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从四川东部林区二棘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5~6月,我们在四川省南川县对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媒介昆虫进行了调查。棘血蜱(Haemaphysalis bispinosa)是当地蜱类优势种。用6月上旬采集的50只二棘血蜱中肠涂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0只为阳性;从10组(50只)二棘血蜱分离出8株螺旋体;用单克降抗体对8个新分离株(SH_1、SH_2、SH_3、SH_4、SH_5、SH_6、SH_7,SH_(10))进行鉴定,与美国B_(31)菌株反应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二棘血蜱在传播莱姆病螺旋体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蜱传疾病的深入研究 ,对蜱类的调查越加广泛和深入 ,查获的种类不断增加。贵州省有关蜱类的记载甚少 ,我们自 1990年开展对莱姆病的调查研究以来 ,对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阳性的一些地区进行了蜱类初步调查。二棘血蜱是贵州省常见蜱种之一 ,其伯氏疏螺旋体的携带率也较高( 10 .42 % )。为加深对该蜱种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于 1993年进行了日密度变化和季节消长情况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蜱种来源 用布旗 ( 10 0cm2 和 40cm2 )法捉蜱 ;家畜如牛、羊等查找畜体表各部位及畜厩 ;用夹 (笼 )夜法捕获野鼠 ,猎枪法捕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对二棘血蜱季节消长的影响.方法 在选定地点每月每旬连续调查3 d,每天在蜱活动高峰时间用布旗(90cm×60 cm)法捕捉蜱类,计算每旬3 d的平均捕蜱数,同时记录捕蜱当天的温度及湿度,以其平均捕蜱数相对于时间做曲线.结果 所捕蜱类经鉴定均为二棘血蜱.草地二棘血蜱的活动自4月起呈上升趋势,全年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5、6月及9、10月,10月后呈明显下降趋势,2、3月为低谷期.根据所捕蜱情况,5-6月可能为成蜱的活动高峰期,9-10月为其繁殖高峰期.气温的曲线变化同草地二棘血蜱的消长曲线变化大致相同;湿度的变化可能与气温共同影响草地二棘血蜱的活动.结论 蜱全年均有活动,以夏、秋季为活动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湖南省平江县莱姆病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于1999-2000年在平江县选点调查。结果:共查山林地区居民500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者32人,阳性率6.40%。38例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环形或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当地的蜱类以二棘血蜱为优势种,占85%,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2.0%(6/50)。结论:平江县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台湾角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毁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明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为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 ,进行分类鉴定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 ,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ECM )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全国 2 0个省 (市、区 )共采集到170 0 0多只蜱 ,分属为 2科 8属 2 3种 ,蜱类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 ,北方林区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 ,南方则以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优势种。 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其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 ,分别为 2 0 .0 0 %~ 4 5.0 0 %、16.0 0 %~ 4 0 .0 0 %和 2 4 .0 0 %。从 8种蜱分离出 10 8株莱姆病螺旋体 ,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B31菌株有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对H6831呈阴性反应。蜱叮咬率高的人群 ,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8.
1990~1995年间,作者对福建已发现莱姆病地区的蜱类媒介及其宿主进行调查,查出蜱类20种,宿主包括家野鼠类、野猪、野兔、獾、山羊等野生动物和狗、牛等家畜。从蜱类、鼠类分离出多株莱姆病病原体,从台湾角血蜱查见病原体,粒形硬蜱可能是闽北莱姆病的主要蜱媒。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媒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实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蜱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我省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的种类、分布、消长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在山区、林区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收集蜱,并进行病原体分离。结果: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2属4种;蜱密度有明显季节性,4月初出现,5~6月为高峰,8月逐渐下降,至10月下旬消失;蜱研磨培养25组50管,3个月定期镜检,未发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我省蜱的莱姆病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作用尚不能定论  相似文献   

11.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莱姆病的发现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报道北京地区存在莱姆病感染。应用IFA法检测自然人群1314人抗BB螺旋体抗体,感染率11.87%;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应用改良BSK培养液分别从蜱、人血液中分高培养出BB螺旋体6株;取30例皮肤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有5例查到BB螺旋体;莱姆病患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三嗪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及88%。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2种形态学特征非常相近的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在湖北省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完毕后,采用PCR方法从2种血蜱基因组中扩增12SrDNA、16SrDNA及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PAUP4.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种血蜱12S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0.8%、90.4%和86.8%,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3个基因片段与已知褐黄血蜱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5%和99.7%。用这2种蜱的12S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与已知的褐黄血蜱聚在一起,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但用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血蜱属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结论对于形态学特征相近蜱种的鉴定,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也能更好地了解其进化关系,为蜱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区分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确定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的分类地位。方法分别提取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的DNA,确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8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比较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基因组DNA多态性,从DNA水平鉴定这2种蜱。结果2种蜱仅有少部分DNA条带相同,大部分条带不同。结论RAPD技术可准确地鉴别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这2种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的蜱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长角血蜱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条件,建立长角血蜱的实验种群。方法从自然界抓捕蜱,放在光照培养箱或干燥器中饲养,以小鼠和兔为饲血动物,对长角血蜱进行繁殖传代,记录饲血动物特异性、各虫态时间以及饲养条件。结果长角血蜱适宜养殖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2±2)℃、(85±10)%,小鼠和兔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的饲血动物,长脚血蜱一个生活周期约4~5个月。结论本研究基本摸清了长角血蜱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条件,并建立了实验种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鉴定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方法 采集自湖北和河南省布尼亚新病毒疫区家养动物体表寄生的蜱及草丛、灌木中的蜱;先以形态学鉴定,后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蜱的12S rDNA,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方法鉴定采集到两种蜱: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蜱的12S rDNA经克隆、测序,用PAUP 4.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河南省两种蜱的12S rDNA序列分别与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