体;用单克降抗体对8个新分离株(SH_1、SH_2、SH_3、SH_4、SH_5、SH_6、SH_7,SH_(10))进行鉴定,与美国B_(31)菌株反应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二棘血蜱在传播莱姆病螺旋体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中俄,中哈边境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边境地区莱杂姆病和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对血清学、病原学、宿主、媒介,病例和地理景观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用IFA和ELISA法共检测人畜血清1501份,从199份人血清中检出抗体阳性18份,阳性率为9.05%,并发现莱姆病典型患者15例;检查马血清20份,阳性5份,阳性率为25.00%;检查牛血清399份,阳性69份,阳性率17.29%;检查羊血清883份,阳性199份,阳性率22.5  相似文献   

16.
密云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密云地区莱姆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感染情况,以及宿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媒介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密云地区莱姆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捕蜱,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对蜱进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鼠;用BSKII培养基对蜱和鼠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蜱和鼠进行病原学检测。羊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密云地区捕获的蜱均为长角血蜱,其消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巢式PCR检测蜱带菌率为10.16%;黑线姬鼠和北社鼠是该地区优势鼠种,巢式PCR检测鼠带菌率为4.26%;当地放养山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2.00%。结论在蜱和鼠中均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表明密云地区可能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8.
泉州市莱姆病的发现及蜱媒与宿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凋查泉州市莱姆病的病原、传播媒介、宿主动物及人群感染情况。[方法]以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等疗法调查泉州市部分地区人群感染以及鼠类、野兔及牛等动物体表的蜱类,用PCR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DNA。[结果]首次确认泉州市存在莱姆病病例,安溪、永春等县林区人群存在感染,从粒形硬蜱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DNA;从黄毛鼠、白腹巨鼠及野兔查出特异性抗体。[结论]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上证实泉州市存在莱姆病及其媒介与宿主,是当地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携带情况.方法 在6省各选取2个采样点捕蜱,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分型.结果 6省共采集到2200余只蜱,约1000只蜱用于病原分离培养,从吉林省长白县全沟硬蜱标本中分离到13株螺旋体,从贵州省道真粒形硬蜱标本中分离到9株螺旋体.1255只蜱用于PCR检测,从6省的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片段,其中吉林省(长白县27.08%、通化县20.41%)、青海省(互助县25.06%、黄南县21.11%)和贵州省(道真县25.63%)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高,山西省(垣曲县4.72%、交城县3.64%)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低.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贵州、湖南省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valaisiana.结论 6省蜱中均带有莱姆病螺旋体,且带菌率有差异;山西省蜱中存在Borrelia ganmi型莱姆病螺旋体,湖南省蜱中存在Borrelia valaisiana型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